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三十而已》的虛偽與真實之處,它真能治好女性的焦慮嗎

2020-12-25 上官文露讀書會

文:堯堯樂| 主播 小禾

/ Part 01

三十而已?中青年版小時代罷了!

《三十而已》大家都看了嗎?

疫情雖然對影視行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創傷,但與此同時,也的的確確推進了影視行業在內容上的變革,大家終於意識到,只有好的,才能真的留下來。

於是,今年夏天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終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無腦甜寵劇,從窺視人性幽壑的《隱秘的角落》,到懸疑能打的《龍嶺迷窟》,再到頗有新意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但這些,都沒一部主打現實題材的《三十而已》來勢洶洶。

早在上映前,《三十而已》就因為臨時換主演掀起了一陣波瀾。

畢竟在簡介中,女主之一的顧佳是一個把老公從煙花編程師打造成「許總」,並全身心依附於丈夫的全職太太,面臨著家庭外來者的「入侵」,顧佳沒有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丈夫回歸家庭,彌補兩個人的裂痕,畢竟顧佳的諧音,正是顧家。

這恰好映射了當時官宣的顧佳飾演者——佟麗婭。還沒等演員說什麼呢,佟麗婭的粉絲先跳出來不幹了,一撕番位,三個女主誰才是真正的女一?二撕人設,當時佟麗婭本身就處在和陳思誠的婚姻危機裡,粉絲們覺得她再接一個這樣的角色,就等於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笑話,最終佟麗婭沒頂住壓力,辭演顧佳這個角色。結果劇一播出,顧佳有佟麗婭粉絲想的那麼窩囊嗎?

她反倒是全劇話題度最高的角色,絕對的女一。顧佳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撕逼能鬥小三,家裡井井有條公司也少她不可,堪稱是人間戰鬥機。

另外兩個角色,話題度沒這麼高,但勝在更真實更接地氣。

單身奢侈品櫃姐王漫妮,諧音want money,想要錢,在上海打拼八年的滬漂,生活看不到盡頭,感情尚未有定數。

上海姑娘鍾曉芹,老好人媽寶女,和丈夫一個養貓一個養魚,冷暴力的婚姻註定分崩離析。

這部劇,三個女主人設出來,就註定能火,因為它把鏡頭對準的,是三十歲的一地雞毛,是三十歲女人的身心鬥爭,是職場、是育兒、是婚姻,是所有女性觀眾都將面臨或者正在經歷或者已經度過的那些瑣事。

誰不想看看,理想化的三十歲的自己,是如何一路開掛,乘風破浪地面對一切困難呢?

我承認,這部劇好看,創作者也非常用心,網絡上一片好評,但我仍舊不滿意這部劇,為什麼?因為披著現實主義的外衣,《三十而已》的內在,是一種對女性觀眾的取悅。它精準狙擊觀眾的心理,它的每一個話題,每一個情節,都是為了女性觀眾量身定做,你的所有焦慮,都能在裡面一一對應。

就像《三十而已》的豆瓣評分,從一開始的8.5,到如今的7.7,隨著劇情的推進,泡沫也在慢慢褪去,打著女性獨立劇的旗號,我看到的反倒是一種假獨立和真焦慮。

/ Part 02

全職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

如今的熱搜,二十條裡恨不得一半都是《三十而已》,其中有一條是問「家庭主婦算不算是獨立女性」?

得到最多關注的顧佳,自然要被拿來說道說道。

作為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丈夫創業的背後推手,顧佳倘若不做家庭主婦,毋庸置疑,那也是職場上乘風破浪的姐姐。

在黃金上升期,顧佳選擇回歸家庭,成為一個全職主婦,倘若家庭主婦有評級,那顧佳毫無疑問是S級金牌選手,從一出場,她的光環就幾乎無人能匹,會看風水,能修望遠鏡,懂得養生,做飯做甜品水準一流,不僅把持好家庭,還能維繫好朋友關係,能做服裝搭配,還能定期抽空健身練瑜伽——顧佳,一個無所不能的時間管理大師。我上一次看到這麼全能的家庭主婦形象,還是每天測量自己三圍,結婚多年沒讓老公看過自己素顏的麥瑟爾夫人。

雖然顧佳的扮演者童瑤在微博上發表言論,認為顧佳這種全職主婦絕對算獨立女性,但我仍舊有些難以認同。

最明顯的一個細節,顧佳鍛鍊身體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做了媽媽,開始害怕生病和死,她自己都特別清楚自己「憋屈」在媽媽這個頭銜裡,何談獨立呢?她只是在做犧牲罷了。

