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3日,川普發推說,參眾兩院高票通過的「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讓中國成為「最大贏家」,他威脅要否決,推文所有字母都是大寫。
國防授權法案事關國防預算,是搭載各種政策措施的工具,因此也是美國國會每年必須通過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法案之一。
中國因為啥會成為「最大贏家」?引發多方關注。對此,川普一個字也沒有說。而《華盛頓郵報》等美媒將該法案稱為國會給下一屆也就是拜登政府「對抗崛起中國的新框架」,正如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所稱,法案將有助於「遏制中國的侵略」。
「太平洋威懾倡議」劍指中國?
實際上,美國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在其立法的過程中,就因其露骨地針對中國而引發外界關注。從國會通過的文本來看,今年的法案中涉及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條款近40項,涵蓋軍事、技術、學術、經貿等各個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所謂「太平洋威懾倡議」。
出自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之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旨在提升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存在和攻防能力。主要內容包括:提升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飛彈防禦能力,增強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前沿軍事部署和作戰能力以及強化印太聯盟與夥伴關係等。根據法案,新計劃第一年的預算為22億美元。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看來,醞釀了大半年之久的「太平洋威懾倡議」如今正式寫入國防授權法案,實則在明確釋放信號,未來美國將更加重視太平洋地區,推動戰略重心的進一步東移。至於威懾的是誰?非常清楚,針對的就是中國。
值得注意的,今年以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努力,全世界都看在了眼裡。美艦軍機出沒南海自不必提,疫情之下國務卿和防長來往穿梭,拉攏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印度打造「亞洲小北約」。12月初,美國海軍部長布雷思韋特在國會作證時更是語出驚人:海軍計劃重組消失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海軍第一艦隊,並將其部署到印太地區,引起輿論譁然。
對此,蘇曉暉指出,美國在歐巴馬政府時期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後來川普政府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印太戰略」。下一階段,拜登也將塑造其印太政策。而美國在相關地區的軍事投入,也將會使中國面臨更強的戰略圍堵。
美國國防新法案中的「臺灣牌」
除了「太平洋威懾倡議」,法案關於中國臺灣的內容同樣引人關注。
川普政府任期的最後階段,把「臺灣牌」打得飛起,不僅派政府高官連續訪臺,還頻頻對臺軍售,持續製造臺海緊張局勢。因此,人們非常關注美國對臺動向會不會出現一種理性的回擺。
在蘇曉暉看來,美國通過的這份國防授權法案,讓人看到很多「負面」因素,這也意味著美國依然將臺灣視作對華政策的一張重要的牌。
法案中,除了國會對確認「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為美臺關係基石的意見,涉及對臺軍售,以及建議美臺醫療安全夥伴關係,更提出保障臺灣民眾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公平僱傭規範。島內綠媒聞之大喜,炒作美國協防臺灣話題云云。
蘇曉暉指出,看待美國對臺政策不可失之於簡單或孤立,因為它受美方對華戰略整體布局中所需因素而定。未來,拜登政府會不會落實法案中的涉臺內容,還有待觀察。
新國防法案透露拜登對華政策何種信號?
法案針對中國是全方位的,例如要求美國總統制定一項「全政府戰略」,稱要遏制所謂中國的「工業間諜活動和大規模竊取個人信息的行為」;要求限制美國國防工業僱員和前僱員直接為中國企業工作;限制美國國防部向設有孔子學院的美國高校提供撥款;要求確定在美運營的中國軍工企業的清單;禁止向香港警方出口防務裝備等。
更有甚者,法案還要求美國防部在海外永久性部署新武器裝備和部隊前,需考慮東道國使用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的5G或6G網絡、服務和設備所含有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稱中國為「最大贏家」後,隨即遭來共和黨議員的反擊,稱該法案「將反擊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威脅」。而民主黨議員裡德笑話川普總統顯然沒有讀過法案,也不明白其中的內容。裡德強調法案當中有好些條款是跨越黨派的,對中國的態度比川普政府更加嚴厲。
對此,蘇曉暉指出,兩黨爭相對華示強的常態或已經延續至大選塵埃落定之後,這樣的動向意味著拜登就任之後,美國的對華政策將不會出現大的轉圜。極可能將從川普時期的近乎單純遏制的對華政策,轉變成以合作面為主,夾雜著競爭和遏制的狀態。她的結論是,未來中美關係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艱難的時期。不過,中國依然還是要保持戰略定力,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發展藍圖。
川普威脅否決背後的秘密
法案處處針對中國,基本以遏制中國為核心,而川普卻稱中國是贏家,其推文的潛臺詞究竟是什麼呢?
早在12月8日眾議院投票前,川普呼籲共和黨議員投票反對該法案,並威脅即使國會通過,他也要動用總統權力否決。
針對川普一心想要否決法案的想法,美媒分析或許和社交媒體推出審查,涉及限制在墨西哥邊境造牆的開支,以及修正其海外撤軍政策有關。
對於川普不滿法案便習慣性「甩鍋」中國的分析,蘇曉暉並不認同。在她看來,法案對其以往的國防政策作出修正是在「去川普化」,他自然不會高興。法案通過後,箇中針對中國的內容吸引輿論的關注,或許就是他稱之為「贏家」的一大原因,不妨將其視作川普最後的「任性」罷。
儘管法案11日在參議院通過後,川普有10個工作日決定是否要籤署,否則將自動生效成為法律。按照美國憲法,國會參眾兩院均以超過各自席位的三分之二通過法案,即使川普否決,國會也可以推翻否決將之成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