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堯堯樂| 主播 小禾
/ Part 01
「三十而已?中青年版小時代罷了!」
《三十而已》大家都看了嗎?
疫情雖然對影視行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創傷,但與此同時,也的的確確推進了影視行業在內容上的變革,大家終於意識到,只有好的,才能真的留下來。
於是,今年夏天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終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無腦甜寵劇,從窺視人性幽壑的《隱秘的角落》,到懸疑能打的《龍嶺迷窟》,再到頗有新意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但這些,都沒一部主打現實題材的《三十而已》來勢洶洶。
早在上映前,《三十而已》就因為臨時換主演掀起了一陣波瀾。
畢竟在簡介中,女主之一的顧佳是一個把老公從煙花編程師打造成「許總」,並全身心依附於丈夫的全職太太,面臨著家庭外來者的「入侵」,顧佳沒有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丈夫回歸家庭,彌補兩個人的裂痕,畢竟顧佳的諧音,正是顧家。
這恰好映射了當時官宣的顧佳飾演者——佟麗婭。還沒等演員說什麼呢,佟麗婭的粉絲先跳出來不幹了,一撕番位,三個女主誰才是真正的女一?二撕人設,當時佟麗婭本身就處在和陳思誠的婚姻危機裡,粉絲們覺得她再接一個這樣的角色,就等於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笑話,最終佟麗婭沒頂住壓力,辭演顧佳這個角色。結果劇一播出,顧佳有佟麗婭粉絲想的那麼窩囊嗎?
她反倒是全劇話題度最高的角色,絕對的女一。顧佳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撕逼能鬥小三,家裡井井有條公司也少她不可,堪稱是人間戰鬥機。
另外兩個角色,話題度沒這麼高,但勝在更真實更接地氣。
單身奢侈品櫃姐王漫妮,諧音want money,想要錢,在上海打拼八年的滬漂,生活看不到盡頭,感情尚未有定數。
上海姑娘鍾曉芹,老好人媽寶女,和丈夫一個養貓一個養魚,冷暴力的婚姻註定分崩離析。
這部劇,三個女主人設出來,就註定能火,因為它把鏡頭對準的,是三十歲的一地雞毛,是三十歲女人的身心鬥爭,是職場、是育兒、是婚姻,是所有女性觀眾都將面臨或者正在經歷或者已經度過的那些瑣事。
誰不想看看,理想化的三十歲的自己,是如何一路開掛,乘風破浪地面對一切困難呢?
我承認,這部劇好看,創作者也非常用心,網絡上一片好評,但我仍舊不滿意這部劇,為什麼?因為披著現實主義的外衣,《三十而已》的內在,是一種對女性觀眾的取悅。它精準狙擊觀眾的心理,它的每一個話題,每一個情節,都是為了女性觀眾量身定做,你的所有焦慮,都能在裡面一一對應。
就像《三十而已》的豆瓣評分,從一開始的8.5,到如今的7.7,隨著劇情的推進,泡沫也在慢慢褪去,打著女性獨立劇的旗號,我看到的反倒是一種假獨立和真焦慮。
/ Part 02
「全職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
如今的熱搜,二十條裡恨不得一半都是《三十而已》,其中有一條是問「家庭主婦算不算是獨立女性」?
