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購《南華早報》:打造讓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優質窗口

2020-12-1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記者莊勝春 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1號在香港宣布,他們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阿里方面表示,收購的目的是「把阿里的網際網路優勢和《南華早報》的採編優勢結合到一起,打造一個讓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優質窗口」。

  《南華早報》的規模並不大,印刷發行量只有10萬份,但《南華早報》是香港地區唯一的英文報紙,內容覆蓋整個中國甚至亞洲,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在西方有這不小的影響力。收購《南華早報》之後,阿里旗下的媒體已經達到了25家。

  短短幾年間,阿里通過各種方式,已經將二十多家媒體收入囊中或戰略入股,從電影出品和發行到媒體平臺,從傳統媒體到數字出版,無所不包。有人認為,這是馬云為爭取話語權不得已而為之,也有人猜測,在商言商,馬雲應該還是為自己的商業帝國出奇招。

  但馬雲自己表示,這宗交易的初衷是希望改善中國的形象,並提供一種與西方媒體帶有偏見的報導所不同的視角。阿里巴巴擴張自己的媒體帝國到底打得什麼算盤?

  早在一個月前的11月9號,就有媒體報導,馬雲或者阿里巴巴有意入股南華早報集團。面對記者的追問,馬雲當時只是一臉笑容,攤開雙手、聳了聳肩,一個月後,答案揭曉,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馬雲當時的意思是這是不能公開的秘密。

  阿里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南華早報》獨特的地方在於,她用英語專注於報導中國。她說「我們的理想是,通過阿里在數字時代的優勢,讓更多人能方便地讀到《南華早報》的內容,幫助這家媒體獲得全球的讀者,並建立起在全球的影響力。」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魏武揮認為,收購《南華早報》這樣一家有著112年歷史的英文報紙,對飽受國外媒體負面報導的阿里來說,對維護自身形象確實會有一定幫助。

  魏武揮分析稱,阿里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所以資本市場主要是西方觀點,西方眼光來看待這家公司。阿里巴巴需要對西方投資者表述,自己的電商平臺是很有效的。《南華早報》在形象宣傳上面,有所幫助。

  短短幾年間,阿里通過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方式,已經將24家媒體納入麾下或戰略入股,從電影出品和發行到媒體平臺,從傳統媒體到數字出版,無所不包。打造這樣的傳媒帝國,馬雲自己曾表示,他希望能夠創造更優質的精神產品給大眾。

  馬雲:「人類有兩種食物,一種是吃的食物,一種是眼睛和耳朵聽的食物。吃的東西是垃圾,這個人也是垃圾。看的和聽的是垃圾,將來這個人長出來的思想體系也是垃圾,做中國,做世界上最好的精神的產品、文化產品、娛樂產品,這樣,未來的孩子才是有思想,有娛樂品位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馬雲收購媒體的唯一目的,還是有人認為,馬雲打造自己的媒體帝國,還是想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教授喻國明表示,不能認同這樣的觀點。

  喻國明指出,馬雲現在面臨淘寶售賣假貨等種種問題,能否修復媒介獲得這方面的主動權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危機公關或危機處理專家的角度來說,恐怕這並不是一種處理方式。雖然對淘寶上的問題有控制輿論的動機和目標,但控制輿論不是這種方式,跟輿論溝通,跟社會溝通有更好、更經濟和更有效的方式,購買本身應該把它視為一種經濟行為、投資行為,而不僅僅看作是爭奪搶佔話語權。

  魏武揮認為,收購像《南華早報》這樣的媒體,馬雲考慮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商業帝國更大的發展。

  商人收購媒體,馬雲並不是第一人。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佐斯曾在2013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克裡斯-休斯(Chris Hughes)也曾在一片爭議聲中收購《新共和》雜誌。在喻國明教授看來,馬雲究竟在下著怎樣的一盤棋,眼下,他還並不是很清楚。

  喻國明指出,其實馬雲最近的一些戰略本身,還不是很清晰。因為他的收購沒有呈現出能夠看得到的邏輯。有的時候,最多就是猜測。所以馬雲再下圍棋象棋所謂的宇宙流似的一盤大棋,把大家弄糊塗,也許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相關焦點

