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國學生對雲教育的需求全面爆發。雲教育的一端是學生,另一端是教師。他們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來看故事。
雲教育機構「招兵買馬」
趙宏(化名)今年23歲,是湖北武漢人,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工作。今年1月,他跳槽到猿輔導在線教育做高中數學老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在武漢過年的他無法如期返京。
2月10日,工作單位了解到趙宏的情況後,安排其「雲」入職,讓他在武漢居家做教研、備課等工作,和北京的同事遠程協同辦公。
面對激增的遠程學習需求,大部分雲教育機構自春節以來一直忙於「招兵買馬」。
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企業已進行了大規模的招聘,火花思維、豌豆思維、編程貓也一直在進行線上招聘。
值得注意的是,火花思維還採用共享員工的模式,接受其他教育機構的老師在疫情期間進行兼職教學。
5月9日,福州,福建省武術協會鳴鶴拳研究會會長餘丹秋師傅正在進行「網絡傳武」,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外鳴鶴拳愛好者在線學習鳴鶴拳技法。供圖/視覺中國
據猿輔導戰略發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今年春季啟動了「萬人春招計劃」。春節後至5月31日,已向3890名武漢地區高校應屆畢業生發放了正式錄用通知,接下來將在武漢本地擴招至5000人。
此外,還與武漢54所高校開展合作,為高校學生開設簡歷指導、職業規劃等30多門在線公益課程,吸引3萬多學生參加。
「雲教育可以解決部分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趙宏看重這個行業的潛能,「網際網路可以將教師個人影響力放大,更有利於塑造教師的個人品牌。」
相關數據
國際投行高盛研究報告顯示,到2025年,中國雲課程滲透率將從2019年的15%升至45%,雲校外培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570億美元,是2019年的8倍。
平臺型企業投身雲教育
「Alice 老師好,我想約下周的課。」「我看下名額。」「老師,確定了嗎?」「可以的。」23歲的北京女孩周鵬(化名)正在準備英語考試,這是她和「一對一」在線培訓老師的微信對話。確認了授課時間,周鵬通過微信轉帳後,把付款截圖發給助教,為期一周的課程就約上了。
優質的教育資源正在數位技術的加持下不斷積累,重塑行業格局。除了專業教育機構外,網際網路平臺型企業紛紛投身雲教育。
周鵬介紹說,「一對一」在線培訓沒有種類繁多的課程體系,她的老師只開設基礎和衝刺兩類課,授課內容會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考試目標專門定製。
微信群是日常核心培訓「場所」。老師每天在群裡發送講課視頻、布置作業,助教在群裡登記外教口語練習需求,學生在群裡上傳作業、看老師的批改意見。
這類在線培訓老師依靠出色的培訓能力、比大機構更低的單價以及實在的「漲分」效果,不斷吸引學生報名。當然,由於直接服務學生,老師工作壓力也更大,而且培訓產品單一,生源波動相對較大。
相關數據
今年5月,騰訊微信聯合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19-2020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顯示,2019年微信帶動就業2963萬個,微信生態中相關就業崗位的行業分布中,教育培訓業高居第二,僅次於IT網際網路業。
另據微信團隊公布的《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教育領域在微信支付人數增速中排名第三,同比增長80%。
與此同時,更多的新興網際網路公司正在進入雲教育「新風口」。
字節跳動開啟 2020 教育專場招聘,「在家上課」項目已吸引百家教育機構入駐;
阿里釘釘不斷拓展雲教學場景,今年3月發起招聘,覆蓋研發、產品、運營等六大類超1000個崗位;
快手於2019年宣布拿出66.6億流量扶持教育類帳號。
雲教育領域內新業態出現的同時,新職業也在不斷湧現。
5月11日,受人社部委託,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10個擬新增的新職業,在線學習服務師位列其中。這一新職業是指運用數位化學習平臺(工具),為學習者提供個性、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劃、學習指導、支持服務和評價反饋的人員。
有媒體評論人士認為,今年以來,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加速雲教育行業成為「新風口」,對人才極具吸引力。
需求倒逼教師提升在線技能
在線用戶流量的激增,對於雲教育機構師資、運營、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儲備提出了高要求。其中,師資儲備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是流量承接的基礎。
今年4月,29歲的付敏(化名)入職培訓機構中公教育,擔任MBA英語老師。「我現在還沒有授課任務,正在進行統一的在線入職培訓,公司這次招聘是為下半年到來的考研季儲備師資。」付敏說。
付敏是師範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的研究生,擁有3年考研英語教學經驗,線上和線下培訓都做過。
對於二者的區別,她認為雲教學對老師的要求更高,要設計好課程的內容和節奏,還要設計好和學生的互動,否則學生很容易不在狀態或者不喜歡老師的課。
相關數據
4月21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發布數據顯示,教師教齡越短,在線教育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在線教育過程中師生互動情況越好,在線教學實際效果的滿意度也越高。而教齡越長的教師,希望獲得「音視頻錄播剪輯等具體技術培訓」的比例越高,尤其是任教15年以上的教師將掌握該技能視為他們最大的挑戰。
由此可見,年輕師資在大規模在線教學中顯現了巨大潛力,並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未來在線教育發展的中流砥柱。
「居家學習、在線教學倒逼廣大教師提升在線技能,使在線教研得到快速普及。」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胡小勇認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可能成為未來教學的常態趨勢。
同時,「網際網路 +」具有改變教育服務供給、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價值。通過融合新興的智能技術,在線教育可以起到教育資源「連通器」、教育規模「倍增器」、師生發展「加速器」、精準助學「放大鏡」的重要作用。
胡小勇提出,發展在線教育要直視問題、補齊短板。
要強化在線教育的宏觀治理能力,處理協調好體制內外在線教育體系的關係;
要補齊在線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協同好在線教育中的家校關係;
要建設更加豐富優質的在線教育資源,擴大網際網路條件下師資智力資源的有效流轉;
要提升師生在線教與學的信息素養,為網際網路生存做好能力儲備;
要制定在線教育的精準應急方案,做到有備無患;
要布局人才儲備的學科頂層設計,培育建設好面向在線教育和智能教育的專業人才隊伍。
未來,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將進一步釋放雲教育的潛力。這一趨勢可以為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賦能,更為各層次人才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提供寬廣的舞臺。
來源丨網絡傳播雜誌
編輯丨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