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原亞衣退役了,蒼老師嫁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總會漸漸離去,不舍,但你無力改變。這些事我當然無力改變,要是能改變,我也不在這裡碼字了。既然無法抗拒,那只能默默享受了,存放在G盤,妥妥的.
不過這些千辛萬苦找到的資源(種子),必須得給他們找一個安全的「家」,才不枉費我這一片痴心,今兒就來說說億智蘑菇試用平臺給我品嘗的這款奧睿科(ORICO)3.5英寸雙盤位硬碟櫃陣列櫃,時間不長,但是確實感覺小姐姐們為藝術獻身的光輝事跡有了保障~~(鬼魅一笑)。
開玩笑的啦,其實隨著數碼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個人的數據也極具膨脹,誰手裡沒有至少幾百G的硬碟,數據是安全了,可是這些硬碟呢?他們也需要實實在在的保護。所以我們就有了N種方案(下文會說道),哪種最好呢?
開箱
奧睿科的這款硬碟櫃有好幾個型號,這次體驗的是雙盤位帶矩陣。白色紙盒包裝,科技感不錯,Type-C接口,USB3.1,最高10Gbps(我感覺我要飛了)。
打開包裝,整個配置還是相對簡單,因為是適用3.5英寸的HDD,所以尺寸上略顯偏大。
電源、數據線。
說明書、聯繫卡。
硬碟盒,是不是看著就比較紮實,事實也確實如此,繼續往下看。
細節
12V4A外置移動電源,在功率上,驅動兩塊HDD綽綽有餘。
Type C數據線現在已經是通信傳輸的標配,畢竟在USB3.X,Micro USB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附帶的8顆硬碟固定螺絲和內六角梅花螺絲刀(拆機必備)。
硬碟盒採用的是全鋁合金材質,這裡要誇耀一下材質,真的是真才實料,用心之選。同時我也主要到產品本身並沒有自帶風扇,所以金屬材質可以更好的散熱。
淨重接近3斤,我感覺即使地震,這數據還是穩穩的啊。
側面一邊是通風口和電源燈指示,可惜雙盤位是沒有風扇的,要四盤位才會配置,不過也好,省電咯。
側面另一邊是插口,包括了全部的按鍵和接口。
底部有四個防滑塑膠墊,保證產品在桌面的穩定性。
再多一些小細節:
拆機/裝機
拿到硬碟盒的第一步,肯定是要先拆一把,咱的原則就是能拆就拆,深入才能了解更深(再次詭魅一笑)。
首先使用附送的六角梅花螺絲刀把一邊的金屬板拆卸下來,很EZ。
從抽出的盤位倉確認是雙硬碟。
這是一張內部圖,應該是17年6月的晶片,繼續拆。
原則上這一邊是禁止拆卸的,因為沒有拆卸的必要,所以在使用附送的螺絲刀時有待你麻煩,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加長螺絲刀以增加扭矩。
卸下所有6顆螺絲。
取出晶片(集成在一塊主板上,這是面向硬碟的一面)。
從晶片上可以看到這款硬碟盒使用的是祥碩科技的產品,祥碩科技是華碩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包含了數位邏輯設計、類比設計、軟體研發、系統研發以及實體設計,雖然無法與英特爾在快閃記憶體晶片上相抗衡(USB3.X),但是在除英特爾之外(目前英特爾正在加強自身組合晶片WIFI+USB3.1的普及),祥碩的產品在第三方應用上,還是絕對領先的(AMD也抱了它的大腿,直接換個名字就用上了)。
USB3.1基帶控制器晶片:ASM1352R
高速數據轉換晶片:ASM1542
之前說這款硬碟盒的用材很足,其實看看它的盒壁就知道了,超過3mm---厚。
拆卸完畢,就要裝上我們的硬碟了。
把硬碟放到硬碟倉盤中,可惜的是這款只支持3.5英寸的,2.5的只能望而卻步了。
可以看到在硬碟的兩邊各有4個螺孔,對應的雙盤就是8個,這就要使用到附送的那8顆螺帽了(用螺絲確實更加堅固,之前在主機上是塑料扣件,比起來確實差了很多)。
裝完螺絲就可以把硬碟倉位直接推進硬碟倉了,放心,都是設計好了,推到就可以很好的卡住了。
裝填完畢之後的樣子(可惜我只有一塊有用的3.5HDD).