顧佳掛在嘴邊的重心永遠都是「我們家」,而不是「我」,包括她的每個選擇,買的任何東西,她所有行為邏輯都是以家為原則出發。

家庭主婦算獨立女性嗎?算。但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你絕不能「憋屈」在媽媽這個頭銜裡,而是真的認可和樂於去做這個職業。對,我始終認為家庭主婦是一個職業,這才能讓家庭主婦在工作結束後,擁有做自己的時間,找回自己。

雖然在職場上奔波的女性,也不一定會認可和樂於自己的職業,但最起碼,她們是有物質上的收穫的,每完成一個項目,還有同事老闆甚至社會的認可——她們還需要納稅。

家庭主婦的價值呢?有,但主要是對家庭,延伸出來對社會的價值,往往是這個家庭整體對社會的價值,等於說轉了幾個彎。所以,做全職主婦,更需要得到家人對這個身份的高度認可,丈夫知道你的辛苦,孩子明白你的付出。

只有這樣,全職主婦,才能也是獨立的。

/ Part 03

你的三十歲焦慮是什麼?

最近幾年,年齡焦慮這個話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其中,三十歲就像是一個檻。

三十這個數字伴隨著三十而立,極為深刻地烙印在每個人心間。

電影《重返二十歲》裡有一句臺詞,就是「過了三十歲我就自殺」,包括我很喜歡的一個香港樂隊,都出過一首歌,名為《如果一生只有三十歲》。

有些人認為這種焦慮感來自於沒有獲得和年齡相符的成就,畢竟在知乎上動輒人均收入百萬,咬在我們後面的是後浪,拼在我們前面的是前浪,三十歲,就是這麼一個尷尬的年紀——你該有所成就了,你該在這個社會上擁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了,你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焦慮,就在達不到內心期望的落差中,在偏離既定軌道的無力中,轟然爆發。

全能有錢如顧佳,有焦慮嗎?有。

為了幫老公拉到保底生意,顧佳拎著自己的香奈兒包硬著頭皮要打入魔都貴婦圈,邁入場地的瞬間,顧佳仿佛《色戒》裡闖入官太太圈的王佳芝,生澀和尷尬溢於言表。

劇中有一個細節,當顧佳落座時,她將包妥善地放置在身後,這被身旁的富太太們瞧見了,免不了特別「關心」:「你說那個凳子就那麼一點點大,你還要放個包在後邊,你這樣坐著擠不擠啊?」

顧佳聽明白話裡的意思,環顧富太太們的包,動輒十幾萬的愛馬仕就這麼隨意的放在旁邊,其中鏡頭停留最久的,就是愛馬仕家族的喜馬拉雅鉑金包,倘若你把帶鑽款拎在手上,那等於說是隨身攜帶北上廣一套房的價值。

而後顧佳和太太們合影,下意識將包放在了身後,不過她即便把包放在前面也不要緊,畢竟太太們發照片到朋友圈,都會記得把站在最邊上的顧佳截掉。

這件事帶來的連鎖反應,是顧佳不惜東拼西湊20萬,只為買一個愛馬仕的稀有皮包,作為敲門磚,能夠讓富太太們眼裡能看著她。畢竟自己對兒子進入幼兒園束手無策,可這在更高階層的王太太那裡,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往上看,永遠看不到盡頭。

你說富太太們就沒焦慮了嗎?劇裡沒刻畫,但人們扒一扒顧佳和富太太們合照裡的站位,風雲暗湧的感覺就出來了。一提起上海的貴婦圈,那就不得不提起鎮滬名媛張愛玲。在她的小說《等》中,就是這麼一群富太太在一個小小的推拿館裡展開的名利場。光是鄙視鏈這一條,就夠富太太們喝一壺。

第一階梯是頂級的名媛,上數三代都要有名望,也就是《三十而已》裡的old money,自己有錢,老公有錢,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都要有錢。

第二階梯是白手起家型,上三代沒有特別傑出的人,夫妻是白手起家闖蕩出來躋身富人圈,實現財富自由。顧佳和丈夫許幻山要是再十倍努力,可能才能夠得上這個階梯的邊緣。

最底層的,自然是老公有錢,這一類富婆還有一定比例是小三上位。像張愛玲書中的姨太太,即便低眉順目的和其他太太打招呼,往往也得不到任何的回應。

除了鄙視鏈,張愛玲的《等》,就是這些富太太們的狀態,等著丈夫給自己錢花,等著丈夫從外面收心回家,等著丈夫更上一層樓,等著自己能高過別人一頭。

何等的悲哀。

王漫妮的金錢和階級焦慮,比顧佳更嚴重,畢竟她是典型的野心能力不相配,每天接觸到的都是一刷卡幾十萬如流水的顧客,自己卻只拿著萬把塊的工資,每天和奢侈品打交道,卻無力消費自己管轄的奢侈品,最精準的概括就是——精緻窮。

