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被熱播劇《三十而已》刷屏了嗎?
童瑤扮演的顧佳為了孩子的教育,
把自己活成了「一支軍隊」,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頻頻登上熱搜成為了朋友圈、
家長群裡熱議話題的對象。
這是觀眾們生造出來的熱詞「顧佳顧學」
顧佳是典型的女強人:上學時是學霸,和丈夫白手起家創辦煙花公司後,為了陪伴孩子所以當起了全職媽媽。在事業上能為老公拉資源,在家庭上總攬孩子的教育問題,還不忘提升自己,健身,烘焙、護膚、法語、陶藝、花藝…一個不落。
為了孩子,她更是拼盡全力
其實原本在別人眼裡看來,顧佳已經過著衣食無憂的全職太太生活。但為了讓兒子上優質頂級的幼兒園,享受上流圈的教育資源,不惜硬著頭皮舉家貸款買下上海TOP級豪宅。
卑微地去找富婆王太太寫推薦信,因為王太太的先生是那所幼兒園的名譽校董。
為了討好王太太,她主動給王太太送甜品,修望遠鏡,還要忍耐王太太暴發戶的無知和傲慢。
甚至在整棟樓停電,電梯無法正常運行的時候,顧佳想起王太太要出門,特意把自己的平底鞋換給王太太,自己赤著腳給王太太提著高跟鞋走了20多層。
來源:《三十而已》官方微博
她的閨蜜鍾曉芹替她委屈,心疼地流下了眼淚,她卻雲淡風輕地說了句:「沒什麼,一切為了孩子。這些都是當媽的修行」。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拼盡全力,這又是多少父母的縮影。
僅僅一個幼兒園的入學問題就這麼艱難,這個情節也讓不少家長觸景生情。想起自己孩子擇校的種種「磨難」。
教育戰爭從幼兒園就已打響,幼升小將更慘烈,更焦慮…
子女教育成本,越來越高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顧佳是如此,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也是如此。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子女教育的「成本」卻越來越來高,時間成本、精力成本、教育費用……
有數據顯示,教育費用已經成為家庭第一大開支。
根據上海社科院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教授統計,不同階段孩子的費用在家庭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在39%-52%左右。
電視劇中,顧佳為了融入「太太圈」,就算賣房都要買一隻愛馬仕。我們再來看站在C位的太太,手中的帶鑽愛馬仕Himalayan Birkin價格可以高達260萬!
來源:新浪微博
我們來算一筆帳:
在歐洲,國際學校每年學費8000-1萬歐元左右,從小學到大學前,總費用只需要支付孩子的學費,也不過100萬人民幣左右。
也就是說,一個鉑金包,可以支付兩個孩子在歐洲,從小學到大學前,國際學校的所有學費。而擁有歐洲身份,還可以免費享受公立教育。
跟國內所謂的「國際學校」相比,國外的純正英語教學,不香嗎?
輔導孩子寫作業到情緒失控,擠破腦袋進好學校,為了學區房四處奔波……這幾乎是每個媽媽都遭遇過的「戰爭」。從幼兒園入學,到幼升小、小升初、初中高中, 每一次孩子升學都是一場硬仗,也是父母們之間物力財力乃至雙商的博弈。
進這些頂級學校上學,有太多無奈
對於家長,面試全英文交流,方方面面都要包裝到位,爸爸媽媽事業成功,同時家庭照顧到位可以給小孩子畫繪本。
據說上海一些私立的或者國際幼兒園還真的這樣,面試還要看家長的體型,太胖的不要,被認為家長沒有自律性,孩子也不自律。
爸爸媽媽孩子都要面試,還要做家庭背景工作調查。
進來後,你要懂得這些「潛規則」
終於,兒子順利進入了幼兒園。沒想到又遇上了難纏的家委會會長。想跟會長拉近關係,可會長跟她說:「我們之間的交流連真實的名字都不需要,都是誰誰的媽媽…」
上學第一天要媽媽親手烤小蛋糕,還有個各種家長群,家委會群。
知乎網友:魚魚
我家老大進幼兒園時,園方要求之一是看父母學歷,雙碩士以上優先。
當時挺開心,讀書還有這好處。
開學以後發現,哇,班上孩子的母親有不少是高學歷的全職太太。園長認真的跟我談過,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智慧的大腦,全部的精力,培養出天才的孩子。我半天才反應過來,她在勸我全職。
中產階級的焦慮在這時真是尤為凸顯。
如何戰勝「教育焦慮」?
劇中的顧佳為了孩子的教育能屈能伸,現實生活中的父母何嘗不是如此,每位父母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他們能擁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生。隨著教育全球化,父母們更願意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移民,不僅能夠讓子女接受國外的超優品質的教育,還能夠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環境。
葡萄牙移民可謂是性價比之王,35萬歐元,投資5/6年還可贖回,國際學校每年學費8000歐元左右,移民+國際學校小學到大學前,總費用只需要支付孩子的學費,也不過100萬人民幣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