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我所理解的我那個時代的教育

2020-12-16 謝丹儒

教育是什麼?教書育人嗎?

不上學已經很久了,(念書)好像是上一個世紀的事情,仔細想了很多,既反思也傷懷,既感動也難過。

「教育」一直以來,我腦海裡都還停留在當初老師說的那句「教書育人」的觀念裡。

有時候想想,大概這就是「教育」的實質吧?「教書」的教師(這個職業)的責任和義務,「育人」則是「教育」的核心思想。

現在想來,上學是個分年齡段的事情,就像那時候的「教育」一年一級,或留級一年再升一級,總之不會出現「古時候」古稀之年仍在考場的情形(古代的考試製確實存在這樣的差異,至於具體事例請查閱歷史)。

所以,「現代教育」其實是一個年輕人(青少年)的理解世界的基礎,認知世界的基礎(構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教育」研究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思想的啟蒙,也是文化傳承的必要方式(手段)。

很難想像,沒有「師傅」,沒有「子承父業」,沒有「倫理道德」,沒有「文明秩序」,沒有「文化歷史」的國家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所以,一個強大的國家(或者想要強大的國家),「教育」是必要的!

這些,當然都是現在的我所想到的,當年還在上學的我卻對「教育」充滿了大大的「疑問」。

首先,那時候的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我們,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學?而父母不用上學?

關於這個問題,現在的我看來是這樣的:

父母有父母的多重身份角色,自然有多重責任要擔負,即比上學更重要的事情,更應該做的事情,或更合適的事情(謀生、贍養老人,照顧子女、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就要為社會履行自己的義務,以及擔上的使命、責任,身份等)。

作為孩子(青少年),父母的經驗精力有限,且不一定擅長教育(若非教育工作者,則沒有接受系統的教育方法)。那麼,從社會結構上說,一定要有這麼一個文化之地(機構、或組織),以及傳承文化的必要性(和企業文化是類同,了解國家的前提是了解國家的文明文化核心,重點在於教育)。再者,從專業角度講,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職業),接受正規的教育(官方認可),以及統一「教育」(普及),這是文明社會基礎建設(文化),也是人才建設的基礎。另外,作為孩子(青少年),見識、經驗、閱歷都還未定型,便於灌輸知識,思想,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這也是大人總是相對來說難以說服的原因吧?)。

所以,為什麼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學呢?要接受正規的「教育」呢?

我想是:首先,這是國家傳承文明的必要前提(愛國思想,愛國情懷等);其次,是小孩子能力有限(即不做這些還能做什麼呢?不管是認知,還是言行);再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很有必要的(文明秩序的一種手段,也是文明的體現);另外,這是人才的橋梁,和培育人才的市場(為未來人才做準備)。

當然,這些都是屬於個人的想法,至於「教育」的真正核心,未可知(我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不太懂其中的奧義,沒研究過,故只能想像,猜想,推測)。

只能猜測,這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符合社會價值觀,符合文明,符合法則等(即,從利益的角度說,一定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或從人類的利益出發)。

其次,那時候的我想到的另一個問題是:上學有什麼用?我能不能不上學呢?

首先這個問題,我要簡單的解釋一下,我的潛臺詞是,可不可以換成別的方式也達到「教育」的效果?或者,有沒有這個必要去學習?

當時的我,對於家人的「觀點」,對於老師的「說法」,以及同學之間相互討論的「結果」,說實話,不能說服我。

家人說,讀書才有出路,才能文化人,讀出來了當大官,發大財,還能叫人看得起,在人前風光,光宗耀祖。

老師說,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

同學們說,考了好的成績,家長和老師會更喜歡我們,同學們也會羨慕我們,愛和我們玩。

這些觀點,現在看來,也不過是告訴我們「上學」的將來是風光無限好,「上學」之後,我們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羨慕的對象。

可當時的我是這樣一個人呢!——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只想多賺點錢讓父母輕鬆一些,將來可以讓家人讓自己過得舒服些,不用為幾毛錢爭執,不用因為錢而工作,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做事,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這些,只要我學會了怎樣賺錢就行了,和爸爸媽媽一樣賺錢,可以不用上學呀!幹嘛非得上學呢?

而且我這個時候去學習,將來肯定超越父母的,等我長大了,我肯定能賺比他們更多的錢,做的比他們還利索,因為我是從小開始學的呀!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自己太容易知足,太目光短淺,太小瞧這世界了,這世界哪有那麼簡單呢!

