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素質教育

2020-12-17 大河網

  省實驗學校鄭東中學  崔紅霞

  我是一名從事20年德育教育的教師。今天,我想借貴報一角,談談在培養自己孩子以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先從培養自己的孩子說起吧。

  作為一個15歲男孩子的家長,我理解和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認為,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大小和表現方面是不同的。比如說姚明和劉翔的能力表現在體育方面;華羅庚陳景潤的特質是表現在抽象思維方面;而美國總統布希一上臺,他的成績單就成為美國的機密文件,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外交能力。所以,正如一位教育學家說的那樣,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的教育。一個人,無論是否能上大學,只要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盡心竭力地學習、工作,達到他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目標,就是人生的成功。

  我一直認為:對孩子實施科學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特質,有的放矢。我把對孩子素質教育的培養貫穿在學習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比如說:我會把一些家長看起來比較重要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他交朋友,我們從來不反對,但我會請他的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以此來把握兒子的朋友圈子,了解他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讓他拿個手機自己坐火車回老家,一路上跟家裡保持聯絡,這不僅尊重了他個人社會化的過程,而且鍛鍊了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我還和兒子利用家裡裝修剩下的材料做了鳥籠,放在空調的室外機上,每天加水和米觀察早晨來吃食喝水的鳥兒,這不僅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也使他在和動物的交流中培養愛心。

  我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起碼是我還沒有發現。評價起來就像學生手冊裡老師的評語:團結同學、熱愛班集體、愛勞動、遵守紀律,在學習上還有很大的潛力。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什麼鋼琴小提琴幾級幾級跟他都沒有關係,象棋圍棋也沒有上段位,足球籃球也沒有拿過什麼比賽的名次,但他愛好這些活動,這些使他在日常生活中,在學校的活動中都能積極地參與,並享受其中的快樂,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能要求一個人各方面都優秀,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培養他成為一個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卻很重要,包括他的人格、性格、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等等,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在家長的注視下和暗中支持下完成,而不是指望他上大學後再去鍛鍊,或者說讓社會去磨鍊他。中小學階段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太重要了,正像一株小樹,因為,沒有監督的成長就像沒有修剪枝丫一樣,很難長成一棵茁壯的、筆直的大樹!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一天中至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裡,那麼作為老師,既有培養他們學習的責任,更有培養他們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的責任。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培養學生:強健其體魄,健全其精神,培養其技能!

  青少年的體魄強健與否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大事,更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最重要的這也是他將來走向成功的基礎。現在,有些學校以學習緊張為由,縮減甚至取消了學生體育鍛鍊,特別是學生處於「臨戰」狀態中的班級的體育課,這是很不科學的。體育不僅鍛鍊學生的體魄,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和比賽,可以鍛鍊學生的團隊精神,也可以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增加生活的樂趣,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促進學生文化成績的提高。

  精神文明從來都是我們教育事業中重要的一項,因為這將決定未來民族的精神!對學生精神文明的教育不僅僅是講衛生懂禮貌,而是要把文明的種子播種在學生的心裡,讓它生根發芽,在生活中有一份堅守,有一種堅持。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如果別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闖行,那你是不是可以依舊自己站在那裡等候;公共場合不讓大聲喧譁,在別人都在大喊的時候,你是否可以獨守一份沉默……這些看似簡單,要想成為每一位同學行為的習慣,作教師的,卻要付出很多很多。

  培養學生技能,我覺得至少要包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兩方面。生活技能是學生的一種基本技能,也許不是錦上添花,有時卻能收到雪中送炭之效。比如防火求生演練、定向越野訓練、野外生存培訓等等課程,這些技能可能永遠用不上,但絕對不能不知道。學習技能是貫穿學生一生的能力,我國初等教育12年的時間,課程教材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們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從浩瀚的資訊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如何歸納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如何掌握一種科學的思想和內容,這聽起來更像是對研究生的要求,但在初等教育中就要這樣去培養和引導學生。學會了基礎知識,掌握了學習技能,無論是否在校園,都會保持一種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也才是教育的目的。⑩6

