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OSI參考模型,OSI是網絡互連模型,同時也是WEB開發的基礎,文章涵蓋的知識點有:
OSI的來源
OSI七層模型的劃分
各層功能定義
通訊特點
TCP/IP五層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連模型。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絡應用更為普及,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範來控制網絡。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範,就能互聯了。
OSI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即ISO開放互連繫統參考模型。如下圖。
每一層實現各自的功能和協議,並完成與相鄰層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務定義詳細說明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某一層的服務就是該層及其下各層的一種能力,它通過接口提供給更高一層。各層所提供的服務與這些服務是怎麼實現的無關。
這裡我們只對OSI各層進行功能上的大概闡述,不詳細深究,因為每一層實際都是一個複雜的層。我們從最頂層——應用層開始介紹。
應用層:OSI參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戶的一層,是為計算機用戶提供應用接口,也為用戶直接提供各種網絡服務。我們常見應用層的網絡服務協議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表示層:表示層提供各種用於應用層數據的編碼和轉換功能,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發送的數據能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識別。如果必要,該層可提供一種標準表示形式,用於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格式轉換成通信中採用的標準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會話層:會話層就是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該層的通信由不同設備中的應用程式之間的服務請求和響應組成。
傳輸層:傳輸層建立了主機端到端的連結,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該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使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在兩個傳輸實體間的一條主機到主機的、可由用戶控制和設定的、可靠的數據通路。我們通常說的,TCP UDP就是在這一層。埠號既是這裡的「端」。
網絡層:本層通過IP尋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就是通常說的IP層。這一層就是我們經常說的IP協議層。IP協議是Internet的基礎。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合成字節,再將字節組合成幀,使用鏈路層地址 (乙太網使用MAC地址)來訪問介質,並進行差錯檢測。數據鏈路層又分為2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和媒體訪問控制子層(MAC)。MAC子層處理CSMA/CD算法、數據出錯校驗、成幀等;LLC子層定義了一些欄位使上次協議能共享數據鏈路層。 在實際使用中,LLC子層並非必需的。
物理層:實際最終信號的傳輸是通過物理層實現的。通過物理介質傳輸比特流。規定了電平、速度和電纜針腳。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這些都是物理層的傳輸介質。
對等通信,為了使數據分組從源傳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層都必須與目的端的對等層進行通信,這種通信方式稱為對等層通信。在每一層通信過程中,使用本層自己協議進行通信。
TCP/IP五層協議和OSI的七層協議對應關係如下。在每一層都工作著不同的設備,比如我們常用的交換機就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一般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網絡層的。
在每一層實現的協議也各不同,即每一層的服務也不同.下圖列出了每層主要的協議。
推薦閱讀
計算機程式語言的分類解釋型語言與編譯型語言的區別及各自優缺點
實例演示PHP中require與include使用與區別以及相關的錯誤糾正
相見恨晚與東勞西燕,通俗理解TCP/IP協議三次握手相遇與四次揮手道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