當然,這些在我剛上學的時候是認知不到的。就像那時的我總覺得一百塊是很多很多的錢,總覺得父母的工資好高可以買好多好多零食。

後來,上了高中了,開始接觸到一些所謂的富二代,以及在認知上上升了一些層次,對物質的概念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認知,漸漸的熟悉了各種品牌(奢侈品牌),才驚覺當年的「有錢」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少的可憐。

這在現在看來,「上學」是為了走出大山,去見識更多實實在在的事物,去認識更多的人接觸更多的現實,直至慢慢的步入社會。

這是一個過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友誼,以及為出社會做好準備。

在學校裡,我們講集體榮譽感,我們講平等互助,講愛國,我們也競爭,也管理和被管理(班幹部),我們要負責衛生,要運動,這些德、智、體全面的發展均落到實處(具體事物)。

所以,究竟上學有什麼用呢?

我所能想到的是:這是一個在安全範圍內的「模擬社會」,除了不能賺錢之外,我們學到的除了理論知識,還有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培養我獨立,也培養我們的集體榮譽感,培養我們的思想,也約束我們的行為,這讓我們茁壯成長。而且,這些社會是不會主動教給我們的,尤其是不受幹擾的思考,純潔的友誼,以及安全的環境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認知裡已經漸漸的有了社會的模糊概念,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時候,我們再出社會,會的東西和拿的出手的東西就相對來說比較多了。

這時候,肯定有人提出質疑,這些在社會裡也可以學呀!甚至還要直接有效呢!更何況,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將來還不是要回歸生活?出來還不是要找工作……既然知識在哪都可以學,為何不可以直接出社會呢?

從法律上講,有「童工」這個約束(工廠),或者說這層「未成年人保護法」,「九年義務教育」,也就是說,「上學」既是責任又是義務。

從另一個角度說,在未成年之前,我們的心智尚不成熟,我們的身體尚在發育,容易受到傷害或被誘惑,被引導,被灌輸不好的思想,最終走上「歪門邪道」,所以,「上學」也是對我們的一層保護(心智、人身安全,意識等)。

再者,「上學」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這部分包含了職業(分擔了一部分就業,教師這個職業),還有,為將來的人才就業提供了平臺和資源(輸送人才),這也是現時代的選擇,即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從傳承角度來說,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發揚光大,「從娃娃抓起」更是重要的戰略之一,是傳承文明,繼承文化的必要手段。

當然,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大多數都屬於自由的選擇(現時代好像已經普及到高中了)。所以,說到底,「教育」還是相對自由的。

所以,不管如何,「九年義務教育」(國家政策)是必須要執行的,至於之後的更多的「教育」主要取決於個人或家庭情況等。

在明白這些問題之後,我就在想:要怎麼運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即讓其發揮價值。

老實講,這個問題確實難倒我了。

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尤其是現在,我依舊迷惑著,也是一知半解。

首先,我能想到的是「科學研究」,即將「上學」上到一定的高度,再按照市場需要,進行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自己能勝任的(職業)。

即將所學知識用來做「科學研究」,「科學實驗」的理論基礎(文學、醫學等等)。

其次,這是通往政界,或藝術界的門檻,學歷更是大多數企業或專業的低配標準。

再者,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相關專業上,研究或填補空缺(創新或開發,或職場的後備人員)。

另外,實事求是,追求真理。而檢驗真理的方法是實踐(更多的是在實驗,和總結)。

但是,這些所說的事情,好像和「運用」並沒有用在刀刃上。

簡單的說,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學會了這些基礎的東西,也幹不了多厲害的事,甚至不需要你幹(這大概就是「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所以,這麼說來,就有一個「先天教育」和「後天教育」的分歧,「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區別。

這樣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矛盾,即從學校學到的大多數為「基礎教育」,而社會活動或社會主體需要的卻是更專業的知識技能或經驗(意思是,專業度不夠,或深度不夠,不能立即使用)。

再者就是,「教育」的地位在這個「功利」的世界不被重視,甚至不被看好。簡單的理解就是,工業需要的是生產,需要的是人力物力財力,而「教育」所能滿足的是有限的,甚至「教育」所帶來的「人才」成本和生產不成比例(從公司利益的角度來說)。

還有,「教育」其實是相對封閉的環境,學既定的知識,是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的學習,而這些和日益發展的社會就存在一定的間隙。即有可能出現所學的知識,並不是當下需要的知識,甚至相差很遠。這就是「教育」和「社會」的差異性,或「脫節」。這就容易導致,從「教育」機構出來的「人才」可能只是過去的「人才」。簡單的理解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想要適應變化,還得付出更多(當然,這和站的位置角度有關)。