相關焦點

  • 我對素質的理解
    素質教育已經被談論了很多年了,但什麼是素質,什麼又是素質教育? 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似乎還存在問題。 素,原來、原本的意思;質,質地。例如:榆木和檀木都屬於木本植 物,但由於其質地不同,用處則相去甚遠。就生物意義上看,人有很多本 能,如吃飯、睡覺、痛苦、高興等,這就好比不同種類的樹木之間相同的地 方。
  •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傻傻分不清?簡單理解素質教育的意蘊
    這些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導致了對素質教育的解讀的多樣化、複雜化,甚至導致了一些人在對素質教育進行解讀時產生謬誤。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會導致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法多樣化、複雜化,從而使得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客觀上受到一定的阻礙,具體表現為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相關人員難以選擇實施的方法,因為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確的、自己的方法才是值得被選擇的,不同意見相持之下執行人員不免難以抉擇。
  • 關於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理解
    前面寫過幾篇關於小學教育的文章,說到小學教育不需要所謂的「素質教育」,再次明確下,免得讓人誤解,我說的是所謂的「素質教育」,對於素質教育本身,我是支持的。說點個人對於素質教育的理解,拋磚引玉。對於素質教育,個人理解是:針對所有國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普及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水平,跟「專」沒有多大關係。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素質教育的初衷、目的、方向肯定是正確的,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本質上講素質教育比應試教育更難,素質教育不需要作業嗎?不需要考試嗎?
  • 你真的理解了素質教育嗎?
    素質教育是什麼?人人都在吹捧,可是你真的理解嗎?從古雅典的柏拉圖式教育到現在的特色自由教育,這些都離不開一個條件就是:「素質教育」是一個針對性的教育,如果中國的學生和教師的比例能幾乎平衡才行。這個條件就限制了很多的事情,在如今的義務教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義務教育是公共教育,特點是一對多的模式,儘量的會降低成本,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就已經背道而馳了,向每個學生都享受「素質教育」是不現實的。那麼真正的「素質教育」在哪裡呢?
  • 素質教育,是個什麼東西,你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然而素質教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素質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改變?素質教育是不是讓我們對孩子培養更加迷茫?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又是什麼關係?素質教育關乎孩子的應試能力、奮鬥能力,其實更重要事是生活能力。我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往往單一傾向於特長教育,其實特長教育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有存在必要並應該重視,但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長去發掘、去引導、去培養、去專業化提高。因為是特長,就應該是領先於別的孩子的東西,而不是亂學,瞎學,學孩子不擅長和不喜歡的。
  • 大部分人眼中的素質教育,其實理解錯了!
    實際上,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素質教育。比如:有人把素質教育誤解成與應試教育對立的一種教育模式;還有人誤解成把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等加進課堂裡,就是素質教育。這些理解都是不正確的,那到底什麼才是素質教育呢?
  • 素質教育與教育素質
    因而,那些所涉文字也就是在談到如何開展素質教育時,簡單的提提而已。素質教育與教育素質。從概念的角度來看,這個題目也並不複雜,它們的關係也尤為重要。但不知為什麼就是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來做文章。但現實中,卻正是這個問題的被忽視,讓素質教育的探索離開了它的本質之所在。「因」不清楚,「因」不到位,何能結果?故會在素質教育探索的世界裡出現瞎折騰,亂唱歌的不著邊際的空勞碌現象。下面就「素質教育與教育素質」這個問題上,談談自己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談談自己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什麼是素質教育,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是用力夠多的了,問題也搞得比較明白。
  • 我給雷夫講什麼叫「素質教育」
    主持人要我給雷夫解釋一下什麼「素質教育」,因為他來過中國很多次,就是不明白中國人愛說的「素質教育」是是什麼意思。我當時坐在雷夫的旁邊,拍了拍雷夫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說:「我想給您這樣說,素質教育,就是——教育!」我停了幾秒鐘,接著說:「也許雷夫你更糊塗了,既然是『教育』,為什麼要在前面加上『素質』二字呢?
  • 論「教育」:我所理解的我那個時代的教育
    所以,一個強大的國家(或者想要強大的國家),「教育」是必要的!這些,當然都是現在的我所想到的,當年還在上學的我卻對「教育」充滿了大大的「疑問」。首先,那時候的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我們,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學?而父母不用上學?
  • 什麼是素質教育?現在的校園有素質教育嗎?
    我們的素質教育提出很多年了,如果問現在的學校是什麼教育,幾乎每個校長都會說,當然是素質教育了,我們一直踐行的就是素質教育。那麼校園真正的素質教育在哪兒呢?我們看看當今校園所謂的素質教育:第一:分數佔據最高位置的素質教育。
  • 對創新教育對於中小學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談談理解
