【PConline 評測】話說現在存儲領域的發展幾乎全都朝SSD固態硬碟方向前進了,現在裝電腦配個固態當系統盤也幾乎是標配了。但是說到大容量的存儲,在影視、設計和監控這些領域依然是機械硬碟的主場,而RAID磁碟陣列的載體則是提升這些機械硬碟的重要硬體。
奧睿科(ORICO)NS200RC3硬碟盒電商價格讀取中...
這個售價899,都能買一個4T機械硬碟的硬碟櫃,到底牛逼在哪裡?!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外觀:用料真的很厚重
我們先看包裝盒部分,卡其色的瓦楞紙紙盒,紙質比較硬、表面比較滑,只要知道是屬於紙質比較好的那類盒子就行了,加上頂部的小提手設計,在包裝上來看還不錯,是屬於那種我會捨不得丟掉的盒子。
打開包裝,看看裡面對於主體——硬碟櫃的保護怎麼樣?
前後兩層泡沫墊包裹,看樣子挺厚實的,緩衝效果應該不錯。
再看看都有些什麼配件,來個全家福:硬碟櫃、電源適配器、充電線、一根USB轉type-C數據線、一根type-c到type-c數據線、一本說明書。
100-240V的輸入電壓,12V-4A的輸出電壓,基本能滿足我國人民的日常使用了。
接下來我們拿出硬碟櫃,第一感覺是:很重。所以命名叫作「硬碟櫃」而不是「硬碟盒」是貼切的。金屬外殼在這個天氣拿著也很涼手。
整個硬碟櫃的外形接近一個長方體,四周用圓角過渡,一體式鎂鋁合金外殼包圍著四周,然後後部拼接金屬底板,前部不密封用來做硬碟的入口。手感則是跟我們平時摸到的鋁合金手感差不多的。
官方宣稱鋁結構達到5mm厚,從外觀上看能看到金屬板挺厚的,我用手指關節去敲會有敲在鐵管上的感覺,堅固性相信是很強了。
金屬背板跟外殼的過渡處比較平滑,背部也保留了多處的散熱孔,這開孔的形狀和排列方式倒有幾分國風的味道。另外,還有一顆電源鍵、一個type-c接口和一個DC充電接口。
而硬碟櫃的蓋子是塑料材質的,磁吸式蓋板的設計非常方便,完全不需要想我的手應該卡到哪個位置。
底部的4個橡膠墊非常重要,因為裝進硬碟盒的都是3.5寸的機械硬碟,稍有震動都是有可能損壞硬碟內部磁頭的。
正面採用的是彈簧式的葉片,使用時直接插入硬碟就行,拔出來後自動彈回來也可以有效防塵。
磁吸式蓋子+彈簧式葉片,這設計最大特徵就是兩個字,方便,非常適合懶人,但你還是不能盲插,硬碟的SATA接口在哪邊你還是需要看一下的。
這套外觀小結一下:通體黑色的鋁合金金屬,配合沉重的分量,表現規規矩矩,非常符合商務的定位。
組建磁碟陣列RAID體驗
外觀部分看完,總體符合商務定位,接著是最重要的組建磁碟陣列功能的測試了。在這篇幅有限的文章裡,我就不打算在這裡用長篇大論來科普什麼是「磁碟陣列」啦,勤奮好學的孩子可以點這裡跳轉到我們太平洋電腦網之前的詳細科普文章。
那麼組建RAID有什麼實際用途?翻譯成最通俗易懂的人話就是你手上的幾個機械硬碟,通過這個磁碟陣列的技術,可以提升它們的讀寫速度和可靠性,而組建的磁碟陣列又有不同的模式,比如說常見的就有RAID 0、RAID 1、RAID 3、5、10這幾種不同模式,而每種不同的模式又會讓你組建的磁碟陣列擁有不同的性能和可靠性。
而這個磁碟陣列技術,還得依託一些硬體設備作為載體,才能將你的硬碟們組建在一起,而這款Orico硬碟櫃就屬於這種硬體設備。
關於這幾種不同RADI模式的介紹,說明書做得比較好,有簡單明了地作了說明。
由於此次評測的硬碟櫃只有兩個硬碟位,所以只能組RAID 0或者RAID 1模式,而RAID 1模式只能提高磁碟的安全性也就是備份性能,而讀寫性能並沒有提升,所以我們此次就組建一個RAID 0模式,看看組建前後,硬碟的讀寫速度差別到底有多大。
在組建RAID 0之前,我們先看看兩個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如何。
性能測試:組建RAID 0之前
由於此次測試條件限制,並沒能找到兩塊容量一樣的盤,而且容量也不算大,但測試仍然具有一定代表性。西數1T黑盤 7200rpm的讀寫測試:
