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很多家長反饋,這次小學期末考試五年級增加了文言文題目,很明顯,為了拓展課外學習和拉開學生成績,學校的考試難度也在逐步的增加,可是有些家長就犯愁了,孩子沒有學過文言文,再加上文言文那麼難,如何讓孩子拓展學習呢?為了幫助家長和孩子解決學習的難點,智考語文組老師特意總結8個有趣的文言知識點,恰當地結合個人學習、生活中的某些經驗,幫助孩子們快速理解文言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到文言知識的學習也會很有趣。
舉例如下:
在幼兒園,老師要小朋友用彩筆畫畫。如果一位小朋友因為別的原因沒有彩筆,他當然要借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彩筆,所以向別人借過來之後,就不用還了,這種情況類似假借字。而另一位小朋友,明明有自己的彩筆,因為捨不得或忘記了等原因,也向別人借用。因為他本來就有彩筆,所以用完之後,理所當然要還,這種情況類似通假字。
通假,是指古書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卻臨時借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的用字現象。這個本該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而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就叫借字或通假字。其表達格式是「某通某」,特點是「本有其字,臨時借用」。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中「惠通慧」,即「惠」是通假字,理解時應還原為其本字「慧」,(「聰明」的意思。)
假借,是指口語裡有這個詞,但書面上沒有這個字,於是依照這個詞的讀音,找一個同音的字來表示它的意思。這個同音的字被假借過來之後,用其本意的時候反而極少,以致後人往往不知道它的本意是什麼。假借字的特點是「本無其字,永久借用」。如「莫」,本來的意思是傍晚,即「暮」。被假借後成為否定代詞,與原意毫無聯繫。
魯迅小說《阿Q正傳》第一章序裡有這樣一段描寫: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哎,可憐的阿Q,人微言輕,即使真的姓趙也不行,只有有身份地位的趙太爺才可以取此姓,真是不公平。每次講到通假字與別字,我總想到這個小說情節。
嚴格地說,通假字也是別字。我們一般人如果寫了別字,那就是別字,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但是古代那些大文人寫了別字,卻被看作是通假字。還是阿Q的話:「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那麼, 二者有何區別?通假字具有社會約定俗成性和歷史沿用性,寫通假字的古人,一般文化水平都很高。而別字具有任意性、臨時性,往往出於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如有人把「豆腐」寫作「豆付」等。
在民間,幾世單傳與多子女是一個家族人丁興旺與否的標誌。其中,後人與祖輩關係的遠近多少,用來理解詞義引申方式倒是很恰當的。
詞義引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本義引申出直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再引申出新的引申義(間接引申義),這種方式叫鏈條式引申,類似幾世單傳的情況。如,「習」的義項:①鳥學習飛翔時不停地拍打翅膀→②反覆練習→③學習→④了解熟悉→⑤習慣。另一種是若干引申義都是從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叫輻射式引申,類似多子女家庭的情況。如,「陽」的義項:
②山南水北
↑
③溫暖←①陽光→④明亮
不過,詞義的引申往往是複雜的,有時鏈條式引申和輻射式引申交錯出現,如果還用人丁興旺與否來比喻,那就是某個家族史上有過單傳也曾有過多子女的情況。
假髮根本不具備真頭髮的生理功能,戴在頭上似乎是個累贅,但頭髮稀少者樂此不疲,幾乎成為時尚。何也?大概出於愛美之心吧。確實如此,戴上假髮不僅美觀,而且顯得年輕。文言文中,同義複詞與偏義複詞以及同義連用和連及修辭方式的道理與此相似。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同時也存在相當數量的複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這些複音詞除單純複音詞外,還有合成複音詞。合成複音詞主要有兩類,即同義複詞和偏義複詞,前者是由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它的意義與兩個語素的意義相同或相近,閱讀時,理解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不必全解釋。如「火伴皆驚忙(《木蘭詩》)」的「驚忙」是同義複詞,解釋「驚」或「忙」均可。後者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關的語素構成,它的意義只與其中的一個語素義有關,閱讀時,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也就是說,意思有所偏。如「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的「作息」是偏義複詞,意義偏在「作」。文言修辭格中的同義連用和連及可比照這兩種複音詞理解。
