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看中國紀錄片:眺望也是回想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紀錄片《毛澤東》、《敦煌》、《故宮》、《圓明園》、《話說長江》、《大國崛起》海報。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開了一個沉睡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經洞,封閉的寶庫敞開了大門。與藏經洞寂寞地相伴7年之後,藏經洞的發現者王圓籙等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覬覦者,匈牙利斯坦因、法國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國奧登堡等探險隊紛至沓來,敦煌陷入劫難,數不盡的寶藏從此四分五裂……

這是大型紀錄片《敦煌》的開篇。沉默的鏡頭,帶領我們穿越久遠的歷史長河,追溯昔日的永恆時光。

敦煌者,盛大輝煌也。今天,這部正在熱播的10集紀錄片《敦煌》也在提醒人們,中國紀錄片應如何走向輝煌。

「再現」而不是「記錄」,讓歷史在鏡頭前重獲新生

具有千餘年歷史的敦煌,曾經是中國文明視線的終點,也是中國和外部世界第一次握手的地方。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文書發現以來,敦煌重為世人矚目,大量文書、壁畫、雕塑等中古文物,為研究同時期的中國、西域地區乃至整個歐亞大陸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提供了前所未有、數量驚人的文獻和實物證據。百餘年來,對敦煌尤其是敦煌文書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但是,我們在這部片子裡試圖呈現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我們尋找的不是歷史的敦煌,不是學術的敦煌,而是活生生的敦煌,那裡的土地、那裡的人民,他們今天的生活境況。」《敦煌》總導演周兵說。

《敦煌》共10集,每集45分鐘。450分鐘浩蕩緻密的敘事、濃墨重彩的回憶令人時時有不勝重負之感。命運多舛的舞女程佛兒、寡婦阿龍、無名的小畫匠、商人沙拉、探險者斯坦因、敦煌守護者常書鴻……人物的命運,以敦煌為背景鋪陳開來,這些浮動在敦煌千餘年歷史和生活暗影中的尋常或不尋常的人物,在鏡頭前重獲生命。

這是2006年的10月中旬,甘肅敦煌正是仲秋,樹葉的顏色是濃得化不開的黃,與漫天黃沙連成一片。第九集執行導演趙曦住在莫高山莊,對著數不盡的洞窟心生遐想,她承擔的是整部紀錄片最先正式開拍的部分,也是最難的部分。

清晨7點的戈壁灘上,氣溫不過三四攝氏度,太陽沒有露出頭來,狼的足跡還很新鮮,趙曦和她的團隊已經在戈壁上架好了攝像機。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飛天舞姬、胡琴琵琶……多少年來,這些特殊的符號共同勾勒著西域邊塞的詩情畫意。而在趙曦的鏡頭裡,她試圖讓這些元素蛻化為敦煌千餘年歷史宏大篇章的黯淡背影。「我們想要講述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今天,是現在。我們要重新詮釋敦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視域中的價值。」周兵說,「這是這部紀錄片的宗旨。」

趙曦找到了大量細節來充實他們的故事,她試圖通過攝像機講述新時期敦煌研究工作者為保護莫高窟、窟內壁畫藝術而做的工作,向觀眾描述一個現代的敦煌,同時,告訴人們敦煌依舊神秘的地方。高鵬正是攝像機前諸多主人公中的一個。這一天,在205號洞窟的大門前,高鵬帶著兩個助理和復原臨摹的畫卷與他們會合。

205窟是盛唐時代的洞窟,也是目前莫高窟損壞情況最嚴重的洞窟之一。高鵬小心翼翼展開畫紙,他正在著手的是壁畫的臨摹和復原。趙曦和她的團隊所要做的,就是將高鵬近3年的工作濃縮在10分鐘的膠片裡,從而再現高鵬復原性臨摹的整個過程。

「再現」而不是「記錄」是《敦煌》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趙曦說,「不光是臨摹,還有復原、保護、『數字敦煌』……這一集裡要講的真的是很多。」

「目前已經有的電視和電影節目,一般都把記錄和敘述的重點放在莫高窟,而缺乏對整體的敦煌地區的全方位拍攝。敦煌之所以重要,莫高窟之所以會在敦煌開鑿,與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曾經在歷史上扮演過的重要角色是分不開的,發掘莫高窟的深刻文化內涵,離不開對整個敦煌的了解。」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說,「文化、創新、責任,這三者是我們把握《敦煌》的三個宗旨。」

