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2020-12-17 澎湃新聞

2017年4月間,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在連雲港市委黨校春季學習班上作了題為「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的發言。贛榆區教育局隨後在其官方微博上轉發了這份發言稿。

筆者針對該發言中的一些看法撰寫了一篇文章《依法治教和應試教育,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什麼》,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的是依法治教,在政府教育部門依法治教的基礎上,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是學校的自主選擇。

對我的看法,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依法治教,就不可能讓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沒有什麼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選擇」。

反對者從道理上講,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六條規定:「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義務教育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依照這些法規,學校不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違法。

多來年,我國教育界和社會上對何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存在各說各話的情況。圖為2014年2月26日上午,河北衡水二中高考百日誓師勵志教育活動現場。 東方IC 圖

一、教育法律法規沒有界定何為應試教育

但是,實施應試教育就違法嗎?從法律角度看,只有法律明確界定應試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才可以這樣執行。而進一步查閱所有教育法規和文件,卻不見對何為應試教育做出精確定義。只是公眾普遍認為,素質教育概念,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但兩者的關係,是完全對立還是互相包含,一直沒有清晰的說法。

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今年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7年-2025年)》中都提到「應試教育」,但具體的表述是「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而不是禁止實行應試教育,這裡是把應試教育作為學校的一個辦學選擇、傾向了。而且,「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的提法也耐人尋味,可以被理解為,有應試教育傾向並沒有問題,只要不是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即可。

當法律與國家政策文件,都沒有對應試教育進行明確界定時,整個社會和教育界,對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認識也就十分混亂。有人會說,提「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就是明確反對應試教育。可這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必須把應試教育確定為反素質教育的概念,二是對這一概念有明確界定,沒有界定,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等於是反對應試教育,這從法理上說不通,而且也很難執行。現實正是如此,有的研究文章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完全對立,而有的辦學者則認為,應試教育也是素質教育,是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素質教育。顯然,按照這樣的定義,即便法律規定必須實施素質教育,也不影響實際辦學的應試教育,因為各自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同,素質教育在現實教育中也變為一個大籮筐,很多傳統的應試教育做法套上素質教育概念,就變為「素質教育」了。

這是造成人們對何為素質教育、何為應試教育一直爭吵不休的原因。進一步說,如果法律明確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對我國義務教育(基礎教育)而言,按照必須實施素質教育的法律規定,也就不該存在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問題了。因為如果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是合法的,那實施應試教育就是違法的,何來「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這樣的提法?這分明討論的就是違法命題。

二、各說各話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由於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教育法律法規並沒有明晰的概念,因此,多來年我國教育界和社會上對這兩個概念存在各說各話的情況。

比如,教育界把應試教育定義為: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學生成長規律,採取非正常教學手段,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根據這一定義,應試教育顯然是違法的,應該叫停和取締的。但是這一定義,關鍵在辦學行為,而不在於學校追求的辦學目標,如果學校的辦學價值導向也追求升學率,但是沒有採取非正常教學手段,則不屬於應試教育。因此,對學校圍繞中考、高考而對學生進行的應考訓練,教育界人士又將其定性為應試訓練,這並不等同於應試教育。

按照以上定義,就不難理解,現在很多地方學校雖然辦學追求升學率,強調針對學生的應試訓練,可各地教育部門並不認為這些學校在進行應試教育,而認為它們是在推行素質教育。因為按照上述應試教育定義,學校並沒有採取非正常手段。而且,按照這種應試教育定義,學校方面也圓滿落實了教育法律法規。畢竟所有學校都依法實施了素質教育。

但家長和社會上對應試教育的理解,卻不是這樣。那些以升學考試為指揮棒,追求學生分數和升學率的辦學,也是應試教育,因為其基本價值導向,就是升學、應試導向。正是因為家長和社會對應試教育有如此理解,且這種理解和教育界的理解有十分明顯的偏差,因此才會出現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像前不久衡水一中在浙江平湖辦分校引起爭議,就被輿論解讀為「入侵素質教育大省」,言外之意是,浙江的基礎教育領域已普遍推行素質教育。根據有關應試教育的定義,浙江絕大多數學校沒有採取非正常手段,追求升學率,因此,不能稱「應試教育」,也就變為素質教育了。但在大多數民眾心目中,浙江的基礎教育並沒有擺脫應試導向,還是應試教育。

陸建國在他的發言中對教育界對應試教育的定義提出反對意見,他說:「在百度百科上,應試教育的概念是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來就是『脫離社會發展需要』,然後又給應試教育取一個別名叫『填鴨式教育』,舉例類似制度有:科舉制、八股文、文字獄,居然把應試教育等同於文字獄,這簡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他這種說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這是目前教育界內部對應試教育認識模糊、混亂所致。陸建國所理解的應試教育,並不是採取非正常手段進行的應試教育,而是「以聚焦學生的高考為取向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這和普通老百姓認識的應試教育差不多。但這不是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知的應試教育,他們最多把這歸為應試訓練,而不是應試教育。在不同的概念認識上討論問題,也就如雞同鴨講,達不成任何共識,而變為無聊的口水仗。

筆者還查到有學者撰寫的題為「為應試教育平反」的文章,這和陸建國稱應試教育被汙名化是一樣的。而實質的問題是,我國迄今為止,並沒有得到公認、通過法律文本確定下來的對應試教育這一概念的準確界定。具體概念都不清楚,何來有力的治理?