得到最多關注的顧佳,自然要被拿來說道說道。
作為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丈夫創業的背後推手,顧佳倘若不做家庭主婦,毋庸置疑,那也是職場上乘風破浪的姐姐。
在黃金上升期,顧佳選擇回歸家庭,成為一個全職主婦,倘若家庭主婦有評級,那顧佳毫無疑問是S級金牌選手,從一出場,她的光環就幾乎無人能匹,會看風水,能修望遠鏡,懂得養生,做飯做甜品水準一流,不僅把持好家庭,還能維繫好朋友關係,能做服裝搭配,還能定期抽空健身練瑜伽——顧佳,一個無所不能的時間管理大師。我上一次看到這麼全能的家庭主婦形象,還是每天測量自己三圍,結婚多年沒讓老公看過自己素顏的麥瑟爾夫人。
雖然顧佳的扮演者童瑤在微博上發表言論,認為顧佳這種全職主婦絕對算獨立女性,但我仍舊有些難以認同。
最明顯的一個細節,顧佳鍛鍊身體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做了媽媽,開始害怕生病和死,她自己都特別清楚自己「憋屈」在媽媽這個頭銜裡,何談獨立呢?她只是在做犧牲罷了。
顧佳掛在嘴邊的重心永遠都是「我們家」,而不是「我」,包括她的每個選擇,買的任何東西,她所有行為邏輯都是以家為原則出發。
家庭主婦算獨立女性嗎?算。但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你絕不能「憋屈」在媽媽這個頭銜裡,而是真的認可和樂於去做這個職業。對,我始終認為家庭主婦是一個職業,這才能讓家庭主婦在工作結束後,擁有做自己的時間,找回自己。
雖然在職場上奔波的女性,也不一定會認可和樂於自己的職業,但最起碼,她們是有物質上的收穫的,每完成一個項目,還有同事老闆甚至社會的認可——她們還需要納稅。
家庭主婦的價值呢?有,但主要是對家庭,延伸出來對社會的價值,往往是這個家庭整體對社會的價值,等於說轉了幾個彎。所以,做全職主婦,更需要得到家人對這個身份的高度認可,丈夫知道你的辛苦,孩子明白你的付出。
只有這樣,全職主婦,才能也是獨立的。
/ Part 03
「你的三十歲焦慮是什麼?」
最近幾年,年齡焦慮這個話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其中,三十歲就像是一個檻。
三十這個數字伴隨著三十而立,極為深刻地烙印在每個人心間。
電影《重返二十歲》裡有一句臺詞,就是「過了三十歲我就自殺」,包括我很喜歡的一個香港樂隊,都出過一首歌,名為《如果一生只有三十歲》。
有些人認為這種焦慮感來自於沒有獲得和年齡相符的成就,畢竟在知乎上動輒人均收入百萬,咬在我們後面的是後浪,拼在我們前面的是前浪,三十歲,就是這麼一個尷尬的年紀——你該有所成就了,你該在這個社會上擁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了,你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焦慮,就在達不到內心期望的落差中,在偏離既定軌道的無力中,轟然爆發。
全能有錢如顧佳,有焦慮嗎?有。
為了幫老公拉到保底生意,顧佳拎著自己的香奈兒包硬著頭皮要打入魔都貴婦圈,邁入場地的瞬間,顧佳仿佛《色戒》裡闖入官太太圈的王佳芝,生澀和尷尬溢於言表。
劇中有一個細節,當顧佳落座時,她將包妥善地放置在身後,這被身旁的富太太們瞧見了,免不了特別「關心」:「你說那個凳子就那麼一點點大,你還要放個包在後邊,你這樣坐著擠不擠啊?」
顧佳聽明白話裡的意思,環顧富太太們的包,動輒十幾萬的愛馬仕就這麼隨意的放在旁邊,其中鏡頭停留最久的,就是愛馬仕家族的喜馬拉雅鉑金包,倘若你把帶鑽款拎在手上,那等於說是隨身攜帶北上廣一套房的價值。
而後顧佳和太太們合影,下意識將包放在了身後,不過她即便把包放在前面也不要緊,畢竟太太們發照片到朋友圈,都會記得把站在最邊上的顧佳截掉。
這件事帶來的連鎖反應,是顧佳不惜東拼西湊20萬,只為買一個愛馬仕的稀有皮包,作為敲門磚,能夠讓富太太們眼裡能看著她。畢竟自己對兒子進入幼兒園束手無策,可這在更高階層的王太太那裡,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往上看,永遠看不到盡頭。
你說富太太們就沒焦慮了嗎?劇裡沒刻畫,但人們扒一扒顧佳和富太太們合照裡的站位,風雲暗湧的感覺就出來了。一提起上海的貴婦圈,那就不得不提起鎮滬名媛張愛玲。在她的小說《等》中,就是這麼一群富太太在一個小小的推拿館裡展開的名利場。光是鄙視鏈這一條,就夠富太太們喝一壺。
第一階梯是頂級的名媛,上數三代都要有名望,也就是《三十而已》裡的old money,自己有錢,老公有錢,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都要有錢。
