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學一門特長,並不是為了加分或炫耀。
而是希望孩子懂得堅持的意義,並在未來成為一個有生存競爭力的人。
——鹿媽
作者 | 葉丫丫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
這兩天,一個邊哭邊打桌球的3歲小姑娘,突然在網上火了。
視頻中,孩子一邊情緒崩潰,嚎啕大哭,一邊單手叉腰,熟練接球,拍拍都能精準無誤。
網友們被孩子的萌態給逗樂了,紛紛說像極了翻版的小福原愛。
女孩的爸爸表示,學習桌球是孩子自願的,但是女兒累了倦了的時候,就會想要退縮。
所以他會在關鍵時刻「逼」她一把,陪伴她學會堅持下去。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仿佛看到了小時候被爸媽逼著學特長的自己。
這個3歲的孩子,像極了每一個曾經被父母強迫著練習,培養各種特長的孩子。
然而,有多少孩子,長大後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些曾經讓他學起來無比痛苦的技能,卻是他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閃閃發光的底氣。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有時候,父母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擁有一技之長
才是孩子最大的「鐵飯碗」
身為父母,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於是拼命賺錢,只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條件,讓孩子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將來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能夠有個「鐵飯碗」,一生衣食無憂。
可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才算「鐵飯碗」?
就在前不久,我在一個小女孩的採訪中,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她說:
「鐵飯碗真正的含義,不是你一輩子都吃這碗飯,而是你走到哪兒,都能吃到這碗飯。所以我覺得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這才是真正的鐵飯碗,也可以說是金飯碗。」
是啊!
只有讓孩子從小學會一技之長,才能保證他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保有自己獨特的底氣,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中,站穩腳跟。
不禁想起,曾經一位同學雙雙的故事。
從小學開始,雙雙就屬於班裡那種學習成績不太好,長相也不出挑的普通孩子,放在人堆裡都沒什麼特別的辨識度。
9歲那年,雙雙的媽媽帶她去了一個鋼琴班,從此她開始跟著老師學鋼琴,踏上了與鋼琴相伴的漫漫之路。
其他孩子睡懶覺的周末,她被媽媽拖著去老師家上鋼琴課。
其他同學已經上床休息的深夜,她還在媽媽的陪伴下,一次次重複練習白天的曲子。
日復一日的枯燥練習,讓雙雙漸漸從對鋼琴的喜愛和歡心,變成了越來越抗拒的討厭和沉重。
無數次,她哭著跟媽媽央求,不想再去學鋼琴;
無數次,她捂著彈琴彈到紅腫的手指頭,偷偷在被窩裡哭泣。
在媽媽一日日的堅持和陪伴之下,雙雙慢慢接受了鋼琴的存在和相伴,她也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好,一次次獲獎拿證書,一次次考級通過。
後來,高中畢業的她因為成績不夠好,只能去上一所專科學校。
畢業後,當她的同學因為學歷受限而找不到工作時,她卻因為有了鋼琴這項擅長的技能,被一所聲樂學校特聘為鋼琴老師。
每月的工資待遇,超過了很多在基層崗位上苦苦掙扎的本科生。
那些曾經被媽媽逼著學鋼琴的日子,變成了現在的她,最慶幸的人生一部分。
前幾天看到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配圖是她在一個大賽上獲得冠軍的榮譽證書:
「媽媽,謝謝你曾經那樣逼我學琴,才讓我變成了最好的自己。如果不是你,就沒有此時此刻,讓無數人羨慕不已的我,感恩你的不放棄。」
原來,一個人擁有獨特的興趣愛好,或者精益的技能,真的可以讓她的人生從此閃閃發光。
人在什麼時候,都不能沒有退路。
對孩子而言,他們從小的愛好特長,便是以後人生的退路,可以在低谷絕望中,給予他們最後的希望。
一技之長,從來不決定人生未來的方向,但卻可以讓孩子的人生多一些選擇項。
我們不需要奢望孩子一定得學什麼都有所成,但孩子學過的東西,一定會悄悄幫助孩子,讓他的人生,在悄無聲息間變得熠熠生光。
孩子的不堅持
多半源於家長的放棄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
孩子的教育應該以快樂為主,順應為主,逼孩子學,是最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之一。
這個觀點似乎沒有錯,但孩子還小,他哪裡懂得那麼多。
他不知道小時候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瀟灑最重要。
孩童時期,是沒有自控能力和最順應天性的時期,如果父母不監督,他就會選擇前一種,因為人性就是懶惰的。
而這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逼」孩子堅持下去,就變得非常必要。
經典家庭教育片《家有兒女》中,曾有這樣一幕,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劉星和小雨在吐槽媽媽劉梅,小時候沒有給自己報興趣班,培養他們的特長,劉梅聽了特別委屈:
「小時候給你們報班,還不是你們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馬嗆回去:
「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的確。
這世上,沒有哪一種學習不是苦的、難的,學習一項特長,更是需要耗費數不盡的辛勞和痛楚。
但我們不能放任孩子自己做選擇,只有自己挺住,堅持到最後,才能幫助孩子度過這個艱難的求學之路,收穫到後來的掌聲與鼓舞。
就像劉星埋怨媽媽一樣,你小時候不逼孩子一把,將來他長大了只會埋怨你:
為什麼當初你們不逼我學?
