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

2021-02-13 計算機與網絡安全

一次性付費進群,長期免費索取教程,沒有付費教程。

進微信群回復公眾號:微信群;QQ群:460500587

 教程列表 見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 |  本文底部有推薦書籍 

微信公眾號:計算機與網絡安全

ID:Computer-network

1、兩種模型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按照層次結構思想對計算機網絡模塊化的研究,形成了一組從上到下單向依賴關係的棧式結構),而且層的功能也大體相似。除了這些基本的相似之外,兩個模型也有很多差別。

OSI模型有3個主要概念:服務、接口和協議。

每一層都為上一層提供一些服務。服務定義該層做什麼,而不管上面的層如何訪問或該層如何工作。某一層的接口告訴其上面的進程如何訪問接口,接口定義了需要什麼參數以及預期結果是什麼。同樣,接口也和該層如何工作無關。某一層中使用的協議是該層的內部事務,可以使用任何協議,只要能完成工作(如提供規定的服務)即可,並且某一層協議的改變不會影響到其他層。

這些思想和現代的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非常吻合。一個對象(如同一個層)有一組方法(操作),該對象外部的進程可以使用這些方法。這些方法的語義定義了該對象提供的服務。方法的參數和結果就是該對象的接口。對象內部的代碼即是協議,並且在該對象外部是不可見的。

TCP/IP參考模型最初沒有明確區分服務、接口和協議。後來,人們試圖將其改變以便接近於OSI。因此,OSI參考模型中的協議比TCP/IP參考模型的協議具有更好的隱藏性(在技術發生變化時能相對比較容易地替換掉)。而最初把協議分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做這樣的替換。

OSI參考模型產生在協議發明之前。這意味著該模型沒有偏向於任何特定的協議,因此非常通用;不利的方面是設計者在協議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因此不知道該把哪些功能放在哪一層好。TCP/IP則恰好相反,首先出現的是協議,模型實際上是對已有協議的描述。因此,不僅不會出現協議不能匹配模型的情況,而且配合得還相當好。

兩個模型間明顯的差別是層的數量:OSI模型有7層,而TCP/IP參考模型只有4層。兩者都有互連(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但其他層並不相同。另一個差別是面向連接的和無連接的通信。OSI參考模型在網絡層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但在傳輸層僅有面向連接的通信。而TCP/IP參考模型在網絡層僅有無連接通信方式,但在傳輸層支持兩種方式,這就給了用戶選擇的機會。

2、OSI參考模型的缺點

無論是OSI參考模型和協議,還是TCP/IP參考模型和協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介紹OSI參考模型的缺點。

(1)模型和協議都存在缺陷。實踐證明,OSI參考模型的會話層和表示層對於大多數應用程式來說都沒有用。

(2)某些功能重複出現。OSI參考模型的某些功能(如尋址、流量控制和出錯控制)在各層重複出現。為了提高效率,出錯控制應該在高層完成,因此在低層不斷重複是低效的、完全不必要的。

(3)結構和協議複雜。由於OSI參考模型的結構和協議太複雜,因此最初的實現又大又笨拙,而且很慢。不久以後,人們就把「OSI」和「低質量」聯繫起來了。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有了很大改進,但之前的印象還殘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3、TCP/IP參考模型的缺點

TCP/IP參考模型的第一次實現是作為Berkeley UNIX的一部分流行開來的。TCP/IP的成功已為其贏得大量投資和用戶,其地位日益鞏固,但是TCP/IP參考模型也有自己的問題。

(1)TCP/IP參考模型沒有明顯地區分服務、接口和協議的概念。因此,對於使用新技術來設計新網絡,TCP/IP參考模型不是一個很好的模板。

(2)由於TCP/IP參考模型是對已有協議的描述,因此是完全不通用的,並且不適合描述除TCP/IP參考模型之外的其他任何協議。

(3)主機—網絡層在分層協議中根本不是通常意義下的層,只是一個接口,處於網絡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這裡把接口和層的關係模糊了。

(4)TCP/IP參考模型不區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但這兩層的功能完全不同。物理層主要負責透明地傳送二進位比特流,並定義網絡硬體的特性;而數據鏈路層的工作是在兩個相鄰節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一個好的網絡模型應該將物理和數據鏈路層作為分離的兩層,TCP/IP參考模型卻沒有這麼做。

4、網絡參考模型的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OSI的7層協議體系結構既複雜又不實用,但其概念清楚;TCP/IP的協議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但是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因此,在學習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時,可以採用一種折中的辦法,即把OSI參考模型的會話層與表示層去掉,從而形成一種原理體系結構,只有5層,如圖1所示。

圖1  網絡參考模型的一種建議

目前,OSI標準已被我國採用為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發展方向。我國已明確了在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中要等效或等同採用OSI國際標準作為我國國家標準的方針。但是,考慮到目前以及近期內大量的計算機產品仍然是非OSI標準,而越來越廣泛使用的UNIX系統產品中的網絡協議都是以TCP/IP為核心,為確保近期的使用、緊跟國際技術發展的潮流以及將來能以最小代價逐步過渡和升級,我國計算機科學研究者同時也在研究OSI協議與TCP/IP的轉換技術,以期在TCP/IP的網絡環境中實現OSI協議。