另外,從「人才」的角度說,也只能產出「教育」的「人才」,或者說「庸才」。簡單理解就是,在「官方體制」下,「偏才」或「天才」是會被抑制的,尤其是不符合這個體制內的「人才」,一方面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沒有相關的「知識」去「特殊照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均會得不到適當的空間和發展,「自由」更像是一個籠子裡的狹小空間,還是限定人群的。所以,這樣的「體制下」出來的「人才」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是特定方向的「偏才」,而更多個性、天賦等不太符合「體制」的先天優勢將被磨滅,甚至消亡,最終淪為「庸才」。

所以,從「教育」塑造出來的「人才」很可能存在「先天缺陷」,更多的可能是真正天賦的流失,和「人才」的「淪陷」。

當然,這也是目前「教育」有待完善的地方(一對一「教育」,對於當前時代來說還是件「奢侈」的事情,希望將來會有相應的措施和解決方法)。

還有,「教育」的深度(專業)、廣度(涉及範圍),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很多問題就連老師也解答不出來,有些是因為經歷閱歷經驗不足,還有的是科技和社會發展遠沒達到這種境界)。

至於,「考試制度」、「安全」、「教師專業水準」、「將來教育的改革」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既是時代的問題也是「教育」的局限。

簡單的說,這責任不完全是因為「教育」本身,另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時代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等都是影響因素。

最後,關於「教育」我給出三點建議:

一、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天賦。

二、不要把自己的判斷交給別人,哪怕是老師、家長,或是在乎的人,而要自己去求證,找辦法解決自己的困惑(不要扼殺了好奇心)。

三、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甚至和「上學」,和「教育」無關,謀生,或發展,或為了後一代,這一點別偷懶(學到老,活到老,學知識、技巧、為人處世等等)。

最後,希望「教育」越來越發達,理解「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也希望更多優秀的人才投入「教育行業」,為將來輸送更多「高端人才」。

