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上網「衝浪」時,一定看到過這句「名言」:在北京別說自己官大,在上海別說自己有錢。
關於多大的官才算大,老鐵就不做多介紹了,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定數。那麼多少錢才能算有錢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福布斯排行榜上那些巨頭的名字,畢竟看得多了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就是,只有像馬雲、李嘉誠那種身家幾千億級別的人,才算是真有錢。
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中國子榜
不過,他們已經不是普通的有錢,而是非常有錢,給我們的感覺過於抽象,只能聯想到數不清的數字……
那麼看上去讓人覺得是有錢人、又不太抽象和數位化的真正有錢人是什麼樣子呢?
最近熱播的都市情感劇《三十而已》,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上海頂級富婆圈子,讓人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有錢人不抽象的樣子和她們的日常生活。
童瑤飾演的女二號顧佳是一個全職媽媽,在已經播出的《三十而已》劇集中,是最受觀眾喜愛的完美人設。
顧佳家在上海至少是一個中層,和老公有一家煙花設計公司,他們做一場煙花秀活動的報價是30到50萬,上不封頂。
他們家有自己的專職司機,剛剛搬到黃浦江邊的商住兩用豪宅君悅府,樓下就是女一號王漫妮上班的奢侈品服裝專賣店。
這樣的家庭,身家至少幾千萬級的,但在上海也僅僅是中產而已。
為了兒子上就近的貴族幼兒園和幫助丈夫的公司,顧佳希望通過融入頂層富太太圈,達到自己的目的。
頂層不愧是頂層,顧佳的限量款香奶奶包包在一群富太太間根本就拿不出手。在合影的時候,顧佳只能將自己的包包往身後藏。
合影是拍了,但朋友圈的一張照片瞬間給了顧佳一萬點暴擊,因為富太太們將她從照片中裁了出去。
但顧佳是個聰明的女人,很快審時度勢,搞清楚了問題出在哪裡。
她迅速拜託奢侈品櫃姐王曼妮遍尋愛馬仕BK,只為下一次聚會時,能夠和她們「更融入」。
最終她不惜傾盡家庭積蓄,東拼西湊花了近20萬,買下一隻馬爾他藍鴕鳥皮包。
還有一段來自顧佳老公的靈魂拷問,相信也是所有看劇直男的內心OS……
顧佳在下一次富太下午茶時,手挎愛馬仕隆重登場,眾位太太讚譽有加。她也成功打入貴婦合影,免於被裁掉的命運。
這一段,編劇跟【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中的一個片段奇妙的重合:
耶魯人類學博士本是標準的「上等人」,但是帶著老公孩子搬到上東區後卻發現自己受盡歧視,為了順利融入上流圈層,她排除萬難買到了一隻愛馬仕的birkin(鉑金包)。
通過一個包包,我們可以編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圈子文化。
其實不管在哪裡,都有這種文化存在。老鐵今天呢,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澳洲的圈子文化,例如州與州之間、區與區之間、人與人之間……
雪梨 VS 墨爾本
如果你去問一個對澳大利亞不了解的人,澳洲的首都是哪裡,對方十有八九不是回答你雪梨就是墨爾本。當你告訴他,澳洲的首都是坎培拉時,他八成會一臉懵逼的看著你。
所以經常有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澳洲的首都不是雪梨、也不是墨爾本,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坎培拉?」
這裡面就不得不提提澳洲的歷史了:
其實,在1927年以前,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當時的聯邦政府在維州的墨爾本,這座城市又臨近金礦產地,是全澳洲最富裕的大城市,自殖民時代即坐擁澳大利亞文化中心的地位。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備和工業化的需求使工業在澳大利亞日益重要。新州因為擁有人口優勢,又有雪梨的天然良港,東海岸的煤礦和西部的金屬資源,逐漸發展成澳大利亞的工業中心。
雪梨和墨爾本城市之間的競爭從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教育競爭到人口競爭,雪梨的發展一下就超越了墨爾本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但是政治地位卻遠不如墨爾本,於是雪梨跟聯邦政府要求把首都遷址至雪梨。
為了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斯州的良性競爭和居民的安定,聯邦政府決定在墨爾本和雪梨之外選址遷都,最終選定了坎培拉,這樣兩個大城市的首都之爭告一段落。「坎培拉」名字的來源也是當地土著語言,原意為「相聚的地方」。
這座城市於1913年動工,總體規劃由美國芝加哥建築師由美國建築師格裡芬(Walter Burley Griffin)負責,這位設計師最初描繪的坎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築師)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1927年坎培拉取代墨爾本成為首都,聯邦議會也正式遷至此地。所以從澳大利亞的歷史發展上來看,墨爾本和雪梨一直佔據著舞臺,國際知名度要高於現在的首都領地坎培拉。
直到現在,墨爾本人和雪梨人都互相「看不上」對方,覺得自己所在的城市才是澳洲第一。
不完全澳洲「鄙視鏈」
聊了聊至今沒分出勝負的雪梨墨爾本C位之爭,我們接下來就來聊聊澳洲的鄙視鏈。老鐵就聊聊不太全面的澳洲鄙視鏈,今天大致就講講城市、身份、教育這幾個方面的鄙視鏈。
城市之間的鄙視鏈
先來講講居住地,在澳洲,城市間的「鄙視鏈」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雪梨和墨爾本> 布裡斯班(黃金海岸)> 珀斯>阿德萊德> 坎培拉>霍巴特>達爾文
雪梨和墨爾本之間的相互比較,就如同國內的北京和上海一樣,到底哪個城市更優秀呢?至今沒有定論。但是住在雪梨和墨爾本的人,比住在霍巴特、達爾文的人有優越感,這是一定的。
反正在老鐵看來,雪梨和墨爾本都很優秀就對了!
