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廣東省總隊廣州支隊協辦
今年是武警部隊成立30周年。作為一支80後部隊,今年正好三十而立。30年的風風雨雨,武警廣州支隊經歷了哪些艱難困苦平常事,伴隨著廣州經濟的騰飛發展,他們又有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期羊城衛士,記者走訪了武警軍營,來講講武警部隊裡的那些事。
■新快報記者黃瓊 通訊員徐海洪
裝備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支特別能戰鬥部隊,尤其是經常肩負抗洪搶險、突發出動、狙擊反恐等重大緊急社會民生任務,30年間,武警部隊的武器裝備一茬茬換,永遠是配發最新最尖端的新型武器。
●獵人捕捉器:又名網槍,有單雙筒之分,攻擊距離達10米以上,用於捕捉目標人物或動物。
●追星:又名弓弩槍,其無聲無火,適用於油庫、氣站等不適宜使用明火的場所,以及突襲情況。
●防彈面罩及眼罩:用於突擊及排爆等情形,光眼罩便重達三四公斤,具有良好的防彈功能。
●鎮爆器:處置突發事件時使用的非殺傷性裝備,有黑色橡膠彈、紅色辣椒彈及白色制服彈三種子彈,後兩者都是空心填充物,辣椒彈的效果和催淚彈相似,制服彈會致傷但對生命無虞。
●阻車釘:自動路障。收起來只有一個行李箱大小,一旦需要使用,將其放下打開,機會自動展開形成整片路釘,扎破車輛輪胎等。
●窺鏡:一根筷子粗細的長管,尾端有近百萬像素的細小攝像頭,直徑不到5mm。其分軟硬兩種,後者適用於貓眼等固定偵察,前者則因柔軟能拐彎等優勢,打個洞就能對內部環境進行監控,其攝像頭還能360度旋轉,隱蔽性更強,廣泛應用於解救人質等反恐行動。
●防爆球:將待處置的爆炸物放在其中,運輸到安全地帶進行引爆處理。其能承受不小於4.5千克TNT炸藥的衝擊量。
●水炮車:集防爆、疏散於一體的任務車。其水罐容量達10立方,可裝2.5噸液體,射程達70米。內部容量以水為主,還可有100升催淚彈、瓦斯、泡沫液、掩色體等。泡沫液可用來滅火,掩色體則可用來鎖定目標等。
●熱成像儀:根據溫度判斷人的活動方位,多在夜間使用。如在解救人質時,在屋外即可反映出屋內人物活動的區域,確定後方便破門或爆破時機,也方便狙擊手精確制導。
●四方一體化:近百個攝像頭全方位監控目標單位,360度無死角:從圍牆角到通道,從監倉外到樓頂布滿紅外線,誰碰到就報警,就像一道天網罩護在監區,連只鳥飛過也能迅速發現。
而這一切,哨兵只需用手操控雲臺把柄,向左、向下、推進放大,目標顯示清晰。番禺中隊指導員李德君告訴記者,「以前哨兵看到300米外就感到很模糊,現在就是近視眼看500米,也能讓一個豆子變成我大拇指頭一樣大。」
不僅如此,雲臺還配有紅外線裝置,用「夜如白晝」形容它也不過分。安裝在哨位上的數字執勤臺還具有通話、報警、圖像、指紋識別和子彈箱功能,率先實現了多功能一體化。
值班室牆上懸掛著一個智慧腦袋——智能顯示屏,它集指揮號令、通話、實時跟蹤為一體,通過和數字執勤綜合系統連結,實現即時指揮、動態跟蹤、調度方案、採集信息一體化功能。
衣食住行
武器日日更新,而武警官兵們的軍營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衣:曾經的制服是兩年一換,只有冬夏兩季,那時官兵們最常遭遇的尷尬是——燒襠,訓練量太大,衣服常常來不及晾乾又要穿上,不少人還有了皮膚病。
而如今,軍服有三季,春秋、夏和冬,其中冬天還是加厚的,徹底告別冬冷夏熱的尷尬。不僅如此,還配發了三種迷彩服,用於日常訓練,而配發的厚皮靴,牢固耐磨,防水更能防蚊蟲甚至防蛇。