第二階梯是白手起家型,上三代沒有特別傑出的人,夫妻是白手起家闖蕩出來躋身富人圈,實現財富自由。顧佳和丈夫許幻山要是再十倍努力,可能才能夠得上這個階梯的邊緣。
最底層的,自然是老公有錢,這一類富婆還有一定比例是小三上位。像張愛玲書中的姨太太,即便低眉順目的和其他太太打招呼,往往也得不到任何的回應。
除了鄙視鏈,張愛玲的《等》,就是這些富太太們的狀態,等著丈夫給自己錢花,等著丈夫從外面收心回家,等著丈夫更上一層樓,等著自己能高過別人一頭。
何等的悲哀。
王漫妮的金錢和階級焦慮,比顧佳更嚴重,畢竟她是典型的野心能力不相配,每天接觸到的都是一刷卡幾十萬如流水的顧客,自己卻只拿著萬把塊的工資,每天和奢侈品打交道,卻無力消費自己管轄的奢侈品,最精準的概括就是——精緻窮。
王漫妮在上海這麼多年,硬是沒存下錢,每個月至少一半的工資拿來租房,即便這樣,還要咬咬牙遊輪升艙。劇裡有一個細節,花花公子梁正賢指出來王漫妮不是這個艙位的人時,王漫妮好奇自己到底和這個艙位的其他女人哪裡不一樣,梁正賢說「這個艙位的女人,不會給自己的高跟鞋貼底膠的。」
奢侈品牌的高跟鞋底,大多都是真皮,經不起一點異物摩擦,平時消費得起這類高跟鞋的人,又有幾個需要在外奔波,讓鞋底和水泥地親密接觸呢?
階級之間的差距細節,真實到令人覺得恐怖。
/ Part 04
「你的三十歲宣言是什麼?」
電視劇,除了造夢、娛樂,多少也具備一些解惑的功能,我們除了在電視劇裡看別人的生活,有時,也在看自己的生活,《三十而已》能具備如此高的話題度,自然是因為它切中的,都是觀眾所共通的痛點。
我們期待著劇中的角色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能有打破困境的決心,但在這一點上,《三十而已》讓我多少有一點失望。
即便牛逼如顧佳,在和丈夫的相處上仍舊處處退讓,夫為妻綱,和丈夫發生爭執的時候,有時甚至要依靠一聲「許總」才能以退為進,緩和矛盾。
更別提王漫妮,作為一個滬漂,她面臨著職業瓶頸、婚姻焦慮,結果冷不丁就開啟了一段跨越階級的霸道總裁之戀,梁正賢對王漫妮的一見傾心,真的過於脫離現實。一個「獨立女性」再度回歸親密關係患得患失的漩渦中,雖然王漫妮最後還是硬氣了一把,拒絕了梁正賢不合理的那些要求,但未來她能有什麼樣的發展?我們不得而知。
鍾曉芹的故事線相對平淡,但她身上承載了最多接地氣的元素,和丈夫之間的冷暴力不溝通,平時瑣碎的生活,懷孕和升職之間的糾結等等。我們一直在等著她「長大」,好不容易等到鍾曉芹決心和疏於關心自己的丈夫離婚,卻不料鍾曉芹轉頭就和閨蜜們跑去酒店開party狂歡,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覺得《三十而已》有時真的太像小時代的原因,那種對於消費主義的熱衷,那種對階級身份的敏感,那種無法免俗的追逐物慾。
當鍾曉芹對著鏡頭說,「是誰說三十歲以後的女人不值錢,這瓶面霜非常貴」時,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陳詞濫調。消費,再度成為劇中女人情緒釋放的唯一出路,以三十歲女性需要品質生活為由,將年齡焦慮以一種隱蔽的方式,重新輸送給看客。
不過,它至少是真實的,連同我觀感的不適,都是真實的。畢竟這部劇尚未完結,未來的故事走向也許會打破我此刻的偏見。
這個夏天,對女性觀眾而言是出乎意料的豐富。
先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讓我們看到了三十歲上不封頂的狀態,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最關鍵;後有《三十而已》,直面女人的欲望和焦慮,偶有不堪。
讓《三十而已》的熱度,再飛一會。
【本期話題】:你關於三十歲的焦慮是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簡介
堯堯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能吃才能寫。
上官文露讀書會籤約作家,曾發表多篇書評、影評。
作品:
獨幕劇《變奏》
2018Lookout festival戲劇節作品《Bruce、Brenda、David》
本文主播簡介
小禾
畢業於瀋陽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文學學士。
治癒系女聲,知性與柔軟共存。
播音專業教師,主持人。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