澳洲社會的鄙視鏈
再來看看澳洲社會的鄙視鏈,這個不是按照職業衡量的,而是不動產,畢竟錢才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根本…
澳洲社會的鄙視鏈就是:
買房做投資房的>有房產的>租房的>無家可歸的…
這個從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澳洲籤證的鄙視鏈
談完澳洲社會,再來說說籤證鄙視鏈,籤證種類的鄙視鏈大概是:
132>163/188>189>190>457/482/491/494>100/801>309/820
不過這種數字籤證,大概只有移民中介的朋友能看得懂了。老鐵幫大家翻譯成中文吧,其實就是:
132商業天才籤證> 163/188商業移民籤證>189獨立技術移民籤證>190州擔保技術移民籤證>457/482/491/494各種工作籤證> 澳洲境內外可以申請的配偶永居籤證>澳洲境內外可以申請的配偶臨居籤證
這個鄙視鏈大家應該能看懂吧?
132就是帶著錢過來直接拿綠卡的,這個屬於一級厲害,因為超有錢!
163和188就是自己帶著錢到澳洲來做生意,之後再拿綠卡,這個屬於二級厲害,因為有錢!
189是英語能力超好且工作能力超強,不僅可以一步到位拿到澳洲綠卡,還可以肆意選擇喜愛城市居住,這個屬於三級厲害,因為有才華!這也說明了有才華真能當飯吃的!
190是英語很好但是職業能力需要州擔保居住的,不過無論怎樣,也是可以拿著綠卡自由玩耍的,這個四級厲害,因為有州擔保。
而各種各樣的工作籤證,例如457、482、491、494,證明了有一定的英語和工作能力,但是到了澳洲,這些人還是要努力奮鬥好幾年才夠資格拿綠卡!
再往下的配偶籤證,如果能夠在國內或者澳洲境內就直接申請到綠卡籤證,說明了婚姻關係比較穩定,至少可以證明是為了真愛而結婚的。
臨時配偶的居住籤證,就得看你們的感情穩不穩定了!
教育鄙視鏈
談完籤證鄙視鏈,我們再來談談澳洲的教育鄙視鏈。
澳洲是個教育出口大國,澳洲人也非常重視教育,在澳洲人心中,學校的鄙視鏈大概可以這樣排:
學費最貴私校>頂級精英公立學校>學費二貴私校>學費三貴私校>帶有精英班的公立學校>普通公校>差區公校(這個學校基本跟國人無緣)
澳洲各大高校內部之間也有條無形的鄙視鏈,例如八大的看不起八大外的,墨大的看不起莫納什的,澳國立的看不起墨大的。
具體鄙視鍊表示如下:
澳國立>墨爾本>雪梨>昆士蘭>新南威爾斯>莫納什>西澳>阿德萊德>八大外
此外,移民之間也有一條鄙視鏈,例如:
第二代移民>ABC>小時候來澳大利亞>初中來澳大利亞>高中來澳大利亞>土澳本土的超強鄙視鏈。
總之就是越晚來的,越會被鄙視。
這樣一看,澳洲的鄙視鏈還真不少。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裡都少不了比較的!
老鐵有話說
老鐵覺得,所謂頂端和底端的說法,本身也是一種不平等和歧視。它在不知不覺間將成功和幸福的標準單一化了,仿佛只有站在鄙視鏈頂端才能幸福。
但人生而不同,每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每個人的學業取向不同,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每個人的未來定位也不同。總理莫裡森的幸福指數,並不一定比一個在超市打工的收銀員高。
阿貓形色匆匆,阿狗心事重重,不見得誰比誰天真,誰比誰淺薄,
畢竟,所有人都在同一片天空下,誰比誰高貴呢?
人生兩萬多天、六萬多頓,不如保持初心,活在當下、享受生活,開心就好!
最幸福的人不是擁有最好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變成最好的人。
Simply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