三、法律應明確界定何為應試教育

對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認識混亂,帶來各地教育治理的亂象:有的片面以為推進素質教育就是不要應試,因而把減少、取消考試、減少作業認為是推進素質教育;有的高喊素質教育,但踏踏實實做的是應試教育。

另外,由於對應試教育存在教育界和家長、社會公眾定義的偏差,近年來,教育輿論場也十分混亂。比如,教育部門高調稱實施了素質教育,可家長並不買帳,但實際上,教育部門和家長所理解的素質教育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媒體對某些學校採取非正常手段實施應試教育進行批評,但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後者認為,這和其他學校的辦學有什麼不同,大家追求的目標不是一樣的嗎?另外,把針對考試的訓練和應試教育區別開,也讓公眾認為這是掩耳盜鈴,說到底還不是追求考試分數?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爭吵中,那些真正違規辦學、採取極端手段追求升學率的辦學卻被縱容,在一片推進素質教育的叫嚷中,基礎教育的應試傾向更嚴重,一些學校通過違法辦學的方式成為超級中學。

客觀而言,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整體就是應試教育導向,這是我國社會必須有的基本認知

。教育界如果把應試教育定義為只有採取非正常手段追求升學目標,才是「應試教育」,而把針對考試進行考試訓練,追求升學目標,歸為應試訓練,認為不屬於應試教育,這都是在玩概念,並非治理應試教育的態度,反而讓整個教育界對目前的整體應試教育導向麻木。

為此,明確何為依法治教(與之對應的是非法辦學),何為應試教育(是違法辦學的一種模式,還是學校在依法辦學基礎上的價值選擇),對解決我國當前基礎教育領域中的諸多問題、推進教育改革十分重要。

當一些影響基礎教育辦學的基本概念都模糊不清時,是很難在教育發展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教育質量、擴大教育公平的

。在筆者看來,我國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必須做出清晰的界定。

四、幾點建言

關於清晰界定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筆者有如下建言。

第一,

將素質教育定義為個性教育,即因材施教的教育

。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個性化教育,即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採取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傳統的因材施教。實施素質教育,需要多元評價體系,在多元評價體系之下,學校自主辦學、進行多元教育和個性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在多元評價體系中,不是不要考試,也不是不關注學生的分數,而是不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避免了當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對立。在多元辦學中,也不存在所謂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說法,而是給學生適合的教育。

第二,

將應試教育導向定義為以升學為辦學價值導向的教育,學校整體辦學圍繞升學而展開,採取升學教育模式

。這種辦學選擇是合法的。在多元評價體系中,一所學校採取怎樣的辦學模式,要由學校的辦學定位、受教育者情況而定,不同學校可以有不同的辦學定位和選擇。如果所有學校辦學都採取升學教育模式,那表明整個基礎教育的辦學價值追求是應試教育。對此,應該分析國家教育管理體制和升學考試制度、人才評價制度對學校辦學價值理念的影響。也就是說,要讓學校辦學選擇多元,必須改革評價制度,這是靠依法治教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

將所有在辦學過程中採取非正常管理、教學手段,追求升學率的辦學定義為違法辦學,對違法辦學進行嚴格監管

。學校辦學中有非正常辦學行為,傷害學生身心健康,這就不屬於應試教育導向,而是違規辦學,這是依法治校必須明確禁止的。學校辦學必須尊重教師權利、學生的權利,不得侵犯學生權利,這是辦學的底線。

按照以上定義,目前教育界人士定義的採取非正常手段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實則是違法辦學,這是依法治教必須治理的,也是必須禁止的。而教育界一些人士定義的應試訓練,其實就是應試教育導向的辦學,他們提的所謂的依法治教必須反對應試教育,貌似主張對應試教育進行嚴厲治理,但實際上是把目前進行應試訓練、堅持應試教育導向的教育美化為了素質教育。因為,法律只能治理違法辦學行為。筆者所支持的在依法治教基礎上,學校自主辦學,可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是明確把教育界人士所定義的「應試教育」作為非法辦學的。