多元化發展態勢,讓中國紀錄片熱起來

紀錄片是最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電視影像類型。

我國紀錄片的大規模崛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技術的提升和觀念的開放帶來了電視紀錄片的勃興。中日合拍的紀錄片《絲綢之路》,給電視界帶來了自由、開放、思考的觀念。1982年拍攝的《話說長江》、1984年的《話說運河》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最早的兩個高峰。90年代兩部紀錄片《沙與海》、《最後的山神》,先後獲得亞廣聯國際紀錄片獎,紀錄片創作達到了另一個高峰。此後又有了像1991年的《望長城》、1993年《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類佳作的推出,與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相生相伴。

中國紀錄片走到了電視發展的前沿之後,出現了用觀點解讀歷史的文獻紀錄片《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百年中國》、《復興之路》,以真實手法再現歷史的《記憶——百年人物》、《故宮》、《漢字五千年》,用紀實手法記錄普通百姓真實生活的《龍脊》、《三節草》、《英與白》,以及借鑑歐美影視創作方法、大量應用新技術手段的《圓明園》、《大國崛起》等等,紀錄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近30年來,世界紀錄片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縱覽其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公共服務廣播媒體主宰播出市場,歷史題材是播出的主要類型,以事件為主導,如社會新聞、環保活動等;專業頻道的開始階段,如探索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等,這是世界紀錄片發展的第一個階段。90年代以降,紀實節目變得更為商業化,技術主義驅使更多娛樂企業開始關注紀實節目,專業紀實頻道更具實際操作性,同時觀眾也越來越多,出現了國家地理頻道與默多克集團合作、探索頻道與BBC合作等新聞資源整合等大的新聞事件,這是紀錄片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進入21世紀,紀錄片登上商業頻道黃金時段,越來越多的需求使得專業化頻道逐漸增加,國際網際網路逐漸顯示出其影響力,如BBC的iPlayer等,這是紀錄片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相對整個世界的發展狀況,中國紀錄片還有很大差距,差距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空間。今天,《敦煌》的熱播,再一次提醒人們,中國紀錄片如何傳遞思想、塑造價值。

面對諸多困惑,紀錄片如何走向輝煌

2009年12月11日, 為期5天的2009中國國際紀錄片大會在廣州落下帷幕。這是國際紀錄片大會的第七次集結,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10部作品參賽,其中包含了中國的163部影片,佔據1/3。「可以說,中國紀錄片在世界上熱起來了。」德國導演克裡·明裡克說,「但是,要走的路還很長。」

是的,中國紀錄片走向輝煌,要走的路還很長。

在歷史敘事與影像重現中重建文化與精神價值的中國紀錄片,目前面臨著不少矛盾和困惑。比如,中國紀錄片還沒有形成市場、規模和渠道,紀錄片創作中還存在著從業人員非職業創作、創作經費不足、資源配置失衡、創作理念混亂、技術支撐缺乏、播出平臺缺少、國際化程度較低等問題。沒有拍攝經費,很多電視臺把紀錄片視為評獎和文化立項的標尺。我們不少電視臺一期紀錄片的創作經費僅僅2萬元,在國內市場時普遍售價是每分鐘5到100元人民幣,而與此同時,西方紀錄片市場一集紀錄片的拍攝費用已達10萬—15萬歐元,市場銷售價格早已數倍於我們。

中國紀錄片是一座富礦,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上仍然缺乏足夠的個性,「回顧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我們的創作一直受到國外的影響,從蘇聯、法國到英美、日本,現在是一種混合了各國風格的多元化創作形態。」2009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國際評委媒體見面會上,紀錄片單元評委感慨,「國際評委對中國紀錄片的喜愛甚至超過了中國評委。」

社會性話題是中國紀錄片的強項,中國紀錄片特別是現實題材的中國紀錄片在國際上得的獎不比中國電影少。中國紀錄片在走向國際市場時已有一些成功的個案,但還遠未形成規模。

「長期以來,紀錄片被看做虧本的買賣,認為紀錄片儘管有價值,但沒有什麼市場,很多獨立紀錄片導演的資金一開始都是靠自己,一些反映社會消極陰暗面的題材,往往容易獲得海外資金的支持。」周兵說,紀錄片更重要的是傳遞思想、塑造價值,好的紀錄片應該是有獨特的視角,能夠將人們對社會、歷史、人文的思考完美地融入影像敘事中。

「最後的練習是沿懸崖行走/夢裡我聽見,靈魂/像一隻飛虻/在窗戶那兒嗡嗡作響/在顫動的陽光裡,邊舞邊唱/眺望即是回想……」作家史鐵生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眺望即是回想」,其實,面對中華民族浩浩蕩蕩的文明之河,回想何嘗不也是一種眺望?