●食: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還有不少武警部隊是使用柴火做飯,上山打柴成了官兵們的工作任務之一。不僅如此,每每野外拉練,戰士都要分工合作背上炊具,到達目的地後挖坑、砍柴、生火、做飯……在5公裡越野中,常年背著大黑鍋的班長,成為不少官兵心中經久不衰的記憶。
而如今,部隊用上了電磁爐,想用柴火做飯反而成了特殊待遇。更是配備了現代化炊事車,3名戰士即可輕鬆負責,一次能保證300人用餐。
●住:成立初期,不少武警部隊地處偏僻,其中不乏荒山野嶺,官兵們住著老式的鐵瓦房,有的還是地方廢棄的空屋。尤其是夏天,炎熱而不透風。在那個時候,能有一具風扇已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
而如今,官兵們的營房都是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樓房,告別了上下鋪的鐵架床,雖然仍要疊豆腐塊,但每人有了自己的小儲物櫃,房內還安裝了空調。
●行:以往出行不是野外拉練、急行軍便是統一乘坐東風運兵車,冬冷夏熱,近50人擠在密不透風的車廂裡,就像罐頭一樣滾來滾去。不多的幾隻對講機就像最初出現的大哥大手機,笨重,信號也不好,覆蓋範圍不到500米,還雜音奇大。而如今,不少部隊配備了有防彈功能的戰鬥車,以小分隊為單位,每車可搭載10名戰士。同時,還是專門配備的宣傳車,有衛星電話,能看衛星電視,前後都有攝像頭,並能臨時製作標語、條幅,並有大喇叭可以即時喊話或指揮等。
不僅如此,最新配備的對講機輕巧似手機,更覆蓋了整個廣州範圍,「插上卡都可以當電話用了!」
■人物故事
教導員周宇:那時還沒成家,一休息就上街抓匪,一周能抓個把兩個,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不能上陣殺敵,抓抓壞人也是好的
一大隊的教導員周宇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武警,從軍近15年,從初出茅廬的小夥到成家立業的新時代軍官,周宇可謂一本武警部隊的「活字典」,回憶起伴隨著武警部隊一路成長的經歷,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回憶起來也頗耐人尋味。
砍樹做成射擊靶
最開始時,配備的反恐裝備非常簡單,也就是警繩、手銬和自衛手槍(辣椒水)而已,不多的幾把機械槍也十分笨重,最重的有4公斤多,「有的槍打一下還要重新拉一下栓。」周宇笑著說。
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條件。二中隊指導員李文江告訴記者,官兵們自發砍樹,做成射擊靶以供訓練,不僅如此還自己製作警棍及拖把等。挖個坑凍上水泥做成啞鈴,用棕墊、破輪胎報上樹樁做成拳靶……「這都是逼出來的智慧,你別說,效果還挺好的。」
相比之下,如今最輕便最先進的手槍用新型材料製成槍殼,只有1公斤出頭,告別了以往的三點一線瞄準,採用兩點一線的概略瞄準,「快速反應迅速出擊,短平快!」而警棍更是延伸出電警棍和T字棍等,不僅材料輕盈堅固,還能伸縮自如,猶如孫悟空的金箍棒,收起來直接可以放於口袋之中。
自刻版油墨印刷
周宇十幾年前曾做過幾年文書,「當年的文件都是自己刻版用蠟紙印的,滿是油墨清香啊。」如今,當然早已被印表機代替,這個刻板蠟印便成了周宇的保留手藝。不僅如此,電腦也開始在軍營推廣使用,每個軍營都有自己的電腦室,並能連上內部網絡,在內部主頁學習、交流的同時,還能開展看新聞、追電影、玩遊戲等娛樂活動,「軍營還是封閉式管理,但我們一直與時俱進,沒有脫節。」對這點,周宇非常有自信。
珠江裡練擒敵術
