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記者莊勝春 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1號在香港宣布,他們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阿里方面表示,收購的目的是「把阿里的網際網路優勢和《南華早報》的採編優勢結合到一起,打造一個讓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優質窗口」。
《南華早報》的規模並不大,印刷發行量只有10萬份,但《南華早報》是香港地區唯一的英文報紙,內容覆蓋整個中國甚至亞洲,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在西方有這不小的影響力。收購《南華早報》之後,阿里旗下的媒體已經達到了25家。
短短幾年間,阿里通過各種方式,已經將二十多家媒體收入囊中或戰略入股,從電影出品和發行到媒體平臺,從傳統媒體到數字出版,無所不包。有人認為,這是馬云為爭取話語權不得已而為之,也有人猜測,在商言商,馬雲應該還是為自己的商業帝國出奇招。
但馬雲自己表示,這宗交易的初衷是希望改善中國的形象,並提供一種與西方媒體帶有偏見的報導所不同的視角。阿里巴巴擴張自己的媒體帝國到底打得什麼算盤?
早在一個月前的11月9號,就有媒體報導,馬雲或者阿里巴巴有意入股南華早報集團。面對記者的追問,馬雲當時只是一臉笑容,攤開雙手、聳了聳肩,一個月後,答案揭曉,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馬雲當時的意思是這是不能公開的秘密。
阿里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南華早報》獨特的地方在於,她用英語專注於報導中國。她說「我們的理想是,通過阿里在數字時代的優勢,讓更多人能方便地讀到《南華早報》的內容,幫助這家媒體獲得全球的讀者,並建立起在全球的影響力。」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魏武揮認為,收購《南華早報》這樣一家有著112年歷史的英文報紙,對飽受國外媒體負面報導的阿里來說,對維護自身形象確實會有一定幫助。
魏武揮分析稱,阿里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所以資本市場主要是西方觀點,西方眼光來看待這家公司。阿里巴巴需要對西方投資者表述,自己的電商平臺是很有效的。《南華早報》在形象宣傳上面,有所幫助。
短短幾年間,阿里通過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方式,已經將24家媒體納入麾下或戰略入股,從電影出品和發行到媒體平臺,從傳統媒體到數字出版,無所不包。打造這樣的傳媒帝國,馬雲自己曾表示,他希望能夠創造更優質的精神產品給大眾。
馬雲:「人類有兩種食物,一種是吃的食物,一種是眼睛和耳朵聽的食物。吃的東西是垃圾,這個人也是垃圾。看的和聽的是垃圾,將來這個人長出來的思想體系也是垃圾,做中國,做世界上最好的精神的產品、文化產品、娛樂產品,這樣,未來的孩子才是有思想,有娛樂品位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馬雲收購媒體的唯一目的,還是有人認為,馬雲打造自己的媒體帝國,還是想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教授喻國明表示,不能認同這樣的觀點。
喻國明指出,馬雲現在面臨淘寶售賣假貨等種種問題,能否修復媒介獲得這方面的主動權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危機公關或危機處理專家的角度來說,恐怕這並不是一種處理方式。雖然對淘寶上的問題有控制輿論的動機和目標,但控制輿論不是這種方式,跟輿論溝通,跟社會溝通有更好、更經濟和更有效的方式,購買本身應該把它視為一種經濟行為、投資行為,而不僅僅看作是爭奪搶佔話語權。
魏武揮認為,收購像《南華早報》這樣的媒體,馬雲考慮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商業帝國更大的發展。
商人收購媒體,馬雲並不是第一人。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佐斯曾在2013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克裡斯-休斯(Chris Hughes)也曾在一片爭議聲中收購《新共和》雜誌。在喻國明教授看來,馬雲究竟在下著怎樣的一盤棋,眼下,他還並不是很清楚。
喻國明指出,其實馬雲最近的一些戰略本身,還不是很清晰。因為他的收購沒有呈現出能夠看得到的邏輯。有的時候,最多就是猜測。所以馬雲再下圍棋象棋所謂的宇宙流似的一盤大棋,把大家弄糊塗,也許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