相關焦點

  • 敦煌》:穿越千年探索敦煌,「復刻」敦煌
    敦煌》舉辦了線下的看片會,《登場了!敦煌》總導演李武望與總製片人何冀兵在現場進行了分享。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到《上新了,故宮》和《登場了!敦煌》,一系列文化節目或文化綜藝的熱播,其中最可看處,或許並不是綜藝中最不缺乏的明星,而是我們可以以高清畫質看到那些遙遠或神秘的文物遺存中難得一見的細節,如《上新了,故宮》的首期就去到了故宮一直沒有對外開放的乾隆花園,可以看到「迷樓」符望閣和極盡奢華的倦勤齋。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發布會在京舉行
    上百位嘉賓齊聚發布會現場,見證紀錄片《中國》的揚帆起航,並共同完成一場「穿越」千年,與歷史文化的深度對話。 發布會上,張華立、李東珅、喻國明、沙武田、王子今等紛紛發表致辭,對《中國》表達自己的期待和祝願。
  • 高分中國歷史紀錄片,歷史迷必收藏
    喜歡歷史的,想了解中國的一些歷史的,怎麼能不看這些佳作呢,收藏起來慢慢補課~玄奘之路豆瓣評分:9.5分總共20集,很多考古解密,乾貨不少,講述了位於渭河兩岸的中國帝王谷,周、秦、漢、唐,中國早期最重要的四個王朝都在這裡崛起、定都、埋葬,至今有跡可考的仍有72座王陵。
  • 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與甘肅旅遊
    《河西走廊》紀錄片截圖紀錄片一開始就是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這個音律貫穿始終。聯絡了中西亞各國,增進了中國和西亞國家的友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霍去病、衛青西徵,打下了河西五郡,派遣張騫帶著中國的絲織品出師西域各國,自此一條絲綢之路就這樣形成了。正因為有了河西走廊,有了祁連山,有了張掖山丹,才有了中原王朝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也是世界第二大軍馬場。中原王朝的騎兵因此有了質的飛躍。
  • 紀錄片《中國》12.7正式開播
    不僅如此,《中國》也是一次長視頻精品路線嘗試:在製作上,採取了目前紀錄片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在敘事上,放棄傳統紀錄片的線性結構,採用從中間打開和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在風格上,不討好當今長視頻的種種流行,特別強調儀式感,特別強調偉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場景。
  • 趙啟辰 打造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新模板」
    這條道路,也是名動千古的絲綢之路黃金地帶。   歷史上,它既是馬蹄嘚嘚、戰旗漫捲的徵伐和英雄徵途,也是駝鈴叮噹、商旅綿延的商貿通道,更是中西文化引進、輸出乃至碰撞演變的紛繁孔徑。   它曾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了數千年的時光流變。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卻一度被世人遺忘在歲月裡。
  • 《敦煌不了情》首映 融絲路多景觀講述中國愛情
    中新網甘肅敦煌1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中國首部西部愛情影片《敦煌不了情》18日在敦煌大劇院舉行首映禮。以敦煌元素為主的該片將於23日在全國上映,故事融入了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甘肅敦煌境內多處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景觀。
  • 盤點央視精品紀錄片二十五部
    《公司的力量》是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不是一部介紹各大公司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不是一部介紹公司內部結構、體制、管理方法的紀錄片。沿著長江流域,去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去雲南的熱帶雨林,尋找亞洲野象、滇金絲猴;來到青藏高原,奔赴內蒙草地,攀爬山脈,眺望西部邊陲。這裡,是你我熟悉又陌生的美麗中國。 本片是CCTV和BBC第一次聯合攝製的作品,歷時4年拍攝,使用了航拍、紅外、高速、延時和水下等先進攝影技術。
  • 甘肅省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登陸央視科教頻道