從新兵一路摸爬滾打過來,周宇身上也留下了不少舊傷。「以前訓練都是直接往水泥地上倒,練的都是硬氣功啊!」就算是銅筋鐵骨也難敵與水泥地的反覆親密接觸,手腳摔得腫大實在是常事,「現在就好了,有了訓練墊緩衝,沒有那麼容易受傷了。」
也因為如此,當年在珠江邊某武警部隊服役的周宇,平日最喜歡跳到珠江裡練習擒敵術,淤泥中阻力大又不易受傷,周宇很是得意,但就是「一起來渾身都是泥,沒人認得出來。」
除此之外,周宇還有個特殊愛好,掃街抓匪。「那時還沒成家,一休息就去街上轉。」碰到當街幹壞事的,連跑帶追一路打,周宇每次出手都能手到擒來,「一周能抓個把兩個,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不能上陣殺敵,抓抓壞人也是好的。」
■簡訊
1.捐十餘萬助老區貧困生
廣州市支隊多次深入革命老區從化市呂田鎮現地考察,並制定《對口幫扶三年規劃》,堅持每年開展「四個一」活動,即:派員到學校開展一次系列國防教育;從家底經費中拿出10萬元設立「對口幫扶基金」,援建一個建設項目;從官兵捐款建立的「武警興教助學基金」拿出18000元,獎勵一批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拿出3萬元,資助20名家庭貧困學生。
今年來,先後為學校建成了籃球場、配備了體育活動室設施,為全校學生制發了新校服,向學校贈送部分鐵皮衣櫃和辦公桌椅,並抓緊推進體育場和綜合會議室改造工程建設,為老區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成才環境。
2.實地演練提高反恐能力
為有效提高軍事訓練水平,適應各種條件下遂行任務的需求,武警廣州支隊緊緊圍繞「反恐制勝」有把握這個根本要求,堅持貼近實戰施訓,科學嚴密組訓,全面提高隊員「一招制敵、一槍斃敵、一人勝多人」的素質。
自六月以來,該支隊廣泛開展以「練技能、強素質、當精兵」為主要內容的「百日大練兵」活動。訓練中,突出抓好防暴隊形、班組戰術、射擊、偵察和擒敵等課目的訓練,不斷加強戰法研究、實地演練、情景模擬等訓練,培養隊員之間、小組之間的整體協同配合能力,不斷提高官兵反恐處置能力。
3.綠色軍營充滿田園風光
自給自足,豐衣足食。武警廣州支隊立足自身實際、堅持因地制宜,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工作,精心打造「田園文化」,種植無公害蔬菜,改善了官兵物質生活條件;並有條件的中隊開墾營區周邊荒地,種植蔬菜和綠林,同時,還在營區閒置角落蓋起了閣樓、搭起了綠色長廊、貼起了標語、掛起了宣傳畫。
據了解,營區構建以官兵食宿場所為中心,由近到遠依次劃分種植區、休閒區、養殖區,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在蔬菜種植上,結合季節特點和官兵喜好,精選優良品種進行種植;在家畜養殖上,以養殖雞、鴨、鵝、魚、豬、鴿子和兔子為主。
4.紀念章頒發給英雄官兵
7月12日,在支隊長姚玖尹的主持下,廣州支隊隆重舉行頒發國防服役紀念章儀式。
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支隊黨委常委分別為獲得銀質、銅質國防服役紀念章的官兵代表頒發了紀念章,其他獲頒國防服役紀念章的官兵則在現場自行佩戴。
政委邱裕指出,頒發國防服役紀念章是激勵鼓舞官兵士氣、凝聚部隊精氣神的良好契機,各級一定要把官兵崇尚榮譽的激情內化為做好工作的動力,不斷凝神聚氣,穩中求進,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提升支隊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