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尤其適用於在信息年代——你對新事物有多了解,就有多少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加密技術在進入大眾視野一年之內,就一躍成為大學裡的搶手課程。
越來越多想賺錢的大學在這陣「加密潮」中尋求變現的路徑,為大眾提供有關加密數字貨幣的非技術性課程。少數大學著重於實際編碼、計算機科學和加密數字貨幣背後的密碼學,大多數則瞄準了以商業為中心的觀眾,為他們詳細介紹了加密技術,好讓他們可以更理智地決定自己是否要接觸比特幣和區塊鏈。儘管如此,學生們還是對這些課程非常滿意,畢竟這些知識在未來考慮是否大範圍採用加密技術時將會非常有用。
美國
大多數和商業相關的項目都會設立有關加密技術的課程,少數大學還會提供加密數字貨幣或者區塊鏈的學位。在美國,很多知名的MBA項目都已經或正在添加加密數字貨幣的課程,幫助學生在學習會計、金融、創業等課程的同時,對加密技術也能有大概的了解。斯坦福商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喬治敦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和沃頓商學院都在其列。
舉個例子,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為MBA學生提供了名為「數字貨幣、區塊鏈和金融服務業的未來」的入門課程,旨在「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區塊鏈技術的法律和商業知識,從最初在比特幣中的應用,到未來可能的更廣的用途和功能。」教學著重於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理解,涵蓋了支付系統、區塊鏈的歷史、區塊鏈的運作原理、犯罪和加密數字貨幣以及管理銀行擠兌等多種主題。
這些學校和機構的課程中很少涉及編碼和計算機科學的內容,而是更注重加密數字貨幣的基本原理和其可能對金融造成的影響。更有趣的是,這些課程的出現和增加,很大程度是由學生自己促成的。
斯坦福MBA項目二年級學生伊塔瑪·奧爾(Itamar Orr)就曾在四月份表示,在他和其他12名學生的「施壓」下,斯坦福商學院才引入了加密數字貨幣課程。他們寫了一份聯名信,要求學校增加加密技術相關的課程:「我們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會碰到區塊鏈的問題,學校有必要開設相關課程,這將成為我們的額外武器,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競爭優勢。」
同時學校和教授也認識到,近幾個月來加密貨幣的價格走勢,大大刺激了學生對加密技術課程的強烈需求。據報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教授大衛·耶麥克(David Yermack)於二月份開了比特幣和加密數字貨幣的第一門課,原本設立在可容納180人的教室裡,次年因為學生興趣高漲移到了225人的大教室。正如伯克利的教授湯恩·宋(Dawn Song)在課上對學生說:「你們能坐在這個教室裡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有很多學生在覬覦你們的位置。」
其他地方和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慕課)
對加密技術課程的需求,美國可能是最高的,但是這不代表在其他地方沒有這些課程。除了美國,還有很多地方給學生提供加密技術相關領域的學位或資格證書。
塞普路斯尼科西亞大學從2014年開始提供了數字貨幣的理學碩士文憑,同時還推出了該項目入門課程的慕課。這個項目包含了銀行學、管理學、區塊鏈應用、金融市場和數字貨幣編程等內容,通過網絡向全世界開放。
尼科西亞大學不是歐洲的個例。西班牙的阿爾卡拉大學也提供了「Máster en Ethereum, Tecnología Blockchain y Cripto-Economía」的碩士學位,「以加密虛擬貨幣作為特殊和橫向案例,並從科技、經濟和法律三個方面,提供區塊鏈技術、數據訪問對象(Data Access Object)和智能合約領域的綜合培訓。」
歐洲馬德裡大學的「比特幣和區塊鏈學士後學位」,每年十月開始持續6個月,畢業後學生「可以批判地分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解決手段的科技和法律可行性,並開發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整合項目。」
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理工學院的「加密經濟:區塊鏈、智能合約和加密數字貨幣」項目從7月11日開始僅持續幾個月,目標人群是「擁有非常基礎的知識,希望投資加密經濟、從貨幣和科技層面學習加密經濟理論、機制和顛覆性商機的人」,著重於向學生介紹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而不是教學生如何成為加密貨幣工業裡必需和高產一部分。
短期的資格證明或文憑課程在世界範圍內都越來越普遍。今年二月,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也開放了一個八周的短期線上課程「發展中的區塊鏈策略」,學費共1200美元,在「區塊鏈基礎入門」的課程裡,學生可以「更宏觀地認識區塊鏈工業並學會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商業活動中」。丹麥的哥本哈根商學院自2016年開始就推出了一個一周的區塊鏈暑期學校,今年將於八月開學,「著重於如何應用區塊鏈科技使其產生商業和社會價值上」。
俄羅斯也有三所學校在2017年底在金融項目中添加了加密技術相關的課程:莫斯科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高等經濟學院。同時,部分科技大學,如莫斯科物理和技術學院和國家科技大學,也將如何發展加密貨幣添加到課程列表之中。這也說明比起純粹的概念層面和金融層面的理解,有些國家更著重於區塊鏈的創建上。
教育還是暴利?
