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實驗學校鄭東中學 崔紅霞
我是一名從事20年德育教育的教師。今天,我想借貴報一角,談談在培養自己孩子以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先從培養自己的孩子說起吧。
作為一個15歲男孩子的家長,我理解和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認為,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大小和表現方面是不同的。比如說姚明和劉翔的能力表現在體育方面;華羅庚陳景潤的特質是表現在抽象思維方面;而美國總統布希一上臺,他的成績單就成為美國的機密文件,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外交能力。所以,正如一位教育學家說的那樣,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的教育。一個人,無論是否能上大學,只要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盡心竭力地學習、工作,達到他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目標,就是人生的成功。
我一直認為:對孩子實施科學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特質,有的放矢。我把對孩子素質教育的培養貫穿在學習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比如說:我會把一些家長看起來比較重要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他交朋友,我們從來不反對,但我會請他的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以此來把握兒子的朋友圈子,了解他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讓他拿個手機自己坐火車回老家,一路上跟家裡保持聯絡,這不僅尊重了他個人社會化的過程,而且鍛鍊了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我還和兒子利用家裡裝修剩下的材料做了鳥籠,放在空調的室外機上,每天加水和米觀察早晨來吃食喝水的鳥兒,這不僅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也使他在和動物的交流中培養愛心。
我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起碼是我還沒有發現。評價起來就像學生手冊裡老師的評語:團結同學、熱愛班集體、愛勞動、遵守紀律,在學習上還有很大的潛力。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什麼鋼琴小提琴幾級幾級跟他都沒有關係,象棋圍棋也沒有上段位,足球籃球也沒有拿過什麼比賽的名次,但他愛好這些活動,這些使他在日常生活中,在學校的活動中都能積極地參與,並享受其中的快樂,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能要求一個人各方面都優秀,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培養他成為一個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卻很重要,包括他的人格、性格、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等等,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在家長的注視下和暗中支持下完成,而不是指望他上大學後再去鍛鍊,或者說讓社會去磨鍊他。中小學階段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太重要了,正像一株小樹,因為,沒有監督的成長就像沒有修剪枝丫一樣,很難長成一棵茁壯的、筆直的大樹!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一天中至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裡,那麼作為老師,既有培養他們學習的責任,更有培養他們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的責任。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培養學生:強健其體魄,健全其精神,培養其技能!
青少年的體魄強健與否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大事,更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最重要的這也是他將來走向成功的基礎。現在,有些學校以學習緊張為由,縮減甚至取消了學生體育鍛鍊,特別是學生處於「臨戰」狀態中的班級的體育課,這是很不科學的。體育不僅鍛鍊學生的體魄,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和比賽,可以鍛鍊學生的團隊精神,也可以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增加生活的樂趣,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促進學生文化成績的提高。
精神文明從來都是我們教育事業中重要的一項,因為這將決定未來民族的精神!對學生精神文明的教育不僅僅是講衛生懂禮貌,而是要把文明的種子播種在學生的心裡,讓它生根發芽,在生活中有一份堅守,有一種堅持。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如果別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闖行,那你是不是可以依舊自己站在那裡等候;公共場合不讓大聲喧譁,在別人都在大喊的時候,你是否可以獨守一份沉默……這些看似簡單,要想成為每一位同學行為的習慣,作教師的,卻要付出很多很多。
培養學生技能,我覺得至少要包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兩方面。生活技能是學生的一種基本技能,也許不是錦上添花,有時卻能收到雪中送炭之效。比如防火求生演練、定向越野訓練、野外生存培訓等等課程,這些技能可能永遠用不上,但絕對不能不知道。學習技能是貫穿學生一生的能力,我國初等教育12年的時間,課程教材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們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從浩瀚的資訊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如何歸納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如何掌握一種科學的思想和內容,這聽起來更像是對研究生的要求,但在初等教育中就要這樣去培養和引導學生。學會了基礎知識,掌握了學習技能,無論是否在校園,都會保持一種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也才是教育的目的。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