最後就是裝回螺絲,扣緊,這裡還是提醒一下,在沒有確認4個螺絲都可以正常咬入之前,不要把螺絲上緊,先上一小部分,等確認所有的都沒問題了,再最後一次性上緊,免得發現問題還要再重來。
硬碟保存選擇
相比較使用硬碟,保存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尤其是3.5英寸的HDD,在體積和重量上完敗移動硬碟,但是HDD便宜又耐用,作存儲盤再合適不過了,於是我們也就要考慮怎麼來保存它,一般都是這麼幾種方式:
1、直接放入電腦主機的HHD倉位。
可能這種是大多數人的保存方式,相對成本低,操作也簡單,但是卻無法避免兩個問題,一是灰塵,二是無法移動。硬碟最怕的還是灰塵,雖然樓主的機箱也沒有裸奔,但是這灰塵依然無法避免,還有就是無法移動,要動就要拆機箱,稍顯麻煩(可能樓主自作孽,一般人可能也不需要移動)。
2、使用硬碟底座
其實我在3年前就考慮到了這個情況,還特地買了底座,很巧合的,也是奧睿科的品牌,但是效果也不理想,雖然在移動性上有很大的加強,但是灰塵,真的是怕把硬碟都給淹沒了。所以擦乾淨,雪藏了。
3、硬碟盒
結合之前兩種方法的缺陷,硬碟盒就好多了,第一,安全,厚實的外壁,不怕磕碰;第二、便於移動,有時候去房間需要用筆記本取數據,直接就可以使用;第三、沒有灰塵(或者說,大大減少灰塵)。
但是似乎也有額外一個缺陷,那就是價格稍微高那麼一點,但是回想5年前的硬碟嗝屁事件,我寧肯用錢來好好維繫它的壽命,至少我裡面的數據比起這幾百塊錢來,還是重要的多。
再來兩張實景圖(放了這個硬碟盒是不是增添了不少科技感)。
實際使用
這次樓主不再給大家看跑分的情況,因為那個東西說實話,參考的意義遠大於實際的意義,所以我們就直接通過數據拷貝來看,再次抱歉,因為樓主的主機主板比較老,只能支持USB3.0,所以無法達到USB3.1的功效,差多少呢,理論上至少差一半,也就是說我的數據x2就是這款硬碟盒能夠提供的傳輸速率。不過即使是3.0樓主也已經滿意了,不信你看:
速率都可以在300左右,即使不穩定,也始終在250M以上,也就是說,在最優化的3.1的情況下,10Gbps的速度還真是有可能的,想想這個速度就有點可怕,1G/s。。。
再來一張USB2.0的傳輸速度,你就有比較的感覺了:
略顯遺憾的是,樓主手上只有一塊有用的3.5英寸HDD,所以無法展示RAID的實際效果,聽說是可以讓速度再插上一雙翅膀,樓主已經有點不淡定了,這舊主板是要自然壞呢,還是要搞壞呢,還是要...
小結(為啥每次拼這個首先跳出來的是小姐?)
在近距離體驗了這款硬碟盒之後,無論是從外形,材質,設計以及它的工作表現來看,都讓我非常滿意,至少我的硬碟現在已經老老實實地在它那裡定居了,裡面各位老師為藝術獻身的史詩巨作也都妥妥地保存著,滿足了。當然奧睿科還提供了很貼心的服務,當硬碟在30分鐘內無數據交互,就會讓硬碟進入休眠狀態,減少損耗,延長壽命,這點也確實非常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