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東北三省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展了一項名為「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的科研項目(簡稱「東北工程」),其具體內容包括:古代中國疆域理論、東北地方史、東北民族史、古朝鮮史、高句麗史、渤海史等。
之所以將東北邊疆史單列為一個研究課題,是因為東北資源豐富、人口稠密,是我國重要的邊疆地區,戰略地位突出,歷史上多次成為影響東亞格局的戰爭地,近代以來更是成為列強侵略擴張的首選目標。
但是,東北工程剛一啟動,就立刻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
2003年12月,17個韓國史關聯學會發表共同聲明,要求停止「東北工程」。次年3月韓國出資成立韓國歷史研究機構,並於2006年更名為東北亞歷史財團。
中國的一項歷史課題研究,為何會引發韓國的激烈反應呢?問題的焦點,就在於「高句麗」。
高句麗是公元前37年建立於我國遼東地區的一個古代政權,極盛時期疆域涵蓋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一度成為隋唐兩朝的邊疆大患。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所滅,超35萬遺民徙居中原。
在唐朝的史書當中,高句麗常常被記載為「高麗」,但這個「高麗」與公元918年王建在朝鮮半島所建立的「高麗」並無直接聯繫,為了做區分,後者常常被稱之為王氏高麗。
如果以現今的國界為標準,高句麗無疑是橫跨多國(中朝韓)的古代政權,其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蹟和活動軌跡自然在多國均有繼承和保存。
而這恰恰成為中韓紛爭的起因。
上文已述,在高句麗滅亡200餘年後,新羅人王建完成「三韓一統」,並襲用高句麗一詞,起國號高麗,自視為高句麗延續。 此後,王氏高麗統治時期所編撰的《三國史記》一書,標榜高麗繼承自「高句麗、百濟、新羅」,自此,高、百、新是韓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的觀點延續至今,並在韓國社會成為共識。
而由於高句麗疆域曾橫跨中國的遼東,故近代以後,韓國開始提出「佔有說」論調,即認為:古代韓國的某些國家一旦曾經佔有過某一地區,該地區的歷史便理所當然地屬於韓國歷史。
那麼東北工程啟動後,又產生出哪些研究成果呢?
首先是族源,高句麗政權的主體民族是濊貊、扶餘、高夷及部分古朝鮮遺民,這些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都位於現今中國東北地區,顯然,高句麗是個多民族政權。
其次是政權屬性,高句麗建國後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朝貢—冊封的臣屬關係,其統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中原王朝認可的基礎上的,故將其定義為隸屬於中國中原王朝的地方性政權。
第三是主體繼承,高句麗滅亡於7世紀,此後,70萬遺民中有超過35萬遺民接受漢文化,並成為漢族的一部分,現今世界早已沒有「高句麗族」。
此外,包括好太王碑在內的高句麗時期文物,多數在中國東北境內出土。因此,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角度,高句麗的民族史和國家政權史都與中國歷史存在延續關係。
簡言之,東北工程的研究,是基於國史範疇的出發點,即:歷史上生活在中國疆域之內而如今卻已經消失了的民族歷史,應當算作中國史的一部分。
中韓論戰的對抗點,正是對國史認識的不同上。韓國國史概念認為:「構成現代韓民族成分的所有古代民族的歷史便是韓國古代史的主體,這些古代民族在歷史上的活動空間,便也是古代韓國歷史的舞臺」。
但這種「國史」認知無疑會成為古代問題現代化的導火索,比如,蒙古國和內蒙古可以共同對東歐和亞洲多數國家提出繼承要求,理由就是歷史上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帝國。同樣,南匈奴融入了華夏族,匈奴曾經控制的廣袤疆域,也應該算作中國歷史的舞臺?
顯然,中國的國史觀點,更契合國際現實。
事實上,高句麗問題原本就是一個學術問題,高句麗政權既然已經成為歷史,那麼將其作為歷史進行研究本就無可厚非,但如果將其過多的摻入非學術因素,只會將原本單純的歷史問題上升為國際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