  • 阿里巴巴收購香港《南華早報》 網絡版將免費
    中國日報網12月11日電(歐葉)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2月11日在香港宣布,集團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收購已有112年歷史的《南華早報》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等媒體報導,阿里巴巴表示,此次收購將把《南華早報》的傳統及卓越的編採能力與阿里巴巴在數碼領域的優勢結合起來,為讀者帶來全面、獨到的中國及香港新聞和分析。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南華早報》獨特的地方在於,她用英語專注於報導中國。任何一個希望了解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人都會關注這樣的報導。
  • 馬雲從郭氏家族手中買下東南亞最重要英文報紙《南華早報》
    觀察者網獨家獲悉, 今天(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從馬來西亞郭氏家族手中收購東南亞最重要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將把阿里的網際網路優勢和《南華早報》的採編優勢結合到一起,打造一個讓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優質窗口。此次收購的是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媒體資產,包括《南華早報》的紙質和網絡版,雜誌,出版印刷和戶外媒體等業務。
  • 港媒熱議阿里巴巴收購《南華早報》 媒體與集團優勢互補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凌德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1日在香港宣布,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收購香港百年老報《南華早報》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其他媒體資產。阿里巴巴公關業務相關負責人向《環球時報》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解釋收購《南華早報》的原因時說,阿里巴巴在數字時代的優勢,能幫助《南華早報》獲得全球讀者,建立起在全球的影響力。蔡崇信說,《南華早報》地處香港,擁有獨特優勢,專注於客觀深度中國的報導,且從紐約到倫敦以及香港在內的整個英語世界,都存在著了解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內容需求。
  • 阿里巴巴集團收購《南華早報》
    新華社電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1日在香港宣布,集團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據了解,此次收購是阿里巴巴集團首次收購海外媒體資產。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我們這兩家企業有將近100年的年齡差,這真是一次新與舊的交匯。
  • 英媒:阿里確定以超20億港元收購南華早報媒體業務
    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導 英媒稱,香港出版媒體集團--南華早報集團12月14日宣布,將以約20.6億港元現金代價出售旗下媒體業務予阿里巴巴集團;公司並擬待交易完成後,向股東派發特別現金股息。路透社12月14日報導稱,公司的聲明,除旗艦報章《南華早報》外,出售協議亦包括雜誌、招聘、戶外媒體、活動及會議、教育及數碼媒體業務。公司預期出售將會錄得收益約14.26億港元,所以資金淨額絕大部份將用於支付特別股息,餘下用作一般營運資金。《南華早報》是本地唯一的收費英文報章,創刊於1903年,令人關注在中資的阿里巴巴完成收購後,未來的編採方針會否改變。
  • 《南華早報》總編輯:英語在香港「老」了嗎?圖
    ——專訪《南華早報》總編輯劉志權  中新社記者 於晶波  午後的陽光斜射在香港《南華早報》總編輯劉志權的辦公桌上,桌上是一字鋪開的英文報章。在辦公室入口處的醒目位置,擺滿了同事送給他的手繪漫畫,上面密密麻麻寫著英文字母。劉志權微笑著告訴記者,英語是這裡的「官方」語言。
  • 宅家不如突擊英文寫作 作品還可在《南華早報》刊登
    聽到這個消息,爸媽們立刻採取行動:補齊抗疫物資和報優質網課。看來要做持久戰準備,儘管作為家長不得不對網課效果心理有個折扣,但在非常時期,孩子必須適應和駕馭獲取認知的新渠道。目前大部分中小學學生,已經逐漸適應所在學校網課的常規學習,不過學校網課水平參差,有些只是錄播,而且學校在線學習時間有限,尤其下午3點放學之後,家長如何規劃孩子的學習和輔導成了問題。
  • 英文寫作班 | 想看到孩子的作品刊登在《南華早報》嗎?
    於是,教養女王攜手《南華早報Posties》推出下午3點後的在線英語寫作課堂——「小記者網上工作坊」。歡迎中國內地、香港及海外的學生報名參加。課程設置為什麼是英語寫作?英語寫作無論是在國際學校筆試,抑或海外學校申請中,往往是非母語學生失分的重要項目,因此如何提高寫作水平也成為不少學生的當務之急。目前各種英語在線學習網課魚龍混雜,但是針對英語寫作,尤其是有趣的新聞寫作少之又少。新聞寫作不僅可以擴闊孩子的見識、而且幫助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內容不枯燥,同時提高英文寫作水平,一舉多得。
