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休8天的中秋國慶假期結束了,大家紛紛出門遠行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然而對於自閉症、發育遲緩等特需人群來說,出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前不久,網友@盲探-小龍蛋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了自己乘坐電梯時遇到的不便,結果在評論區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有網友評論說:
「你一個盲人,你要出去幹什麼?」
「你要一個城市為你服務。」
「社會是為大眾服務的,大眾都是正常人,你也沒有權利要求什麼都以盲人為主吧。」
很遺憾,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類似於上述歧視特殊群體的需求、認為少數應該服從多數的觀點依然存在。
人們很難看見這一群體出行的困難,目前我們的無障礙設施條件還遠遠無法滿足盲人、具有肢體障礙等殘障者的出行需求;
尤其是對於有著自閉症、發育遲緩等障礙的群體來說,因為障礙不外顯、社會大眾認知不夠、接納度不高等,出門遠行的阻力其實比前者更大,遇到的困難也更多。
為什麼人類的孩子、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他們卻不能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呢?
按照中國殘聯的推算,早在2010年中國殘疾人的數量就突破了8502萬。
<說明:由於一些特定的背景原因,自閉症常被劃分為精神殘疾,這一分類時有爭議,本文不就此展開具體討論,僅作數據引用。>
但殘障者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並不常見,走在大街小巷上,我們很少見到他們外出,因為我們的無障礙設施,還不能成為支援他們使用的有效資源。
盲道、斜坡道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則沒有,即便是有些地方已經建設好了一些無障礙設施,但它的設計卻並不合理,甚至還會將他們帶入死角,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此外,在酒店、商場等公共場合,我們也常常看到無障礙設施被侵佔、被封存的現象,殘障者專用的洗手間最終變成了雜物間。
這些不夠完善的社會硬體條件,是阻礙他們外出的一個重要因素,常常使他們陷入出行的困境。
社會環境中的無障礙硬體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大眾對殘障的接納意識也比較淡薄,很多人對於這一群體都存在著一些誤解和歧視。
尤其是對於沒有顯而易見的外顯障礙的自閉症和發育遲緩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異於常人的行為更加容易被誤解、更容易遭到歧視。
在9月上旬,在美國就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槍擊事件。
一位13歲自閉症少年母親因為孩子異常的情緒不知所措向警察求助,然而警察卻對著孩子連開數槍,導致這名男孩身受重傷。
如果警察在事前對於自閉症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認識,這樣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各種讓人唏噓的案例。
身患自閉症的孩子出門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常被大家視作「問題行為」,使得父母備受指責——
「這樣的孩子,就別帶出來了!」
「孩子會這樣,都是父母沒教好!」
甚至還有少數人認為自閉症、發育遲緩是會傳染的,因此他們拒絕靠近這些特殊群體。
如此種種的社會歧視和片面認知,導致不少父母既不願公開孩子患病的情況,也很害怕帶著孩子出門,更別提外出旅遊了。
因為一旦孩子發生突發狀況,他們害怕自己和孩子會遭到他人的批評或是嫌惡,所以他們寧願和孩子一起深宅在家中。
在優生、優育、只有最完美的才是最好的文化觀念之下,我們不容易接納和面對殘障者,更不願意這樣的生命降臨在自己的家裡。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障礙的時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大多都無法面對這一事實,爸媽們一般會藏著掖著能不帶出門就不帶出門,期待著孩子大一點後就會變好。
對於他們來說,接納家有自閉症或發育遲緩的孩子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因為養育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養一個有著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由於沒有教養特殊需求孩子的經驗,爸媽們帶著孩子出門的時候總是會發生各種異常狀況,外界異樣的眼光像小刀一樣劃在爸媽的身上,使得他們越來越害怕面對現實。
有些星爸星媽坦言,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肢體殘疾,出門的時候至少比較容易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同情,自己面對外界的壓力也許會小一些。
可事實既已成為事實,我們無力改變;孩子無論是怎樣的,他終究是我們的孩子。
我們需要用心地去接納孩子、擁抱自我,我們不妨帶著孩子勇敢地走出家門,坦誠地告訴身邊人他們和我們的不同,陪著他去適應和融入生活,走進這個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
我們可以用生命的力量來告訴這個世界:人和人之間沒有最好,只是會有不一樣。
對於自閉症和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由於一些障礙的存在,導致孩子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弱,進而導致他們參與社會互動學習的機會較少,積累的處理問題的經驗也就更少,這會使得他們進入社會後就可能沒有辦法用合適的方式來處理各種問題,會給身邊的人帶來一些不便和困擾。
其實,類似於上述新聞中的不恰當行為,並不是孩子故意要這麼做的。
只是孩子由於先天障礙而導致自身在理解執行規則、與人互動交流等方面有困難,即不懂得在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做,這些都是孩子們因為障礙導致能力不足的體現。
因此,我們需要看見孩子遇到的困難,理解他們在生活中會有諸多的「不能」或「不會,在真實情境中給孩子輸入適當的行為,幫助孩子積累處理問題的經驗。
當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強,處理問題的經驗越來越多時,那麼孩子走出家門就不會只是一個夢,諸如「父親栓繩牽自閉症兒子出門」的新聞或許就不會再發生了。
為了讓特需人群能和我們一樣尋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擁有自己的自由,我們需要支持社會系統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接納有著特殊需要的人群,鼓勵和倡導他們和我們一同享有社會文明的成果。
無障礙設施設計並不像網友說的只為某一個人或一群人服務,它們是整個社會服務系統的一部分,這不僅關乎特需人群的利益,其實也和我們自身息息相關。
因為殘障不只發生在少數人群中,每一個生命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都難免會出現生活意外、身體疾病、生理機能退化等狀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社會支援系統的幫助和支持。
因此,接納有著特殊需要的人群的存在也是接納我們自己,幫助他們和我們一起便利地生活,實際上也是在努力地為我們每一個人營造一個終生被愛支援的社會環境。
家有特殊孩子的爸媽們,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爸媽來說,只有打開家門、走進人群才有可能融入社會。
所以不如趁著這個雙節假期,讓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出門享受自由和快樂吧,如果需要幫助,那就真誠地告訴身邊的人們。
來源:然和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