ATTO:
CDM:
TxBENCH:
110+MB/s和100+MB/s左右的持續讀寫速度,基本符合1T機械硬碟的水平。
東芝2T 7200rpm的讀寫測試:
ATTO
CDM
TxBENCH
200+-MB/s和140+MB/s的持續讀寫,2T的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不出意外地高出1T的一檔。
軟體管理:傻瓜式組建RAID 0
看完組建 RAID 0之前兩塊硬碟的速度了,接下來看看怎麼組建RAID 0的過程。
我先在他們官網下載了這個驅動軟體,orico軟體的界面似乎想給用戶營造一種跑車的感覺,比如不規則的邊框、兩側的金屬拉絲質感,下部有點像跑車前臉的進氣格柵,又有點像駕駛艙的中控臺,總之這算是UI界面裡戲比較多的一個軟體就對了。
講回重點,整個界面還是比較簡單明了的,第1頁就有顯示硬碟信息;第2頁能記錄你的操作記錄;而第3頁就有組建RAID 0和RAID 1模式的選項。
這個界面就很清楚地看到2T的硬碟組建RAID 0後的折損了,2T硬碟只讀取了1T的容量,而另外1T就浪費掉了。
一鍵組建RAID 0模式,非常方便,而且整個過程僅僅需要幾秒鐘,時間非常短。
組完以後,你想要刪除和重組RAID,也都能一鍵完成,全部都能通過這個軟體實現,整個狀態可以說比較隨心所欲了。
小結:用這個軟體組各種RAID模式都比較方便,組建、刪除、重組這些用戶最關心的功能也該有的都有;界面也足夠簡易,或者說有點酷炫(滑稽),整個過程小白也能輕鬆完成。
性能測試:組建RAID 0之後
一般人們在組建RAID 0時會使用兩塊相同容量的硬碟,這樣才能確保兩個盤的容量損失最小。但由於此次小編手上能用來測試的硬碟只有這塊1t的和這塊2t的,所以這樣組建出來的RAID 0,實際上只讀取到2t硬碟當中的1t容量,造成了另外1t容量的損失。雖然容量損失了,不過性能測試環節依然可以管中窺豹,具有一定代表性。
組建RAID 0模式前 ,兩個盤的容量如圖所示:分別為1T和2T的容量。
組建RAID 0模式後,容量變成這樣:(上面說過的容量有折損)
RAID 0模式的讀寫速度:
ATTO
CDM
TxBENCH
250+MB/s和160+MB/s的持續讀寫。經過粗略計算,從持續讀寫來看,RAID 0模式相比2T機械單盤大約快了20+%的讀寫,相比1T機械單盤則快了120+%和60+%的讀寫;但遺憾的是,4K讀寫依然沒有提升,表現一如往常。
總體來說,持續讀寫性能提升相當明顯,但依然比不上SATA固態;4K讀寫則沒有提升。
小結:以後大家想組RAID 0時非常建議使用容量相同的硬碟,因為對於機械硬碟來說,最大的優勢依然在於大容量而非高速,所以在機械硬碟上用閹割容量換取速度的操作是不合適的,小編這次的測試屬於條件限制不得不這樣操作。真的對速度有很高要求的朋友建議直接買固態硬碟。
說明書裡有各種RAID模式的講解,但軟體裡沒有,如果在軟體加入RAID的說明對用戶就更貼心了。
看到網上關於硬碟櫃的討論,發現有些同學挺關心它運行時的噪聲問題。我測試時一直把它放到筆記本的旁邊,噪聲跟普通機械硬碟運行時是差不多的,屬於耳朵貼近了才能聽到那種,噪聲問題無需擔心。
【PConline 評測室】總結
從整個硬碟的用料和工藝來說,不用說,看得見的厚重沉穩;性能上來說,兩個盤位對於用戶來說,只能組建RAID 0和RAID 1,相比自家4,5盤位的更高階的硬碟櫃來說用途不算多,但它對機械硬碟的性能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但899都能買到4T機械硬碟的價格註定它並不親民,對於手上只有幾塊小容量機械,想要用它來體驗一下RAID的同學來說是不划算的,但是對於有比如8T、10T這種大容量機械的朋友來說,想要突破機械硬碟的速度極限,同時體驗大容量和高速度,或者提升硬碟的安全性,就是個值得考慮的硬體設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