  • 《南華早報》中文網停止運作 官方稱資源整合
    DoNews9月10日消息 (編輯 費倩文)近日,香港媒體集團《南華早報》宣布關閉中文版網站,其域名已被重定向至英文網址「www.scmp.com」,原有中文站主頁與文章均已無法訪問。
  • 報業快垮了 香港南華早報為何還要做英文國際版?
    《南華早報》集團執行長羅賓·胡在一次電子郵件採訪中說道。  《南華早報》的在線推送量和影響力都已經超出了香港本土的範圍,它有30%的受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此外,它也在英國、馬來西亞和其他英語國家吸引了一批粉絲。《南華早報》的主編喬治·陳作為2014年度耶魯世界學者,近期正在美國耶魯大學訪學。
  • 《南華早報》中文網關閉,官方解釋為 「資源整合」
    IT之家9月9日消息,已被阿里巴巴收購的香港媒體集團《南華早報》今天宣布關閉中文頁面,目前該網站中文域名「nanzao.com」已被重定向到了英文網址www.scmp.com,原有文章已無法訪問。
  • 我為什麼離開香港《南華早報》?
    1在香港報導大陸,抹不去的隔岸觀火之感香港是一個東西薈萃、族裔眾多和文化包容的城市,《南華早報》也是亞太地區為數不多的較中立的英文新聞媒體。雖然在2015年被阿里巴巴收購,但新聞編輯室依然保持相對獨立的運作機制。
  • 校監陳保瓊博士接受《南華早報》專訪
    耀中耀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瓊博士接受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專訪,報導刊登在2020年6月20日《南華早報》網站。以下是中文翻譯全文。照片出自《南華早報》專訪耀中國際學校行政總裁陳保瓊博士指出,若大灣區要和其他灣區競爭
  • 【南華早報:美國擬將孔子學院註冊為「外國使團」】據南華早報周四...
    【南華早報:美國擬將孔子學院註冊為「外國使團」】據南華早報周四(8月13日)最新報導,川普政府正加大對一個長期由中國政府資助的項目的審查力度,該項目致力於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這是與北京方面緊張關係的最新升級。
  • 南華早報:這位「中國通」 有望擔任拜登的亞洲事務主管
    《南華早報》12月8月刊文分析稱,傑弗裡·普雷斯科特(Jeffrey Prescott,中文名蒲傑夫)可能成為拜登總統任期內首位亞洲事務主管。普雷斯科特曾在中國生活七年,在歐巴馬時期前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並在2002年在北京創立耶魯中國中心並任副主任。
  • 香港媒體《南華早報》中文網站停止運作
    2016年9月9日,香港媒體《南華早報》英文網站以懸浮窗的形式發布公告稱,「由於整合資源的需要,南早及南早指南中文網站已停止運作。我們感謝大家過去的支持」。  9月10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登陸《南華早報》中文網網址後發現,該網址已直接跳轉至《南華早報》英文網站。  此外,多名現任和前任《南華早報》內部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該報中文網站已經關閉,今後將繼續在英文網站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 南華早報:「取消小學英語課」呼籲引熱議
    上海崇明的兒童在上英語課參考消息網9月13日報導 港報稱,一位教育部前高官的言論在網上引發熱議。他公開譴責學校向少年兒童教授英語的做法,並呼籲增加國學課。據《南華早報》9月12日報導,教育部前發言人、現任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新浪認證微博上寫道,中國應當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增加國學教育。教育部2001年要求全國小學從三年級開始設立英語課,但現在的小學普遍在一年級就設立英語課。  對於王旭明的上述言論,輿論反應不一。
  • 【南海局勢最新消息:菲律賓抗議中國沒收漁具】根據南華早報周五...
    【南海局勢最新消息:菲律賓抗議中國沒收漁具】根據南華早報周五最新報導,中國海岸警衛隊沒收菲律賓漁民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使用的設備,菲律賓已就此向中國政府提出外交抗議。
  • 南華早報:陸男不滿英語授課 該報資深講師大學遇襲
    據《南華早報》10月7日報導,《南華早報》資深編輯Cliff Buddle昨日在香港大學授課時,遭到一名說普通話男子的襲擊,之後被送往醫院,這名襲擊男子被捕。Cliff Buddle是《南華早報》的特別策劃編輯(special project editor),也在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講授媒體法和傳媒操守(Media Law and Ethics)。
  • 南華早報:美英把中國當替罪羊是在玩危險的遊戲
    據香港《南華早報》8月15日刊發文章《「全怪中國」——美英把中國當替罪羊是在玩危險的遊戲》(『Blame it all on China』 – US and Britain playing a dangerous game with turn to scapegoating),作者Tom plate譴責美英等政客或媒體將北京政府視為本國痛苦根源的趨勢日益增強,他們認為中國與讓美國偉大的開放政策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