依法治教需要排除掉採取非正常手段辦學的違法行為,而在學校合法辦學基礎上,應試實質是學校的一種辦學選擇。

要讓學校有多元選擇,而不是集中在應試的一元選擇,是我國考試評價制度努力改革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到底在爭什麼?
    衡水中學辦分校風波引發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還未停息,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的《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又成為網紅文章,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再添一把火。  在批評應試教育是政治正確的當下,一個教育局長卻大談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雖然他的觀點馬上就引發了批判,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他說了實話,支持這位真性情的教育局長。
  • 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灰鴿叔叔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我國的教育,到底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對立。「應試教育」本質上是目標教育理念的體現。它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對象,是選擇社會階層和人力的工具。在這裡,教育的選擇功能被視為終極目標和本體,而人的發展只是適應選擇的手段和選擇的「副產品」。
  • 有一種教育比應試教育好,但不是素質教育,知道是什麼教育嗎?
    素質教育的號角已經吹響了很多年了,記得剛批判應試教育、鼓吹素質教育時,學生家長熱舞沸騰於是很多家長覺悟了,素質教育就是自欺欺人的教育,最後還是應試教育管用,因為一切看分數!其實應試也好,素質也罷,只是所謂專家命的名字而已。最好的教育是適合教育,但教育成本比較高。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到底誰更適合中國式教育?
    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抗衡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教育才能適合現在的孩子教育,相反,素質教育並不是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它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果說應試教育的目的是成"材",那麼素質教育的目的則是成"人",它不僅僅關注學生現階段的狀態,更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舉個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
  • 「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素質教育」?至今也沒有誰說得清楚,因為這一概念來源於「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類似的口號。這不能不說是一些對教育寄予厚望者的一種畸形心理。就現在一些所謂的取得了「素質教育」成效的學校而言,在幾年或十幾年後,這些學校培養的學生就一定都是高能者嗎?他們的「素質教育」特徵和經驗何嘗又不是教育的特徵和經驗,從所謂的「素質教育」裡抽去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及其教育手段,「素質教育」又還剩下什麼呢?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近期,由於南京一中高考結果引發的部分家長抗議「素質教育」,要求校長下課等在社會上再次掀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而且雙方論點似乎都有理,可謂是針鋒相對。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們對兩者的看法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應試教育大國,而中國的應試教育廣受國人批判。這裡就來總結下我認為中國的「應試教育」帶來的幾個最嚴重弊端:一、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恰恰正是因為我國這種「應試教育」出現很多弊端,而且也不符合國家制定的教育大綱。所以在我國,用素質教育來替代應試教育,幾乎成為全民的一個教育共識。但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應試教育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素質教育僅僅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已。那麼在我國,既然都成了社會共識,為什麼「素質教育」卻遲遲無法替代「應試教育」?
  • 什麼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做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一個好大學,自從恢復高考以來一直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但是發現好多孩子都是高分低能,所以近幾年全國都在重視素質教育,那麼什麼才是素質教育?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是將素質教育作為主題,作為戰略部署。2020年了,素質教育進展的怎樣了?素質教育,一個目的兩個重點四大要義。以提高全面素質為目的,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為什麼要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要了解素質教育和影視教育的區別在哪裡,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應試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中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高分和片面升學率以應對考試的教育。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關係嗎
    前段時間某校大門遭到學生家長圍堵要求校長下課一事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再次掀起了社會的大討論。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說不出兩者的什麼哲理關係,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者更貼切地說,作為一個家長,我只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素質教育不如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該如何搞?
    可惜家長有點急功近利,拿北清率來衡量素質教育。南京各校公布了高考戰報後,家長們把各校的成績放在一起比較,發現二流學校二十九400分以上達68人,比南京一中多出兩倍多,兩所學校的高分的差距竟如此大。於是追求清華北大名校的家長們就責難南京一中搞素質教育。
  • 素質教育,是個什麼東西,你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然而素質教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素質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改變?素質教育是不是讓我們對孩子培養更加迷茫?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又是什麼關係?一、什麼是素質教育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素質。素質:一方面指心理學上的人的某些先天性特點,另一方面指的是失誤本來的性質以及品質、質量等。現在更多的人講素質包括了文化修養,道德水準,身體條件,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綜合衡量但尚未標準的概念。也就是說,素質本義主要指的是先天條件,與身俱來的特點。
  • 有感於活在應試教育下的素質教育
    這裡,其實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叫填鴨式教育,或者說灌輸式教育,結合現在的初高中學習,又有個名詞叫做縣中模式,如果你不理解什麼是縣中模式,想想衡水中學就明白了。學校通過製造封閉環境,不斷給孩子洗腦,讓孩子熱衷於刷題,通過高強度的學習來提高成績。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金陵名校向「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註定非此即彼?
    最近,因為「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又被吵得沸沸揚揚。然而,兩者真的非此即彼,無法統一嗎?2020年高考南京一中400分以上(江蘇省高考滿分480分)的數量僅有20人,成績慘澹。然而,現在社會流行的「素質教育」真的能教出「素質」嗎?一提到「素質教育」,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然而在「爭入名校」的大環境下,多少學生的「音體美」不只是披著素質教育外衣的「考級教育」、「競技教育」。能有幾個孩子純粹為了興趣、家長純粹為了素質,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