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學習《學記》第五章:教之大倫。
原文:「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xùn)其業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意為: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體會入學是入仕治世的開始,君臣上下要相和厚;讓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恭遜地對待學業;展示戒尺,讓學生收斂冒犯的習氣;(學生春季入學,天子)沒有舉行夏祭前(教官)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老師應多觀察而不要輕易叮嚀解說,使學生悱悱憤憤,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老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的理論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學官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從這一章開始,我們進入到具體的教學中,前面幾章奠定根基,建構系統:第一章明確化民由學的教育意義和目標,第二章講述教學為先的施政方針,第三章闡述教學相長的根本關係和學習方法,第四章簡要介紹周朝的學制以及大學的進學次第,可以稱之為教學大綱。
在建立這樣一個根基和系統之後,開始講入學的事兒了。這一章講大學的開學典禮以及在教育當中需要遵循的大原則,一共七條,前四條為開學典禮的內容,而後三條是需要遵循的大原則。
我們先看大學的開學典禮是如何安排的。
「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首先「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西周時期,大學不僅是學習的場所,也是祭祀的場所,學習的內容以禮樂為核心,所以祭祀也是學校的學習內容和活動之一。
在剛開學的時候,天子或主管大學的學官,要穿著隆重的禮服,準備好祭菜,祭祀先聖先師,這是在告訴大家要尊師重道。先聖先師是道的載體,道我們或許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體會聖賢他們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身治學,如何治國理政的。所以,第一步要祭祀先聖先師。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緊接著「《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的三篇,分別是《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由此可見,那時候大學的開學典禮非常莊重,也非常豐富。
這三篇到底講述了什麼內容?只有了解了這三首詩的主旨,才能體會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講什麼。周朝是禮樂文明的時代,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既是政治的規範,也是生活的方式。
我們讀《論語》時可以感受到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無比嚮往,一心想要復興禮樂。為何孔子會如此?為何他會一次次夢見周公?當我們學習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篇之後,也許會有一些體會。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在當時的宴飲中鼎足而立,會在同一場合先後唱頌這三首詩。
1《鹿鳴》
《鹿鳴》一共有三章。第一章:「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鹿在悠悠地叫,吃著野地裡的蘋草,我有高貴的賓客,彈瑟吹笙簧來歡迎他,而且還準備了幣帛滿筐,人們對我非常好,為我指示著大道。
這章以鹿鳴起興,講述了對嘉賓盛情的歡迎,宴樂嘉賓並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而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嘉賓是要為我指示大道的。我們可以看到,君臣是以道相交的。
第二章:「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講述了宴飲的政道含義,嘉賓的德行非常好,能夠成為百姓的榜樣。他為人不輕薄,能夠讓大家都效仿他,這是我所招待的嘉賓。
緊接著第三章;「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講宴飲可以宴樂嘉賓之心,可以達到君臣和睦喜樂的效果。
在《禮記•仲尼燕居篇》中講:「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舉行這樣的宴飲之禮,是為了「仁賓客」,是為了尊敬、友善地對待賓客。這兒的賓客指的是使臣,他也許是本國大臣,也可能是諸侯使節,但不管是誰,君主都以禮相待。
所以整個《鹿鳴》是款待嘉賓的宴會樂歌。孔子對《鹿鳴》的評價是:「《鹿鳴》以樂始而會,以道交,見善而效,終乎不厭人。」《鹿鳴》以音樂開始,大家聚在一起,鼓瑟吹笙、吹笙鼓簧,以道相交,以德相交,互相效法、學習美德,所以終乎不厭,大家不會因為這樣的宴樂而感到厭倦。
2《四牧》
再看小雅的第二篇《四牡》,共五章。
《四牡》第一章:「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四匹馬不停地跑,大路遙遠漫長又迂迴,我難道不想家嗎?可是君王交給我的事情,還沒有完成,我的心裡很傷悲。講王事繁重而使臣無暇歸家。「傷悲」是整個《四牡》的詩眼。
第二章:「四牡騑騑,嘽嘽駱馬。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王事勤勞,我沒有時間家居安處。「嘽嘽」是馬在喘息,馬已經很疲憊了,它表達的是出使使臣的辛苦。
第三章:「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將父。」第三章表達了思父之情。鵻鳥在翩翩飛舞,一會飛上、一會飛下、一會又停在樹梢上,但是周王交給我的事情還沒有完成,所以我沒有時間去奉養我的父親。
第四章:「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於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將母。」緊接著表達了想念母親的情感,因為執行王事,所以沒有時間、沒有辦法去奉養母親。