    結構化試題:請你就創新教育對於中小學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創新教育要求中小學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創新素質。這是一種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學教育要達到創新教育提出的要求:第一,要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培養目標。傳統的應試教育使教師形成了一套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觀念,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比較粗淺,不利於創新教育的開展,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和科研力度,緊跟課改形勢,實現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真正將培養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
  • 評論|「衡中搞的就是素質教育」,應該怎麼理解?
    郗會鎖反覆強調,「衡中搞的就是素質教育」。站在郗校長角度,說衡中搞的就是素質教育,這一點沒有錯。這表明衡中校長也是認同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但是,究竟什麼是素質教育,則各有各的說法了。因此,對于衡中校長的話,社會輿論的反應呈現「兩極」態勢,一極是認為衡水中學搞的是應試教育,但「標榜」自己是素質教育;另一極則是在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下,衡水中學搞的是適應評價體系的素質教育,否則,衡中(包括衡水一中)每年有100多名學生考進北大、清華,能說這些學生沒有素質嗎?我覺得這樣的「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爭議,並沒有多大意義。
  • 搞素質教育沒錯,素質教育也要提高升學率
    搞素質教育沒錯,素質教育也要提高升學率搞素質教育沒錯,關鍵要看校長如何理解素質教育,怎樣搞素質教育。有的校長認為讓學生寫寫畫畫、跑跑唱唱就是素質教育,因此擠佔了學生大量讀書和學習的時間,這是捨本逐末,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讀。試問,學生連「道德」「素質」「素養」等詞的含義都不理解,有些學生發自內心地排斥課外文體活動,就喜歡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裡學習,不顧學生個性特長,整齊劃一地安排一系列活動,何談提高學生素質?
  • 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作為教師如何理解
    寫下這個題目,其實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我作為從教三十多年的老教師,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體會呢?首先談快樂教育:我們都知道學習是個枯燥的事情,小孩子做遊戲,學習數字,學習漢字,這不叫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到了上學之後,需要演算理科的各種試題,需要背誦、閱讀大量的現代文和古文。
  • 素質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關乎全民綜合素質的教育
    素質教育( Quality Education)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應試教育、唯成績、唯分數的教育環境下,個人認為,加強素質教育並使之落到實處,就是把它作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來抓。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對我的看法,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依法治教,就不可能讓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沒有什麼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選擇」。反對者從道理上講,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高考再次證明素質教育的雞肋,到底素質教育還能走多遠?
    尤其是針對貧寒子弟來說,素質教育根本行不通,或者說素質教育堵死了他們唯一的上升通道,他們的目標只有走應試教育來改命!所以南京一中家長抗議我們就多少能理解了!雖然素質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但是始終無法在根本上撼動應試教育,主要的原因是應試教育抓住了素質教育的三個軟肋,那就是「公平!公平!還是TMD公平!」
  • 淺談我所理解的課程思政
    淺談我所理解的課程思政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目前全市「課程思政」整體試點校12所、重點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實現全市高校全覆蓋。各高校已建設「中國系列」課程近30門,綜合素養課程175門,近400門專業課程申報開展試點改革。本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試論述一些關於課程思政的前要理解。
  • 什麼是最好的素質教育?
    因此,如何區分是否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那麼第一點就是看孩子是否開心。一切不讓孩子快樂的素質教育都是騙人的!02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而並非是某種課程。往往常有人問我,你們的素質教育有哪些課程。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只要運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學習語數外也可以是在進行素質教育;如果理解不得當,學習唱歌跳舞也會給孩子帶去巨大的負擔,是比「應試」更嚴重的「應試」。那麼,如何解釋這種模式呢?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能提高孩子「素質」的。那麼,素質又是指什麼呢?在2015年的《重新定義素質教育中》,我們已經做出了解釋。
  • 我所理解的教育「本質」與未來
    給我個人觸動最深的兩篇,分別是《一個經濟欠發達農業縣是如何辦幼兒園》及《節節敗退的「個性化學習」》。巧的是,這兩篇文章所傳達的教育理念,從某種層面看,前者回歸教育的初心和本質,後一篇則探索並反思教育的未來。 01 我的家鄉,運城市鹽湖區位於山西省最南端,同時也是晉、陝、豫三省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