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九月的北方,天高雲淡,風清氣爽,是適合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季節。
我終於忍心將已滿4歲的女兒,送到了一年前就約好的幼兒園。
她的人生邁出了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我的人生也開啟了新的階段。
回想做準備工作的這段時日,才真正理解《三十而已》顧佳的所想,所作,所為。
我個人不苟同她全部的想法與高標準,嚴要求。
但不約而同的,做出了很多跟她一樣的選擇。
我贊同她的三句良言,不苟同她的完美主義。
我不喜歡她的人生與人設,但我敬佩她的律己與追求。
01,顧佳的三句良言,道盡了做媽媽的真諦。
顧佳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
原來覺得她是自討苦吃,孩子是兩個人的,能依靠的時候,何必一個人來承擔?
直到幼兒園入園要求體檢,受到疫情影響,只讓一位家長帶孩子進去。
我本是一個遇事習慣性後退的人,這一次,終於知道什麼叫義無反顧,毫不猶豫。
當媽的修行,就是每一次,你拉著她的小手,你就成了她全部的世界;
當媽的修行,就是你不會辜負她每一次的希望,只要你能,就會全力以赴,如若不能,也會赴湯蹈火;
當媽的修行,就是你想方設法的把所有的風險與疼痛都承擔,只為給她天朗風輕……
顧佳說:你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你希望這個世界能對你的孩子寬容一點。
她說:你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硬,無論是委曲求全還是武力求和,你都不希望任何一點傷害落在你孩子頭上。
於是,你明明看著她高高興興的走進了新的世界,你還會擔心:
她會不會受傷,會不會不舒服,會不會被冷暴力或者真暴力?
安全,健康,快樂,無一不成為擔憂的主題……
於是,你磨好一杯咖啡,久違的安靜中,你又開始胡思亂想,手機一震,就希望是幼兒園老師發來的視頻。
最後,直到咖啡涼了,你還是沒有拿起來品嘗一口……
02,顧佳最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她的完美主義。
許幻山是個渣男,千夫所指,我是其中之一。
但我給女兒選擇幼兒園的過程,讓我越來越同意他的那句:
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順其自然。
在選擇幼兒園的日子裡,我幾乎了解了周邊所有的幼兒園。
有的說的天花亂墜,有的條件和價格都在天上,有的平易近人又環境宜人……
我一直在問兩個問題:
孩子到底幾歲上幼兒園合適?
什麼樣的幼兒園是最合適的?
沒有人的答案讓我絕對滿意與信服。
於是我開始看幼兒園牆上孩子們的作品,美術畫畫,創意手工。
有按要求的雷同作品,有隨心所欲的天馬行空,也有不知所云的抽象大作……
最後,我給自己一個答案:
孩子懂得表達了,而且嚮往有同伴的生活了,就是她該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了。
而這個狀態不在乎她是二歲還是四歲,只在於孩子自身和心靈的成長。
而我最後選擇幼兒園的標準很簡單:
這裡孩子的作品:明快,自由,不拘一格;
這裡孩子的狀態:臉上有笑容,面對老師有小表情,走路有小跳躍,吃飯有嗯嗯聲。
我並不是一個育兒專家,但我相信孩子的本心需要善待,孩童的快樂需要適度放縱,任其生長;
而不是在嚴苛的約束下,變成小小的兵人。
這是我的「不完美主義」。
03,實際上:對孩子的一切需求,你永遠控制不住自己要做個完美主義者。
但是矛盾的是,在準備幼兒園建議的彩筆,蠟筆,彩泥等等用品的時候,你又會特別的理解顧佳。
並且,儼然變成了另一個她,可怕至極。
對孩子的需求,好像不自然的就只有「給與更好的」這一個選項,其他都不會考慮。
你怕她羨慕別的小朋友的用品比她的好而難過;
你怕她的用品破舊而被嘲笑;
你怕她因為喜歡一個顏色而卻不捨得用那隻彩筆,你恨不得給她買十套,只為讓那一種顏色無限等待她;
你怕她丟了一隻彩筆而心疼,你就悄悄準備很多很多……
你選最好的品牌,準備最多的顏色,連價格都不比就急忙下單,還生怕沒貨。
不是因為不差錢,而是因為不差「愛」。
結束語:幸虧看了《三十而已》,感謝她的出現,免得我成為另一個她。
希望我可以成為「不完美」也「不完美主義」的自己,在屬於我的賽道,悠然自得。
也希望每一位開啟人生新階段的媽媽,快速適應內心的擔憂與不安,快速找到新生活的動力與目標。
未來,你好,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