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一件件非遺文創禮物,娓娓道來一座城承載的故事。
「喝一盞下午茶,吃兩顆靖遠炕棗……勤勞淳樸的白銀人正在以新的姿態歡迎四方賓朋,坐在黃河人家,共敘家話。」這是甘肅隴原巧手設計的「黃河人家」系列非遺文創的全新表達。
非遺文創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碰撞」出的新興文化態勢。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團隊深度挖掘我省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設計出地域特色鮮明的系列文創商品,讓創意為非遺打開一扇窗,形成新型的非遺文創。
白銀市位於古絲綢之路與黃河的交匯地帶,境內有原始文明的彩陶和石器,有見證各民族紛爭和交融的長城,有絲綢之路的渡口,有紅軍長徵勝利會師的聖地。「隴原巧手」設計研發團隊深入挖掘白銀歷史文化資源,將「所心炕棗」、「林蘭銅藝」、「平川陶瓷小鎮的陶瓷杯」和手工剪紙等不同的非遺產品重新組合,以獨特的白銀非遺文創套盒,為大家打開一扇了解白銀歷史文化的窗口,助力當地貧困戶靈活就業、創業增收。
「這個套盒有三款產品,陶瓷不倒杯、林蘭銅藝的銅盤和靖遠炕棗,還展示了白銀剪紙技藝。」甘肅隴原巧手董事長鄧世賢介紹說。
白銀平川有四千多年的制陶歷史,這裡既是古陶瓷的出土地,又是當代西北最大的新瓷器出產地。陶瓷小鎮位於白銀市平川區境內,佔地約1800畝,集陶瓷研發生產、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是一處愛陶人的樂園。鄧世賢拿起一隻陶瓷不倒杯邊演示邊介紹說:「這款陶瓷不倒杯,寓意堅韌不拔、不會輕易被打倒,體現了今年中國人面對新冠疫情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眾所周知,白銀市被譽為「中國銅城」,1997年,依託銅城的資源優勢,「林蘭銅藝」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林蘭銅藝融入現代技術,專業設計和生產各類銅、銀工藝美術品,大型銅雕、銅浮雕、銅版畫、商務禮品、旅遊商品等十一大類產品,涵蓋高中低端市場。「林蘭銅藝」設計生產的非遺和特色文化產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深受各地消費者的喜愛。鄧世賢說,「這次套盒裡選用了林蘭銅藝的銅盤,銅盤上雕刻著兩個小男孩在點爆竹,寓意竹報平安,祝福大家事事如意,平平安安。」
清初年間,靖遠歷史上出現了一種叫炕棗的民間小吃,被奉為食補佳品,而後入選為朝廷貢品。炕棗,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炕烘焙而成的棗。自古養生就講究紅棗熟吃,而烘焙後的炕棗,營養被完整保留,口感軟糯、棗皮微脆、久放不幹,最大限度地釋放了棗的濃香甘甜。炕棗利用原始工藝古法炕制,除了擁有性溫味甘、富含蛋白質等特點,還有補腎、養胃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靖遠炕棗選用「白銀剪紙」作為外包裝圖案,為味道甘甜的炕棗增添了文化品位。
「在一個文創套盒中,展示出四種白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鄧世賢說,我們就是希望通過一份「禮物」帶火一座城,把非遺文創的概念融入「非遺+旅遊」這條活化路徑中,講好品牌的故事,感受到傳統文化煥發的活力,給一座城市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相關連結
軍旅系列傳承紅色文化
白銀會寧,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革命聖地,有著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根據白銀會寧紅色文化,設計了「軍旅風」系列包,包上的刺繡五角星由白銀貧困婦女手工繡制,在她們的一針一線、一鉤一繡中,凝結著隴原巧手們最原始淳樸的藝術情結,也以此創業增收。
該系列產品不僅廣泛宣傳了白銀紅色文化,還很好地傳承了會師精神。
撰文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荊雯
圖片由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田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