樸童

2018年01月於廈門

相關焦點

  • 韓寒:我所理解的教育
    學期末我自以為天資聰穎,臨時抱佛腳也沒問題,不想高中的佛腳比較粗,抱不動,很多學科沒有及格,不幸留級。 留級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我從全村人的驕傲一下子變成了村渣。很多同學不能理解,但這絕對很羞恥的好嘛,你能想像一覺醒來,你女朋友從你的同學變成了你的學姐,但人還是同一個那種感受嗎。
  • 我所理解的教育「本質」與未來
    給我個人觸動最深的兩篇,分別是《一個經濟欠發達農業縣是如何辦幼兒園》及《節節敗退的「個性化學習」》。巧的是,這兩篇文章所傳達的教育理念,從某種層面看,前者回歸教育的初心和本質,後一篇則探索並反思教育的未來。 01 我的家鄉,運城市鹽湖區位於山西省最南端,同時也是晉、陝、豫三省交界處。
  • 我所理解的素質教育
    省實驗學校鄭東中學  崔紅霞  我是一名從事20年德育教育的教師。今天,我想借貴報一角,談談在培養自己孩子以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先從培養自己的孩子說起吧。  作為一個15歲男孩子的家長,我理解和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認為,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大小和表現方面是不同的。
  • 論不同時代教育的共性與個性
    人類教育走到現代社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其中內容繁複駁雜,本文只是就一些基礎的特徵進行一些個人理解式的辨析。人類社會的教育一般認為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社會教育;第二階段是古代社會教育,古代社會包括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第三階段是近代社會教育;第四階段是現代社會教育。
  • 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改革成不成功不要問設計者,要問我們這些實際改革的承擔者,我自己作為一個家長,一聽到教育改革,我就哆嗦:3:00孩子放學,我5:30下班,中間這兩個半小時誰來解決?
  • 優樹家庭教育: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改革成不成功不要問設計者,要問我們這些實際改革的承擔者,我自己作為一個家長,一聽到教育改革,我就哆嗦:3:00孩子放學,我5:30下班,中間這兩個半小時誰來解決?
  • 《愛彌兒——論教育》:媽媽,放心,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我鄰居家一個小孩,比較淘氣,他媽媽常常不準他做這個,也不準他做那個,覺得他做不好,會誤事。其實我發現鄰居家這個小孩優點挺多,也挺機靈,但是他媽媽不放心讓他單獨或者幫忙做某件事,比如上街幫助採購商品,又比如參加一個戶外活動。有多少家長會像這位媽媽一樣呢?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我所理解的成功的學校教育
    今年是我從教的第40個年頭。藉此機會,我想談談對自己幹了幾十年的事情——教育的理解。  30多年前,我讀到一篇報導:一個班裡出了兩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於是,一所學校的名字——布朗克斯高級理科中學就成為我心中的一個童話。差不多30 年後,我造訪這所中學。
  • 韓寒我所理解的教育微博原文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
    離開學校後,各種壓力和議論自然很多,我也一度迷茫。那可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移動還不能給聯通發簡訊呢,退學這種事情當然是天下之大不韙。一度有人說這是「讀書無用論」「白卷英雄」回魂。我當然也覺得很委屈,誰說讀書無用了,我在學校外學的還不比在學校裡的少呢。我慶幸退學是因為我獲得了的更好的學習環境啊。
  • 傅正財:我所受的創新教育
    ■ 我對創新的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創新沒有模板。■ 時代推動著我們與日俱進,我相信我們所有的同仁,對創新的認識都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深刻,創新的意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校史教育帶到徐匯校區(當時叫本部,我們入學是在法華鎮路分部)大草坪南側參觀史霄雯、穆漢祥烈士紀念碑,還特地領去看邊上的日晷臺,解釋其寓意「與日俱進」(1925年乙卯級同學畢業十周年返校所築,現在上方放置有現代日晷儀,是1988年重建的,正面刻有「與日俱進」,原來的上面是不是刻有這四個字已經不記得了)。那時的感受,更多的是上海交大輝煌的校史帶給一個新生的驕傲與自豪感。
  • 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 深度好文 )
    我自己都不夠自信啊,我孩子小學四年級拿他的數學題給我做,我不會做呀!我最後只有發出非常虛弱的聲音:爸爸是個文科生,找你媽去,你媽是理科生。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基於對該本體論的認識,「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實踐包括三條核心思路。
  •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首發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是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闡述勞動教育理論的書籍,是蘇霍姆林斯基結合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工作的親身經歷,從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對於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影響、實施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進行了全面細緻的闡述。書中的材料和所闡述的方法會對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給予實質性的幫助,有助於廣大教師在各自的工作實踐中完成勞動教育的任務。
  • 一位中產爸爸的怒吼: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我最後只有發出非常虛弱的聲音:爸爸是個文科生,找你媽去,你媽是理科生。好不容易把題目輔導完,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教價值觀。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沒有任何變化。那我想問一下,我們的教育改革到底做了什麼?
  • 創業1年,我對線下教育及AI+教育的理解與剖析
    讀書時代,不管是學校演講抑或是實習演講,我一定會提到:「人這一生,總要為夢想奮不顧身一次」。或許是我在人大附中或北大附中實習時,深感教育信息化對校園工作帶來的便利,抑或是在京東工作時打開了我對人工智慧相關應用的新思路,又因為我的專業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讓我對人工智慧+教育有著深深的情懷。
  • 坤鵬論:財商教育是一種生存教育
    因此,坤鵬論認為,孩子應該從6歲開始接受經濟意識教育,財商教育。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曾這樣講過他的童年:「我自孩提時代就堅信,沒有辛勤的耕耘就不會有豐碩的收穫,作為貧民之子,除去靠勤奮獲得成功、贏得財富與尊嚴之外,別無他法。上學時,我不是一個一教就會的學生,但我不甘人後,所以我只能勤懇地準備功課,並持之以恆。
  • 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顯」與「隱」
    「這與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幟鮮明』的原則相適應。」[3]古往今來,愛國主義教育都是中國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題和內容。無論是歷史上所崇尚的「精忠報國」「興國安邦」,還是現在所強調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砥礪奮進,無不映射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和成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賡續愛國傳統、弘揚愛國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 好文推薦 | 臺灣教授:我所理解的小學教育
    我兒子國中的輔導老師自信滿滿地用智力測驗、性向測驗、國小以來的筆試成績告訴我:「你兒子在數學這一科的天賦很差,以後註定是表現平庸的人。」可是,她完全忽略了我兒子從小沒有家教,沒有補習,沒有參考書,完全自修,欠缺計算的熟練度這些特質。國三時,我要兒子逐章自己整理國中數學講給我聽,我再問問題直到他能講解清晰,理路嚴謹為止。
  • 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我贊同馬文的教育理念
    在這些匆匆忙忙的趕場中,也有很多家長身心俱疲,卻又不得不被「隨大流」的現狀所綁架,「大家都在補,我家孩子如果不補就輸了」的觀念,讓人無奈又悲哀。匆忙的家長和孩子作為一位教育從業者,這十多年間,我目睹了這一場全民教育意識的拔高。
  •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新書發布會舉行
    研究和挖掘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對我國加強勞動教育十分有益,有助於我們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土視角和本土經驗。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李東在致辭中指出,黨和國家已經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如何在學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則需要更多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