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五日,《南華早報》總編輯劉志權接受中新社專訪。 中新社發 任海霞 攝
中新社香港六月二十五日電 題:英語在香港「老」了嗎?——專訪《南華早報》總編輯劉志權
中新社記者 於晶波
午後的陽光斜射在香港《南華早報》總編輯劉志權的辦公桌上,桌上是一字鋪開的英文報章。在辦公室入口處的醒目位置,擺滿了同事送給他的手繪漫畫,上面密密麻麻寫著英文字母。劉志權微笑著告訴記者,英語是這裡的「官方」語言。
回歸十年 英語市場價值依然巨大
十年來,英語在《南華早報》這家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報館裡一直「主打天下」,但在港人心目中,英語的地位有無變化,在普通話受寵的今天,英語有否被「冷落」,英語「老」了嗎?
劉志權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肯定地表示,回歸以來,隨著香港與內地交往日趨頻密,港人普通話進步是事實,但英語的市場價值仍然巨大。
他解釋說,隨著教育普及,目前香港會講英文的市民其實是越來越多,這其中,可以講一點英語的市民人數亦在上升,而這些人講的英語不一定都十分標準,這可能會令人產生港人「英語退化」的錯覺,但事實上,英語在香港的市場價值沒有改變。
在香港激烈的報業競爭市場中,目前《南華早報》發行量在十萬至十一萬份之間,與前些年的九萬多份相比,略有提高。較為穩定的發行量是為佐證之一,英語在這座國際大都市依然不「老」。
劉志權信心十足地表示,香港作為中西匯集和中國最開放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梁。「香港地位特殊,就語言而言,未來仍需『中英俱備』,這一點毋庸置疑。」
言論自由無改 「該贊就贊,該罵就罵」
「沒有一種聲音,香港報業一定要聽」,這是入行二十多年的劉志權的最大感觸之一。
「香港『九七』回歸,你問我有無擔憂,答案是沒有大的擔憂」,劉志權坦承作答:回歸十年,《南華早報》仍是「該贊就贊,該罵就罵」,不過,有時卻難免「兩面不是人」,「保守的人心說你放任,放任的人又說你保守」,劉志權言畢哈哈大笑。
《南華早報》歷史悠久,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這份報紙曾轉入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手中,後又被商人郭鶴年買下。
對於「商人辦報」會否影響新聞獨立的問題,劉志權又是爽朗一笑,並連連搖頭表示,「郭先生沒有日常指示。」
「中國是最大的新聞」
「現時的《南華早報》是『立足香港,放眼全國』,隨著中國的崛起,全世界都渴望了解中國,中國是最大的新聞」,談及內地發展,劉志權興奮無比。
五年前,《南華早報》開始擴大內地新聞報導,「以前只有二個版,現在增加到三至五個版」,劉志權指著手中的報紙對記者說,「過去《南華早報》在內地只有幾個記者,而現在,算上新聞助理,翻譯,已達到了二十多人,從長遠來看,《南華早報》還將儘量擴大在內地的新聞採訪網絡。」
雖然入行已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並「掌舵」著香港最大的英文報章,但劉志權卻笑稱自己是個隨遇而安的人。自稱在新聞圈裡「走來走去」的他被問及新聞理想——「好好做個新聞工作者,工作盡心盡力」,答案樸實得一如其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