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媽Ech
近期,隨著《三十而已》電視劇的熱播,關於劇中人物的討論也激烈異常。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關於「當媽的修行」,其實顧佳早已經給了我們全方位的解讀:
當了媽以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
憋屈在一個媽媽的頭銜裡
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
我經常看著許子言就在想
他什麼時候能快點長大
能一個人睡覺、吃飯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能把我還給我
可事實上我離不開他
不過你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
因為你希望這個世界
對你的孩子寬容些
但你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硬
無論是委屈求全還是武力求和
你還會雷打不動的健身
因為你害怕病更害怕死
努力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為你得趕上娃碎鈔的速度
可細品某些情節,還是覺得電視劇的「藝術」有些高於生活。
情節一
顧佳的兒子許子言在幼兒園面試時,面試老師問他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哪裡?他一直說是在胳膊上,還說每個國家的首都都在胳膊上,然後咬了男老師的胳膊。
有可能孩子聽錯了問題,也有可能孩子的思維太跳脫,總之,突然就去咬別人的胳膊,很難不被別人認定為「問題學生」。
許子言直接朝老師胳膊上咬了一口
結果顧佳在知道這件事之後,並沒有當場指責孩子,而是直接將孩子抱離這個讓他覺得不安的現場回到家中。
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顧佳先表示對孩子在幼兒園面試過程中的認同,將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兒子,你沒做錯。 你今天表現得很棒。 媽媽沒教過你的那些內容都答上來了。接著跟孩子說「小狗才咬人呢」,孩子反駁「我才不是小狗!」
這時,顧佳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那你答應媽媽,去給老師道歉,好不好?」
許子言含著眼淚答應了顧佳的要求。
一切看起來處理的很完美,可仔細想想,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還是不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哪裡。最後的「含著眼淚」依然在表示自己很委屈。
試想一下,若是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的時候,因為自己聽不清問題,突然就對著別的小朋友動手或者動口,其他家長會怎麼樣?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是有平和的情緒就萬事足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事情的本質和原委,讓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情節二
幼兒園有個孩子癲癇病發作,其他家長都要求癲癇病孩子退學,顧佳發的一段話讓人大讚「三觀正」!
顧佳關於癲癇病孩子的觀點
是的,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呢?如果幼兒園裡有一個不定時發作癲癇病的孩子,我想每一個孩子家長都會提心弔膽,畢竟孩子的安全是大事,有的孩子可能因此留下心理陰影。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像顧佳那樣耐心引導孩子。
所以,現實中,如果真有這樣一個人在家長群發了這樣的消息,應該會被懟吧?或者有可能大部分孩子會因此選擇轉學。我們要理解的一點是:父母的愛都是自私的,無法做到博愛每一個甚至並不那麼完美的孩子。
為了孩子上學,她放下身段去討好頂樓的闊太太來換取兒子上更好幼兒園的機會,不僅親自做甜品,還自己光腳走路為闊太提鞋,幫助她申請小行星命名權。
也許是顧佳的設定就是一個大學霸,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尤其看重。這其實是現在很多父母的縮影:給孩子報最好的學校,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
為了爭取孩子上學名額,委曲求全和闊太太換鞋
相比較前段時間深圳某地買了學區房的家長集體下跪討說法一事,顧佳以個人身份委曲求全都不算什麼了。
可這真的值得麼?為了孩子的教育,把自己低到塵埃裡,這對孩子來說,意義是什麼?讓孩子感念自己對他的無私付出,還是覺得自己無愧於他?
就算是再好的學校,也有可能出現最差勁的學生,教育本身和家庭、父母言傳身教是息息相關的,學校教育只能是佔一部分,而且是學術知識層面的一部分。
往長遠想,現在可以為了孩子上幼兒園做到委曲求全,未來是否還會為了孩子的前途卑躬屈膝?
當好友鍾曉芹猶豫是否要生下肚子裡的孩子時,顧佳說過這樣一段話:&34;。
關於孩子,顧佳自己作為一個學霸,好像優秀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她為孩子也規劃了一個更優秀的人生,她呵護孩子,給孩子爭取去最好學校的機會,因為孩子受到家委會家長欺凌,她三十年來第一次像潑婦一樣打人。
她幾乎是所有人心中普通人的完美媽媽,三觀正,有耐心,隱忍、對孩子無微不至,自律……仿佛把所有關於女性、關於媽媽的詞都用在她身上都不為過。可她是否想過,她的孩子是否滿意她的安排?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會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會在成長中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做出感動了自己卻不討好的事。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做了媽媽以後,我們都想把自己擁有的最好的給孩子。而《三十而已》中顧佳的人設實在是太過完美:老公的工作生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孩子的發展軌跡被規劃的清清楚楚,很容易給一些我們帶來焦慮情緒。
實際生活中,全職媽媽的覺悟一般沒有顧佳這麼高,她們大部分都是執著於孩子而讓男隊友「自生自滅」,也正因為我們表現得不夠完美,才讓男隊友不得不挑起家庭的另一頭,兩個人一起帶著可愛的小隊友往最嚮往的生活奔去。
接受我們的不完美,用心陪伴孩子,用愛經營我們的小家,放鬆自己的心情而不是像永動機一樣全年無休,這才是我認為的「當媽的修行」。
你覺得呢?
我是,家有萌寶,關注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父母自我成長。和我一起,解鎖更多育兒知識,期待並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