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學的時候其實沿海城市已經開始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試行。我大約02年一年級的,07年小學畢業。我在老家鄉下讀了一年級,廈門島內讀的二年級,東莞市讀的三年級,老家縣城裡讀的四年級,南昌讀的五年級六年級。在這跟隨父母波動的六年裡,我感受到了各個城市裡教育觀念的不同,教育資源的不同,教育內容的不同。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鄉下的一年級
我的家鄉在一個前幾年才通水泥路,山清水秀的地方。很落後,人們也沒有什麼抱負,素顏面對黃土青山。
山清水秀的家鄉
一年級和二年級因為人少,在一個教室裡。上什麼課,也就忘記了。早晨, 天沒亮起來走山路去上學,早飯吃什麼,我不記得了;蒸飯+榨菜,就是我的午飯;晚飯回家吃。我記得我每天很早回到家,坐在大門口寫完作業,才看到同村小夥伴一大夥回來,他們時常考2分,時常把卷子扔到茅房。
是的,他們一大夥,而我是那個被排斥的,只有隔壁小哥哥和我玩。他們總冤枉我,總是說我拿了這個那個,還有一些七七八八,於是,後來,我也就一個人走。
廈門的二年級和東莞的三年級
二年級,我從家長被接出來到了廈門。年級太小,我只記得學校背後的山上有花朵;記得學校的中午有奧特曼看;記得紅領巾;記得六一兒童節演出。
是,我記得不是因為我驚訝,是記憶力還有這些。因為我幼兒園就是在廈門讀嗯,只是回去半年鄉下~那時候小,鄉下生活並沒有給我太大衝擊,真正第一次感到衝擊的是三年級。
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候從廈門的私立,學校轉到東莞一家很好的私立學校。之前在廈門是因為只能讀私立,私立不如公立,而東莞已經開始教育分層,私立學校更貴,更加塑造個性的多樣化,屬於貴族學校。
小朋友們自由學習
我記得給我震撼最大的五門課:一是英語課,二是美術課,三是活動課,四是作文課,五是計算機課。
英語課:廈門也是經濟特區,但當時和臺灣關係並不好,沒有大張旗鼓的發展起來,依靠著天氣和臺企入駐有一席之地,可依然比不上廣東省的小市。在廈門時候,英語只是副課,和在幼兒園沒有什麼不同。當我到了東莞,這是一門主課,老師十分看中,單詞每日聽寫,一兩周會有小測驗,上課繪聲繪色,要求情景對話。印象如此深刻,是當時倔強的我為了趕上英語下了很多功夫,抹了很多眼淚,背不熟記不住的單詞,聽不懂搞不清的語法和聽力,不敢說出口的英語對話。這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這輩子學英語最認真的時候就是小學三年級。
美術課:之前我上的美術課大抵就是畫畫簡筆畫,做一做手工。三年級的美術課,我不能想像,老師在美術課帶我們去學校的各個角落畫畫,看著實物畫畫。畫自行車,畫假山,畫一朵花,有時候畫風,畫笑聲。這種在書本裡出現的教育方式,給了我一道彩虹般的風景線。後來,我總能想到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大抵就是這樣了。讀到的,看到的,和生命和血液融為一體。
活動課:活動課是每天的最後一節課,也就是興趣課,有許多的社團,需要一些費用,大約300-500元一學期吧。我家裡並不富裕,所以我的活動課就是在教室裡寫作業自習,班級裡像我這樣的大約有1/3。我也時常在寫完作業時候,去看看同桌的圍棋課。有很多課,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但每天一節興趣課,讓大家可以有愛好,有特長,有一件堅持的事情。