王漫妮在上海這麼多年,硬是沒存下錢,每個月至少一半的工資拿來租房,即便這樣,還要咬咬牙遊輪升艙。劇裡有一個細節,花花公子梁正賢指出來王漫妮不是這個艙位的人時,王漫妮好奇自己到底和這個艙位的其他女人哪裡不一樣,梁正賢說「這個艙位的女人,不會給自己的高跟鞋貼底膠的。」

奢侈品牌的高跟鞋底,大多都是真皮,經不起一點異物摩擦,平時消費得起這類高跟鞋的人,又有幾個需要在外奔波,讓鞋底和水泥地親密接觸呢?

階級之間的差距細節,真實到令人覺得恐怖。

/ Part 04

你的三十歲宣言是什麼?

電視劇,除了造夢、娛樂,多少也具備一些解惑的功能,我們除了在電視劇裡看別人的生活,有時,也在看自己的生活,《三十而已》能具備如此高的話題度,自然是因為它切中的,都是觀眾所共通的痛點。

我們期待著劇中的角色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能有打破困境的決心,但在這一點上,《三十而已》讓我多少有一點失望。

即便牛逼如顧佳,在和丈夫的相處上仍舊處處退讓,夫為妻綱,和丈夫發生爭執的時候,有時甚至要依靠一聲「許總」才能以退為進,緩和矛盾。

更別提王漫妮,作為一個滬漂,她面臨著職業瓶頸、婚姻焦慮,結果冷不丁就開啟了一段跨越階級的霸道總裁之戀,梁正賢對王漫妮的一見傾心,真的過於脫離現實。一個「獨立女性」再度回歸親密關係患得患失的漩渦中,雖然王漫妮最後還是硬氣了一把,拒絕了梁正賢不合理的那些要求,但未來她能有什麼樣的發展?我們不得而知。

鍾曉芹的故事線相對平淡,但她身上承載了最多接地氣的元素,和丈夫之間的冷暴力不溝通,平時瑣碎的生活,懷孕和升職之間的糾結等等。我們一直在等著她「長大」,好不容易等到鍾曉芹決心和疏於關心自己的丈夫離婚,卻不料鍾曉芹轉頭就和閨蜜們跑去酒店開party狂歡,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覺得《三十而已》有時真的太像小時代的原因,那種對於消費主義的熱衷,那種對階級身份的敏感,那種無法免俗的追逐物慾。

當鍾曉芹對著鏡頭說,「是誰說三十歲以後的女人不值錢,這瓶面霜非常貴」時,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陳詞濫調。消費,再度成為劇中女人情緒釋放的唯一出路,以三十歲女性需要品質生活為由,將年齡焦慮以一種隱蔽的方式,重新輸送給看客。

不過,它至少是真實的,連同我觀感的不適,都是真實的。畢竟這部劇尚未完結,未來的故事走向也許會打破我此刻的偏見。

這個夏天,對女性觀眾而言是出乎意料的豐富。

先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讓我們看到了三十歲上不封頂的狀態,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最關鍵;後有《三十而已》,直面女人的欲望和焦慮,偶有不堪。

讓《三十而已》的熱度,再飛一會。

【本期話題】:你關於三十歲的焦慮是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簡介

堯堯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能吃才能寫。

上官文露讀書會籤約作家,曾發表多篇書評、影評。

作品:

獨幕劇《變奏》

2018Lookout festival戲劇節作品《Bruce、Brenda、David》

本文主播簡介

小禾

畢業於瀋陽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文學學士。

治癒系女聲,知性與柔軟共存。

播音專業教師,主持人。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新之說:《三十而已》裡「包」治百病的愛馬仕,治得了「階級焦慮」嗎?
    【視頻/觀察者網 新之AKIRA】最近,一部以大都市上海為背景,講述三位三十歲女性生活故事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三十而已》收視火爆,引發了不少話題和討論度。正如我前幾期分析的那樣,在如今這個「得姐姐者得天下」的影視文娛市場,這部劇和《乘風破浪的姐姐》一樣,抓住了「金主媽媽」們最關心的話題——三十歲女性的困境和焦慮,加上精良的製作,明快的節奏和敘事,成為當季的爆款也不出意外。
  • 《三十而已》抒寫女性三十魅力宣言 「好先生」幕後護航新女性
    拒絕「三十焦慮」:實力陣容為三十歲女性魅力發聲30,不過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個數字,日曆上的30號,價格30塊,序列30號,30路公交……當30後面只是一個沒有指代的量詞時,我們常常會忽略它的存在,而當30變成年齡尤其是女性的年齡,一些聲音不僅在賦予30焦慮的情緒,同時還有世俗的偏見。
  • 《三十而已》:顧佳式的教育焦慮,頂級幼兒園真是為孩子好嗎?
    幼兒園只是孩子成長的起步階段,還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若一直這樣下去,真不知道父母要花多少精力和心思,怪不得現在有這麼多媽媽當得如此「辛苦!」要像顧佳的丈夫許幻山的說的好,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要順其自然。顧佳為了讓兒子未來加分,為了能與於太太見面接觸,花高昂學費讓孩子去學馬術。但是她兒子並不喜歡馬術,甚至有些仇恨。但是顧佳不顧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當成了一顆「棋子」,方便為生意牽線搭橋。
  • 真實不做作的《三十而已》,難得一遇的女性題材,這劇看得太爽了
    在所有女性題材電視劇中,《三十而已》是非常真實的,它並沒有迴避30歲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也沒有迴避婚戀生育問題。許多女性題材影視劇,都把女主角塑造成女強人的形象,她們無論是在家庭還是事業上面,都擁有非常高的地位,所有人設都是完美無瑕的。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 什麼是焦慮症 它能徹底治好嗎
    說到焦慮症很多人都只知道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其實它的危害極大。那麼你知道焦慮症怎麼辦嗎?下面就先去了解一下焦慮症。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兩種形式。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  你知道焦慮症的表現有哪些嗎?其實它有主要三大症狀。
  • 《三十而已》聚焦新時代都市女性 「30+」拒絕被定義的生活
    劇中深入探討了大量女性話題,涵蓋年齡危機、職場晉升、婚姻維繫等一系列問題,目的不是販賣焦慮,而是以一種輕盈的心態,引導女性正視和治癒生活焦慮。  三十而立?不過「三十而已」  在《三十而已》的預告片中,開篇便集中呈現了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嘈雜之音:「你年紀也不小啦;你怎麼還這麼幼稚;你都三十了,就認命吧……」而劇中的三位女主並沒有選擇「認命」。
  • 《三十而已》的成年人真相:時間一長,虛偽的人都會離開你
    近日熱播的《三十而已》幾乎橫掃整個網際網路,最讓觀眾意難平的恐怕就是顧佳的感情線了該劇以顧佳接下爛攤子後遠走他鄉,許幻山入獄,林有有全身而退結尾這個結局真實而又意外,與觀眾們預期的結局:顧佳離開渣男後人生走上巔峰,渣男和小三痛苦的過完後半生的發展完全不一樣
  • 《三十而已》一部好劇詮釋了三種不同階層的女性代表
    女人三十,會有怎樣的不同,家庭、事業、愛情、自我,當三十歲的新女性遭遇不同的人生課題,她們該怎樣面對,又該怎樣抉擇?不畏前行,三十而已!「三十而已」的命名法,有著內在矛盾和叛逆表意,落地到具體社會規範,「三十而已」的反叛,恣意與獨行是青春的特權,但到了三十歲,「而立」的命定循環也成了壓在女性頭上的重擔。
  • 《三十而已》:女性三十歲的難不在於遇到渣男,而是有些坎兒必須...
    無論是早前熱播的《歡樂頌》,或是國外作品《致命女人》,以及同樣正在熱播的《二十不惑》,都無一例外的成為了爆款之作。相比之下,《三十而已》真實的更加令人心疼。 30歲的女人,有年輕的容貌和勃勃的野心,只是欲望和焦慮共存,而女性三十歲的難不在於遇到渣男,而是有些坎兒必須自己扛過去。 「新」女性到底新在哪裡 《三十而已》主打新女性概念,這樣的新,新在了人設,也新在了角色在面對問題時不同的處理方式。