寫作語言力求簡潔,從表面看,同義複詞與偏義複詞、同義連用與連及似乎是疊床架屋,多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詞,但從節奏韻律、語句形式美的要求看,則虛位以待,合乎情理。由此可見,在語言表達方面,詞語「羅嗦」有時也是必要的。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被當作迂腐的代表,常常用「文化」和「學識」裝點自己,喚起別人對他的尊重。因此,在鹹亨酒店就有了「回字有四種寫法」的笑談。
孔乙己所謂的回字有四種寫法,其實主要是異體字的寫法。異體字是指音同、義同、形不同的兩個或幾個字,它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由於漢字的使用地域十分廣大,使用人口極其眾多,漢字的創造並非一人之功,因此,記錄同一個詞的漢字,就可能產生多種寫法,如鮮(鱻)、羶(羴)、奔(犇)等等。據統計,「國」字可能是漢字中寫法最多的一個字,有四十一種之多。
異體字可以說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使用者個人的自娛自樂或是出於標新立異,算不得多深的學問。它的存在,徒然增加學習者的負擔,因此,成為漢字規範化的對象。我們平時不應再寫異體字,但是,文言文中異體字的存在是客觀事實。為了掃清閱讀障礙,還應了解異體字的有關知識並認識一些常用異體字。
假設有位女生著裝款式新穎,別具一格(類似於某字的本義),同教室裡那些穿統一校服的同學相比,顯得與眾不同。可是,別的女生紛紛仿效,也穿上了這一款式的衣服(類似於某字的假借義或引申義)。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衣服把她從別的女生中一下辨認出來,就有一定的難度。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兩種:一是該女生的著裝不變,其他同學換衣服。二是該女生換衣服,其他同學繼續穿仿效的新款服裝。這個假設可以幫助理解古今字。
古今字也稱區別字,是指表示同一意義的某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形來記錄;其中產生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古今字的表達格式是:「某」是「某」的古字或「某」後來寫作「某」。
古今字的形成有三種情況:第一,表示假借義的某字字形不變,而改變表示本義的某字字形。如「莫」,本義是傍晚,後又被假借作虛詞「莫」。為了把表示本義的「莫」(古字)和表示假借義的「莫」區別開,就把前者寫作「暮」(今字)。第二,表示本義的某字字形不變,而改變表示假借義的某字字形。如「闢」,本義是法,後被假借,表示「避開」「偏僻」等義。為了把表示本義的「闢」和表示假借義的「闢」(古字)區別開,就把後者寫作「避」或「僻」(今字)。第三,表示本義的某字字形不變,而改變表示引申義的某字字形。如「取」,本義是割取左耳,後又產生「婚娶」等引申義。為了把表示本義的「取」和表示引申義婚娶的「取」(古字)區別開,就把後者寫作「娶」(今字)。
配錯鴛鴦拉錯郎,是生活中常出現的笑話,在文言文中,卻成為錯位修辭格。
人們通常說,酒味醇香,泉水清冽,而《醉翁亭記》表述為:泉香而酒冽;依生活邏輯,鳥兒啄食穀物顆粒,而杜甫《秋興八首》表述為「香稻啄餘鸚鵡粒」。類似的情況,如果出自常人筆下,肯定被認為是成分搭配不當或有悖於邏輯。但是,在歐陽修這些名家的詩文裡,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格:錯位。錯位顧名思義就是句子成分放錯了位置。錯位的運用,最初是為了合於平仄、對仗、押韻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到後來有些文人故意「犯錯」,追求用語之新奇,提高表達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錯位,理解時應還原其「本來面目」。如「香稻啄餘鸚鵡粒」應為「鸚鵡啄餘香稻粒」。若直接按照字面去解釋,那可就真的錯了。
如果你喜歡外語,那麼就不應該冷落文言。因為對一個學、用現代漢語的人而言,文言也可算作一門外語,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學好外語,可以了解異域風情,更好地同外國人交流溝通;學好文言,可以更好地了解繼承老祖先卓越的思想。學外語需要大聲誦讀,甚至「瘋狂」,從而獲得語感;學文言更離不開抑揚頓挫的誦讀,也是為了培養語感,體會漢語言的純美。學外語,短文寫作是必要的;學文言,嘗試文言寫作也大有益處。學外語,要了解相關國家的歷史地理等概況;學文言,要懂得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識等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外語是地域上的外語,文言是時間上的外語。「啞巴」外語不可取,「啞巴」文言則有其合理性。外語有可資利用的語言環境或者直接交流的對象即外國人,而使用文言的古人早已離開我們,這大概就是文言難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儘管如此,假如你「有志於古道」,在枯燥艱難的文言學習過程中,一定會從思想上、語言上得到遠遠超出上述所謂有趣的收穫。因為學好文言,等於掌握了一把打開中華幾千年文明寶庫的鑰匙。
沒有接觸過古代文學或對文言文一知半解的孩子;
現代文閱讀總是抓不住重點而扣分的孩子;
一看見作文就發愁、無從下筆的孩子……
別發愁,
讓智考大語文課程來拯救你!
如此有料的課程怎能錯過?
目前智考語文寒假班所剩名額不多啦!
還沒有報名的抓緊嘍!
智考教育客服諮詢熱線8502880/4602952
了解智考全部課程剩餘名額點擊左下角的 閱讀原文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