作文課:作文課和美術課異曲同工,老師很要求我們去把自己感受到的寫進作文裡。會布置我們和父母春日裡踏春,將各個景點列出來,特色列出來讓我們選擇。注意行文的邏輯,只有你寫,你才知道時間順序是什麼,空間順序是什麼,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寫法。有時候也是寫父母,同學,讓你去觀察他們一個月,最後寫出來。你要怎麼寫?從長相入手還是事例還是性格,都會從觀察中出來。這樣,明白一件事,藝術來源於生活,一篇好文章成敗於細節。這是作文課,也不是作文課。
計算機課:那時候大約才04年,沒有那麼普及的計算機。我記得我上課的內容是五筆打字和flash動畫的製作。很多文檔的黏貼複製共享,word使用,簡單呢繪畫工具已經學完,所以我去的時候,那個學期的主題是flash動畫。大約就是明明暗暗的星空,在波動水裡搖曳的小船,動來動去的小氣球體。當時,已經為我打開新世紀神奇的大門。
素質教育
回到縣城的四年級
第一次明白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家長的縣城,是僅次於臨川的,撫州才子之鄉。聽說今年一個學校出了三個清華北大,這很難得了~985.211.一本二本上線率也是十分驚人,當然,當時的我不知道。
突然一下,我就沒了各種課,基本就剩下語數英,音樂美術體育科學。就是這樣,到了學期末前一個月,其他課通通取消,只有語文數學。周一上午語文下午數學,周二上午數學下午語文。無法想像,四年級,需要這樣的對待期末考,居然拿出一個月題海轟炸。
應試教育
印象深刻的兩件事:
1.老師的地位,在我們縣城裡,老師的地位無人能及,可謂不是為人師表,而是大螃蟹--橫著走!總之,老師想罵你就罵你,多難聽都有,對待一個四年級的小孩子,何必呢。比如只是忘記帶了一次作業,會罵你沒腦子;在我看來小孩子難免犯錯誤。正因為老師地位無人能及,所以老師喜歡的孩子,自然地位很高,班幹部和好學生的地位不用講。這個地位不止是老師心裡,還是同學的心裡。他們會圍著好學生轉,好似他們沒有靈魂,不是獨立的個體,沒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這是一種強烈的病態。
2.因為題海戰術,作業十分多,第二天一上午要講的卷子提前一天要寫完。我剛從溫暖的南方去溼冷的南方,所以拿不出手來寫字,太冷了,所以很多作業沒寫完。老師開始找家長,後來爸媽覺得確實作業太多,天氣太冷,適當完成啦,於是老師也不管了。打臉的是,我期末考了全班第二,比第一名總分少0.5分。我永遠沒有忘記老師給我發獎品的表情和話,他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努力就考得好。
因為這句話,我很受傷,並不是不努力,只是基礎和效率。因為三年級的全方位訓練,有個一個基礎做鋪墊。可老師並不看中這些,他們喜歡應試教育下聽話好好完成作業的人。
後來,我也明白,我是一個反例,人生需要不斷的努力,而不是靠一時的努力和小聰明,這在高中讓我吃了大虧。
南昌的五年級和六年級
我在南昌呆了很多年,從五年級到大四。我的五年級在鎮上,強大的適應能力的我,忘不了的是那裡淳樸的同學和老師。
那一年,我寄在姑姑家生活,在一個鎮上,只有一個小學,老師不太會說普通話,為了我,老師上課堅持普通話,說著說著成了南昌話~同學也很照顧我。但是這些不是讓我記憶深刻,記憶深刻的是老師發現了我的數學,他說將來你要去讀蓮塘一中的少年班。是的,一個鎮裡五十的老師,只上過初中,他發現的確是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以他認為最好的方式,給你做指明燈。
後來六年級和爸媽在一起,在一個城鄉結合部,城鄉結合部真的是一個糟糕的地方。學校很差,沒什麼人讀書。六年級,談戀愛,打架,一方面學著大人,一方面打小報告,引老師關注~學習也沒有什麼特色之處,大約和鄉下一年級可比。
三年級的純素質教育,四年級的純應試教育。以及二年級和五年級的介於中間,一年級和六年級貧窮的精神世界。以我的親身經歷,去說明我的感受和不同的人生軌跡。
感謝我一直嚮往美好,而沒有偏離軌道。在各種學校裡浮浮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