微信公眾號:計算機與網絡安全

ID:Computer-network

【推薦書籍】

相關焦點

  • OSI和TCP/IP參考模型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以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的OSI參考模型為中心OSI參考模型1.網絡模型分層的原因:降低複雜性統一標準工程模塊化快速發展易於學習掌握2.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從上往下)應用層:工作著各類應用程式,提供與用戶的接口,令用戶通過使用應用層提供的應用程式來使用下6層網絡表示層:主要負責數據的加密【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HASH、光密】會話層:負責建立、維護並拆除會話
  • 《圖解TCP/IP(第5版)》
    /ip1.3  協議1.3.1  隨處可見的協議1.3.2  協議的必要性1.3.3  協議如同人與人的對話1.3.4  計算機中的協議1.3.5  分組交換協議1.4  協議由誰規定1.4.1  計算機通信的誕生及其標準化1.4.2  協議的標準化1.5  協議分層與osi參考模型1.5.1  協議的分層
  • 8、計算機網絡模型了解,TCP/IP模型介紹和OSI七層模型對比
    1、OSI模型和TCP/IP模型對比圖2、TCP/IP四層模型介紹1.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網絡接口層):包括作業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Tcp在不可靠的ip層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運輸層,為了提供這種可靠的服務,TCP採用了超時重傳、發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確認分組等機制。
  • 從零開始學網絡|搞懂OSI參考模型和TCP/IP分層模型,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聯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層次結構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都採用了分層體系結構,將龐大而複雜的問題轉化為著幹個較小且易於處理的子問題。
  • OSI七層模型的劃分各層功能定義以及TCP/IP五層模型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OSI參考模型,OSI是網絡互連模型,同時也是WEB開發的基礎,文章涵蓋的知識點有:OSI的來源OSI
  • 網絡的OSI七層模型和TCP/IP五層模型 | 網絡基礎(三)
    物理層在OSI參考模型中,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層。 網絡層網絡層(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層,它是OSI參考模型中最複雜的一層,也是通信子網的最高一層。它在下兩層的基礎上向資源子網提供服務。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路由選擇算法,為報文或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該層控制數據鏈路層與傳輸層之間的信息轉發,建立、維持和終止網絡的連接。
  • 白話 OSI 七層網絡模型
    本文講的是開放網絡互聯(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以及網絡體系結構中的七個層次。OSI 模型是一個描述網絡功能的概念框架。簡單來說,OSI 模型標對計算機系統彼此之間發送信息的方式進行了標準化。
  • 計算機網絡中的OSI七層網絡模型
    1.OSI七層模型1.1.簡介第一種模型是OSI七層模型,OSI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 收集整理- 水文模型資料,僅供參考
    針對水文模型資料的一些整理,供大家參考.大家要有選擇性,適合自己的參考資料,不然只會增添您的存儲。沒有需求不建議回復。
  • 一文讀懂OSI七層模型和TCPIP五層模型
    簡述本文主要介紹OSI七層模型和TCP/IP五層模型。OSI含義維基百科定義:「OSI模型,即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範圍內互連為網絡的標準框架,簡稱OSI。」
  • IT挑戰高薪必備網絡常識-OSI七層模型
    為什麼要理解OSI七層模型為了更好地促進網際網路的研究和發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制定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的一個參考模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簡稱OSI/RM(Open System Internetwork Reference
  • 優化代碼-Web服務分層設計概念與參考模型
    分層設計在軟體架構中是比較常見的,比如OSI七層網絡模型、計算機系統分層模型。同樣的,分層設計這種思想也可以擴展到平時寫的業務代碼中。Web服務分層設計模型在討論Web服務分層設計模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微服務的概念,畢竟分層設計模型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 拿到參考資料的預訓練模型,太可怕了!
    本文作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RAG模型,該模型引入了文檔檢索模塊和外部知識庫來增強生成式語言模型在知識密集型任務上的表現,並避免了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的一些缺點,具有很不錯的應用價值和前景。Arxiv訪問不方便的同學可以後臺回復『0006』便捷獲取論文喔
  • 從源碼看tcp三次握手(上)
    閱讀本文需要對level-ip的整體架構有所了解,如果讀者尚未接觸過level-ip,請先閱讀下面文章:分享一款Linux平臺下的tcp協議棧!Linux系統中間件的巧妙實現--以用戶空間的tcp協議棧為例請根據上述文章中的指引獲取leve-ip的全部源碼,並且嘗試在任意Linux發行版本上編譯運行。
  • TCP長連接和心跳那些事
    長連接還常常被用來做數據的推送,我們大多數時候對通信的認知還是 request/response 模型,但 TCP 雙工通信的性質決定了它還可以被用來做雙向通信。在長連接之下,可以很方便的實現 push 模型。短連接沒有太多東西可以講,所以下文我們將目光聚焦在長連接的一些問題上。
  • 「文案參考」乘風破浪的超級IP模型
    所以我們從內容開始了解超級IP的模型。從超級IP的點開始,需要有落地。微信公眾號、微博、各種媒體號、直播號、獨立開發的APP等,怎麼選擇呢?這幾年微信網際網路在移動網際網路中佔領了半壁江山,為什麼它可以迅速鞏固自己的地位呢?因為每個微信號背後都對應的是一個個的人,而不是人之外的其它。還有,現在微信用戶已經有8億多,它已經構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
  • 帶你走進網絡世界:網際網路之基石-OSI七層模型
    一、OSI模型概述:1、OSI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為OSI),全名「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2、OSI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
  • 解析網際網路OSI七層模型 看看你在哪層?
    網際網路我們大家平時都在使用,大家都在習慣性地使用網絡瀏覽資訊,下載軟體或傳送文件等,不過相信很少有人想過,網際網路的各項應用,其實都是分層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網際網路的OSI七層模型。    問題:什麼是網際網路OS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