  • 30而已,你就不焦慮了嗎?面對真實,兩步擺脫「年齡困境」(一)
    你也會有這些「年齡焦慮」嗎?事實上,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過了25歲,就會產生明顯的年齡感;過了30歲或者即將過30歲,就會產生強烈的年齡焦慮。年齡焦慮,是我們最常有的困擾之一,熱播劇《三十而已》再次掀起了大家對年齡焦慮的討論。
  • 真正高情商的人,一半虛偽,一半真誠
    曾國藩讀完《小人經》,感慨道:「一部《榮枯鑑》,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七章「謗言卷七」,告訴大家:對待小人,我們要比小人還「小人」,我們也可以背後說小人的壞話,栽贓詆毀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
  • 人間過綠器、出租屋暈倒、精緻窮,《三十而已》真實到什麼程度?
    最近一部電視劇《三十而已》廣受好評,你開始看了嗎?目前豆瓣評分8.1,三天之內喜提了幾十個熱搜,從角色本身,到細節話題討論,實打實地收割了一大批劇粉。我也沒忍住,昨晚一口氣刷了8集,一直看到凌晨一點半,都沒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久。
  • 完美妻子遭遇背叛、本地土著離婚收場,《三十而已》是苦情劇嗎?
    隨著《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熱播,女性主義進一步照進現實,有關新時代女性解放的思想開始在綜藝、影視全面開花,30+、40+的女性群體正在被全社會高度關照著。幾年前便開始籌備、在這個時間點正式熱播的《三十而已》,算是真正的踩在了「節奏點」上,開播即巔峰,受到了觀眾們的空前關注。
  • 《三十而已》貴族幼兒園,編劇還真小看了頂級國際學校的真實水準
    》,大部分的關注點幾乎都在討論有關30+女性的話題,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女性自我探索blabla等種種。該劇女主之一顧佳費盡心思讓娃進入的所謂的貴族幼兒園,but, hold on,我們稍微動動腦,你覺得這個幼兒園真能就稱得上是滬上頂級幼兒園的縮寫?我笑編劇還是稍微膚淺了那麼一丟丟。不信?
  • 《三十而已》的「不完美女性」人設
    《三十而已》也不例外,但它的破題點更聚焦也不乏大膽。 《三十而已》寫的是女性的從容。 檸萌影業出品的《三十而已》也切中了女性題材。《三十而已》的鏡頭細膩也克制,王漫妮一頭扎進了愛情、顧佳努力融入新社交圈、鍾曉芹離婚後迷茫於前夫和現男友之間,它沒試圖去定義三十歲的女性「該如何」,而是冷靜的呈現三十歲的當代女性「是如何」。 表達要顯深刻,就一定要靠細節與情感壘砌黏合。
  • 《三十而已》:許幻山老婆?許子言母親?不,她是顧佳
    不得不說,女性題材的作品已經屢見不鮮了,並且涉及各種題材。在電影《送我上青雲》裡,直面展現女性對愛欲的追求;在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裡,三十位"大齡"女藝人,去競爭原本屬於二十歲的女團位;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再一次讓觀眾感受了一次女性面臨的困境和堅忍。
  • 三十而已:6個名字「諧音」暗藏人物結局,曉芹最暖,漫妮最真
    《三十而已》:6個名字「諧音「暗藏人物結局,曉芹最暖,漫妮最真 除了因最開始的換角風波登上熱搜,劇中」女性視角「和」女性力量「的元素才是令該劇流量大增的關鍵因素。 觀眾早已看膩了」傻白甜「的偶像劇,也厭倦了」聖母白蓮花「,真實生活中的女性視角下的喜怒哀樂和悲觀離合更容易引發觀眾共情。
  • 劇情真實富有強烈代入感 《三十而已》真的只是個電視劇而已嗎?
    近日,「三十」這個年紀頗受關注,前有芒果臺的姐姐們「乘風破浪」,後有關於「三十歲」女性的新劇。 7月17日,現代都市劇《三十而已》開播,該劇由江疏影、童瑤、毛曉彤等人主演。
  • 去看看《三十而已》裡的顧佳,太真實了
    看過近日播出的《三十而已》裡的顧佳,你能學到太多東西近日,電視劇《三十而已》正在熱播中,該劇主要講的三個年齡已經三十左右的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要評價一部劇是不是好劇,主要一點就是代入感強不強,看得是不是很爽,而這部劇很顯然就做到了。
  • 視聽·封雲|騰訊視頻王娟:女性題材更易熱播 《三十而已》女觀眾超...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今年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掀起一波姐姐風潮,電視劇《三十而已》一度登上網絡熱搜,一系列女性題材的內容,豐富了大眾對女性形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