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溫下計算機網絡中OSI經典的七層模型:
應用層:文件傳輸,電子郵件,文件服務,虛擬終端
表示層:數據格式化,代碼轉換,數據加密
會話層:接觸或建立與其他節點的聯繫
傳輸層:提供端對端的接口
網絡層:為數據包選擇路由
數據鏈路層:傳輸有地址的幀,錯誤檢測功能
物理層:以二進位在物理媒體上傳輸數據
怎麼才能把它刻在腦海,而不是去死記硬背呢?筆者建議這樣去記憶:
首先:網絡的發明就是為了應用,那麼應用層在頂端就無可厚非了;
其次:數據有了相對應的表示(數據格式化、代碼轉換、加密)才可以(應)用,要不然就亂了套了,也就沒法服務於應用層了,那麼也就有了表示層;
再次:表示層定義了數據的格式,它必定會有相應的會話支持,否則發送方和接收方不能一一對應了,隨即會話層應運而生;
第四:會話是建立在發送端和接受端,那麼發送端和接受端傳輸數據也就必不可少了,傳輸層也就隨之誕生;
第五:傳輸層的建立,不可能一次性找到接受端(區域網的存在),而是通過路由才能到達接收端,這樣網絡層就發揮了作用
第六:網絡層必然有很多子網組成,那麼可以理解為通過數據鏈路層將很多的子網連結起來,形成數據鏈路層,
最後:物理層最好理解,數據的發送接受需要一個載體:即光纖,線纜等
作為擴展,下圖對OSI模型和TCP/IP模型進行了對比以及處於各層相對應的協議組成:
OSI模型和TCP/IP模型對比
各層相對應的協議組成
覺得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讚關注轉發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