不由得想起前段時間,公司開辦周年慶活動,氣氛正好時,領導讓大家各自上臺表演個才藝。
同事小丁平日裡十分低調,那天她卻鼓起勇氣上臺,跳了一支特別帶感的街舞,瞬間引爆了全場。
也是在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小丁的街舞跳得這麼好。
平日裡不太引人注意的她,瞬間成了全場的焦點,就連領導都對她大加讚賞。
在臺下的我,這時候才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學過一年半載的芭蕾舞。
可那時候小小年紀,剛接觸舞蹈便要做大量基礎練習,身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
後來自己不願意學,加上媽媽也心疼我總是受傷,我的舞蹈之路就那樣戛然而止了。
多年後,當我看著別人在臺前大放光芒時,才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點才藝傍身,突然就很懊惱,當初為什麼不逼自己一把。
每一個嬌氣的孩子,其實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有一個總是害怕孩子受傷的父母,在無條件退讓、遷就。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不怕苦的精神,磨練孩子意志,而不是告訴他們,遇到問題就退縮。
是的,每個孩子其實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是沒人捨得逼他們,他們也不捨得逼自己,最後只能成為那個在人群中偷偷豔羨,默默鼓掌的人。
曾看到一位從事招聘的朋友,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
「最近發現了一個規律,我們公司招聘的時候會找一些有特長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看重他的特長,而是知道他一定會學會了堅持。包括他的意志力,原則意識和保持專注的能力,有這些品質的人,做什麼都不會太差的。」
生活處處都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做孩子的戰友,不輕易放棄他們。
而不是成為那個拖後腿的豬隊友,在子彈打過來的時候,自己先撤了,順便還幫孩子搖個白旗輕易投降。
放棄很簡單,但教孩子堅持下來才會更酷。
有遠見的父母
都懂得這樣逼孩子一把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成功的關鍵不在天賦和智商,而在於熱情和努力的總和。」
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感覺特別恰當。
「逼」孩子一把,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對孩子步步緊逼,而是用心陪伴,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讓孩子對熱愛的事不輕言放棄,對不喜歡但有意義的事堅持忍耐,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就像有人說的:
「為人父母,比逼孩子學習看得見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看不見的熱情和動力。」
忍不住想要分享,身邊一位寶媽的小妙招:
孩子去學書法,學了幾天不想學了。
於是媽媽便想了一個小點子,她告訴女兒,自己也很想學書法,想寫出很好看的毛筆字,想要讓女兒教她。
女兒想了想,覺得當「小老師」教媽媽寫字,是一件挺不錯的事兒,於是欣然答應了。
從那以後,女兒每次上完書法課,媽媽便讓她回家教自己寫毛筆字,還經常誇她:
「哇,你寫得真好,我怎麼就沒你的好看呢?」
一來二去,女兒在書法這件事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了許多之前沒有的樂趣,順其自然地便一天天堅持下來。
後來,隨著孩子長大,書法越寫越好,一次次得獎的成就反饋,更是讓女兒深深愛上了書法,再也不需要媽媽逼迫,便能每天主動練習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逼」孩子學會堅持,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只有當孩子熱愛一件事,能夠從這件事情中獲得成就感,並且願意為之而不懈努力時,我們的「逼迫」才算真正有成效。
尹建莉老師曾說: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動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而身為父母的我們,最需要做的,便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幫他們從中獲取一點一滴的成就感,從而讓他們形成內驅動力。
堅持的過程或許痛苦,但未來沒有選擇的人生,只會讓孩子更痛苦。
這世上從來沒有所謂的靜待花開,每個多才多藝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託舉。
願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中所愛,並且堅持所愛,擁有一個自由選擇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