最後一章:「駕彼四駱,載驟駸駸。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第五章敘述了作詩之義,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思念,想奉養卻又沒辦法的矛盾。
《四牡》跟《鹿鳴》這樣熱情款待賓客的格調不同,有了情緒的婉轉起伏,開始變得有點低沉。而這一首同樣是在君主宴飲使臣的宴會上所歌唱的,所歌唱的是使臣因為要完成天子給他的使命,無法回家去奉養父母的哀傷。
在宴會上怎麼會唱起這樣一首傷悲的詩呢?這恰恰就是禮樂文明的一種真精神。這首詩表達了對使臣辛勞的體恤,對使臣念家之情的充分理解。所以,在典禮上歌唱《四牡》,不是為了引發這種衝突,反而是去消除緩解它,這就是禮樂的精神,它可以撫平社會共同體與個體的矛盾,達到社會整體的精神和諧。
人往往因為要盡忠,可能難以兼顧孝。但實際上,當我們投身於國家天下的大事時,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實現大孝,但並不會因為在執行王事,對家庭的感懷、掛念就會消失掉,它仍然在,這就是人性。所以我們要對人性、這種對家的感懷思念,對父母的奉養之情,要充分理解、同情、體恤,這是《四牡》這首詩的精神。
3《皇皇者華》
第三首《皇皇者華》,共五章。
「皇皇者華,於彼原隰。駪駪徵夫,每懷靡及。」「皇皇」就是燦爛光華的樣子。「於彼原隰」指的是原野,花燦爛地開遍了原野。在這個原野上,有」 駪駪徵夫」,帶著王命,在原野上駕著車去出使,來不及顧及自己個人的情懷。
《皇皇者華》以「皇皇者華,於彼原隰」起興,燦爛的花朵開遍了原野,不像《四牡》對家的想念和傷悲,而是有一種對於自己能去執行王事、能夠為天下儘自己的一份力的豪情。
第二章「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諮諏。」他駕著有六條韁繩的馬車,在這個原野上馳騁,去廣泛徵求意見。
第三章「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諮謀。」類似上一章,他的使命也是為了去集思廣益。
第四章「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諮度。」講述自己的使命是為了稽考、商量禮義。「諮諏、諮謀、諮度」從廣義上來講,都是去徵詢、採納意見,在方向和內容的細節上會有一些差別。
最後一章:「我馬維駰,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諮詢。」講自己的使命是為了廣泛地徵詢意見。
《皇皇者華》也是在款待使者的宴會上的樂歌,但是它重在表現使臣的一種豪情,表現他為國家廣泛徵詢意見而出使的這樣一種非常有幹勁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了這三首詩之後,我們再來體會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這句話,這三首詩與這個官有什麼關係?《鹿鳴》是對使臣嘉賓的熱情款待,以道相交,互相效仿、學習對方善德的地方,能夠探討大道。《四牡》是對使臣為國家操勞的一種充分的理解和體恤。而《皇皇者華》呈現了使臣出使去廣泛徵求意見的一種豪情。這三首詩,它們表達的是君臣宴樂,相互理解、尊重的一種君臣關係。而且君對臣是以嘉賓待之。
孫希旦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此三篇皆君之所以宴樂其臣,而臣之所以服事於君者,故以入官之道示之於入學之始,所以擴充其志意,使知學之當為用於國家也。」這三篇是在同樣的場合一起用的,都是君主用來宴樂群臣的,而且裡面也講述了臣怎樣去盡忠,為國家效力。所以讓剛進入大學的學習者明白要為之後為官,為天下百姓服務做好準備。
要真正成為那樣的嘉賓,需要德音孔昭、能示我周行,他要有很高的德行,能成為百姓效仿的對象,他對於國家盡心盡力,有胸懷天下的格局。所以,這三首詩放在大學的開學典禮,意味深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學也要學禮樂,是核心的學習內容。而小雅這三篇,是在宴樂的典禮上經常會用到的,這也算是禮樂的學習,當然更重要的是對背後精神的學習。在學習之初就能夠清晰自己學習的方向、成長的方向,明了自己未來要肩負著家國天下的責任,所以不能再遊手好閒,而應該用心於學業。
因此,這樣一個獨特的開學典禮是非常有意義的。
「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開學典禮的第三個環節:「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在鼓聲之下打開箱子,拿出學習用品。我們想像在那樣一種鏗鏘有力的鼓聲之下,新入學的同學拿出自己的學習用具,那是非常莊嚴的一個場面,可以讓大家把心收回來,安於學業當中,而不外馳於他物。所以「入學鼓篋,孫其業也」,能夠使大家謙遜、專注地對待自己的學業。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開學典禮第四個環節,「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兩種樹木可以製成戒尺,用來懲罰違反禮儀的人。在開學典禮時,要展示這個戒尺,讓學者收攝威儀,讓他們把這種不可一世的狀態、不莊重、不懂得尊敬的行為收斂起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唯有我們慎重、恭敬地對待學業,才能學得堅固、深入,才不至於懶惰怠慢。
開學典禮的這四項內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皮弁祭菜」,祭祀先聖先師,可以讓大家明白要尊師重道;而吟誦小雅的三篇,可以讓他們清楚學習是入世的開始,是未來肩負家國天下重任的開始,需要用心於學業,知道方向在哪裡;「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在鼓聲的伴隨之下,開箱取出學習的典籍和用品,能讓大家有恭遜的狀態,知道該收心於學習,好好當一個學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能讓大家把冒犯的心思收斂起來,這樣學習就不會怠慢。
有人可能會想這些是不是過時了,從形式上我們可能無法還原那樣一個開學典禮,我們重點去看它背後的精神。開學所做的這一切,其實是在為後來多年的學習奠定基礎。《學記》後面講「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個開學典禮其實也是一個「豫」的環節,在最初的階段,把規矩先定好,目標先明確,先了解需要遵循的原則,準備好我們需要具備的狀態,之後可以省出很多的時間,少犯很多錯誤,少走很多彎路,這是這個獨特的開學典禮的重要意義。
註:《小雅》部分的講解主要參照李山《詩經析讀》(中華書局出版)388~398頁。
——本文節選自子善老師講《學記》
上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