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
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這些年中國對外開放,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以為外面搞的一切就都是珍寶,總有些人喜歡拿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想像力、創造力說事。然則事實真如此?對比一下中美的教育便一目了然,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說全世界最完善的,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可謂壓根就沒想過平民,眾所周知美國實行的是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大多數平民都是上一些什麼社區大學,其數學水平甚至不如中國初中生。雖然這些被培養出來的精英完全勝過那多數的80%,可是這也掩埋了多少平民天才。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也說:如果你想讓孩子獲得更好的中學教育,還是選擇國內,等學有所成再送去常春藤名校。中美教育的鮮明對比,不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照嗎,社會主義至少還保留了階層上升渠道,而資本主義則完全階級固化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年輕的科學家輩出,而美國本土的科學家垂垂老矣。
三、應試教育是最高效的培養人才方式。基於中國人口多的國情,國家最需要的就是中考、高考等一系列考試篩選人才,這樣才能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但有又有人質疑這不就是製造考試機器嗎?這樣出來的人才還會有創新的動力嗎?每見此番言論,便覺得好笑,你連高考都徵服不了,你還談什麼創新?高考考的可不僅僅只是知識,還有你對考試本質的理解,知道如何應對考試,以及不屈不撓的意志。你說這些哪些不是將來人們走向社會需要掌握的。再者你看看國內著名學者哪個不是從高考裡脫穎而出的,「天眼之父」南仁東,當年的吉林省理科狀元,樊錦詩北大歷史系畢業等等,事實勝於雄辯!
四、應試教育的公平性是素質教育望塵莫及的,大家都知道高考是國家一手把控的,想在錄取時通過走後門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極大確保了人才的選拔,同時也斷了這條灰色利益鏈。反觀美國之前報出的某高等學府內部人員通過搞關係將別人招進來,不可不傷及學術界和努力的學生。同時應試教育只看重成績,這也就保證了人才的學習能力,而素質教育還將一系列普通人接觸不到的射箭,馬術,社會實踐等加入錄取因素,不可不謂之赤裸裸的歧視平民,並且人才知識能力不能保證。如果真想這麼搞,你大可去藝術院校,不用玷汙了學術界虔誠治學的心性。
總之,素質教育有好的一方面,但完全可以私人自行實行,用不著全國實行。當今飛速發展的中國需要大量的新鮮血液注入,搞素質教育完全滿足不了中國的人才需求速度,而且素質教育既能保證人才供給速度,又能保障人才質量,何樂而不為?退一萬步講,中國已經建立起來完整的教育體系,你想改變一時半會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適應國情的教育改革,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