這些課程和學位完全可以滿足對加密技術感興趣的人的需求,但是問題來了:課程和學位的真正價值有多少呢?它們真的可以幫助學生在加密貨幣領域佔領主導權、創建區塊鏈,還是一種更高級和多銷的通識教育呢?
綜合來看,大多數課程都是面向商業界專業人士的,有的是想美化自己的簡歷,有的是想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裡試試水。越來越多學校希望能在這部分人身上變現,考慮到大多數教授內容都是基礎知識,很難判斷這些加密技術課程到底是想賺錢,還是希望讓這些知識在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實現價值。
1988年到2018年期間,美國私人非營利大學(如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杜克大學、喬治敦大學等)的學費從每年15160美元漲到了34740美元,漲幅達到129%。英國,1998年每年的學費僅為0英鎊,短短十九年就漲到了9250英鎊,見證了越來越多的大學受到指標和教學成果的驅動,希望吸引更多學生——或者更像是「客戶」。金融危機後,這一過程更加嚴重,學校缺少公共資金,只能尋求其他的盈利手段。
沒有學校會承認自己是想從這股「加密潮」中撈錢,鋪天蓋地的學校宣傳卻讓人不得不這麼懷疑,尤其是看到加密技術的課程如此昂貴,從八周1200美元(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到18個月12080歐元(尼科西亞大學)。
儘管如此,學生們還是對此類課程讚不絕口。克裡斯泰勒·比爾(Christelle Bure)是南美一家諮詢公司的主管,目前正在尼科西亞大學讀理學碩士學位,他說:「學校免費的慕課課程無論從商業還是從技術層面來說,都是很好的加密技術和區塊鏈的入門課程。雖然只是入門課程,但我學到的知識都非常有用,幫我從概念上理解了加密技術和區塊鏈的運作原理。」另一個尼科西亞畢業的學生是加密貨幣記者卡萊布·陳(Caleb Chen)介紹,除了金融和營銷,項目還包括了密碼學和編碼的內容。該項目分為兩種,一種是給有開發者背景的學生,另一種是給無背景學生的。雖然選的是無背景要求的課程,卡萊布還是對教授內容非常滿意。
教育即應用
既然有入門級的加密技術課程,那麼也會有強化課程,教授更全面和多樣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內容,後者顯然可以幫助學生在加密技術工業裡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雖然這部分的數量還很少,但的確有一些課程尤其注重於加密技術的技術面,例如康奈爾大學的分布式共識和區塊鏈、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區塊鏈、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課程,但這些課程是面向計算機科學院系的學生,而不是商學院。
另一個例子是麻省理工學院加密貨幣工程與設計和共享公共分類帳課程,作為數字貨幣計劃的一部分。在歐洲,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設立了區塊鏈和共享公共分類帳課程,面向本科生開放,保加利亞瓦爾納大學管理學院也準備在2018-19學年的軟體工程項目中開設區塊鏈相關模塊。
雖然有些學校想趕上這股潮流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加密技術的通識和入門課程不斷增多還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不僅是從專業角度來看。正如普華永道的丹尼爾·迪默斯(Daniel Diemers)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所強調的那樣:「應用新技術需要更多的教育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加密技術課程的健康發展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課程不一定哺育了下一代加密編碼員和開發人員,但一定哺育了準備好應用這些編碼員和開發人員的產出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