    我省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登陸央視科教頻道每日甘肅網5月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5月7日,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將於5月10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分《石窟鼻祖》《敦煌丹青》《東方微笑》《國家寶藏》四集,聚焦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展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全過程,彰顯甘肅作為中國石窟鼻祖的重要歷史地位,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中國》提到紀錄片你會想到什麼?是毫無色彩的灰白畫面,還是不停晃動的真實鏡頭,又或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其實都可以不是,這部紀錄片《中國》將完全顛覆你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帶你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紀錄片《中國》紀錄片《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葉舟首談最新長篇小說《敦煌本紀》?「敦煌是一種偉大而沉靜的力量」
    我此前寫過大量的中短篇,也發表過幾部小長篇,但嚴格地講,《敦煌本紀》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0年的冬季,大年初一,我獨自一人逗留在莫高窟下,徘徊在宕泉河畔,跟眾多的菩薩和飛天娘娘過了一個新年。也是那一年,我將自己在整個九十年代寫下的詩歌和散文結集出版了,名叫《大敦煌》。現在想來,那不過是一種前期的儲備和預熱,也是一番暗中的尋找。
  • 紀錄片《中國》12月7日正式開播——一場穿越千年的深度對談
    該紀錄片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伯璟)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2019感動中國給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頒獎詞這樣寫到: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
  • 「文化」敦煌飛天飛上「朵雲書院」,看歷史和上海之巔的交融~
    在位於239米高空的中國最高書店,觸摸「千年前」的敦煌壁畫,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即日起至明年1月19日,走進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就能免費欣賞一場「西遇知美 雲上敦煌」公益展!當敦煌飛天飛上「上海之巔」,牆內是盛唐的藝術,窗外是21世紀的浦東,將讓讀者在書香墨韻中「一眼千年」。
  • 《敦煌本紀》是為中國精神立本紀!中國作協第一次為甘肅作家召開...
    研討會發言摘錄——《敦煌本紀》是為中國精神立本紀《敦煌本紀》是給我們一個看中國的視野李敬澤(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五千年歷史,包括近代以來的歷史之複雜壯闊、中國精神之複雜壯闊,葉舟在《敦煌本紀》這裡選的這個點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 大漠盡頭的敦煌守護人
    直到一個叫做王道士的歷史人物,開啟了敦煌劫難的故事篇章。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 歷史紀錄片:碎片鑄成的文化名片
    近幾年,螢屏上出現了眾多以特定歷史對象為主題的紀錄片,把鏡頭聚焦山川、河流、城市、人物、歷史事件、建築、地方劇等,如《京劇》、《敦煌》、《河之南》、《龍之江》、《大秦嶺》、《鳳舞神州》、《望長安》、《南京城》、《黃帝》、《漢字五千年》、《大明宮》、《吳韻》、《崑曲六百年》、《江南》、《徽州》、《公元一六四四》、《長白山》、《神農架》、《大漠長河》、《河套長煙》,受到觀眾的追捧與熱議。
  • 用「寫意」呈現畫面,紀錄片《中國》在「取捨」中回溯歷史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權家玉這是一部以「人」為核心的歷史紀錄片。宏大敘事的歷史場景,條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瀾壯闊的社會演進,均被隱藏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背後。
  • 蕭子善:絲路遊記2——《又見敦煌》
    鳴沙山爬起來的確費勁,走一步退半步,但沙漠美景吸引著你不斷往上爬,而且站在沙山頂上可以眺望月牙泉。大家一路爬一路玩,有疲憊也有說笑。恩德因初到敦煌身體不適,艱難爬到半山就沒法再往上走了,胃痛嘔吐,休息了一陣也沒恢復,於是繼續原地休息,後來見李想、明皓從山上下來便將恩德託付給他倆照顧,我還是想去山頂看看。
  • 紀錄片《中國》將於12月7日開播 周濤:三個小時只為配音七十個字
    不僅如此,《中國》也是一次長視頻精品路線嘗試:在製作上,採取了目前紀錄片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在敘事上,放棄傳統紀錄片的線性結構,採用從中間打開和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在風格上,不討好當今長視頻的種種流行,特別強調儀式感,特別強調偉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