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上熱搜了,作為倆娃媽媽和熱衷教育的南京市民,我認真關注了這個新聞。
事情是這樣的。
高考成績出來後,南京一中的學生家長冒雨在校門口聚集,紛紛拿著「一中不行」的標語,激烈喊話。
南京一中是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重點中學,更是南京第一所公辦中學,一所歷經風雨的百年老校。
再看風波中心的一中校長,現任校長尤小平,著名數學教師,曾任多所重點中學校長,履歷很漂亮,人也應該很有能力,這次被家長們「請下課」,主要是因為「素質教育」。
那麼南京一中的成績,到底差在哪?
根據官方數據,南京一中2020年高三559人參加高考,一本達線人數533人,一本達線率95.34%。另外,三個崇文班一本達線率100%。
但是,一中高分層表現差強人意,僅有20人達到400分以上(江蘇高考滿分480),比起當年中考錄取的分數,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家孩子高分進,低分出,被耽誤了。
就此次事件,南京一中也發布了《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表示學校將更關注高考,為應對新高考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方法。
回應一出,鬧事的高一高二家長,才稍微放了點心。
南京一中的回應書,對家長們做出了關注「新高考」的保證,雖然沒有放下素質教育的大旗,但卻有很多人說,這是「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低頭。
說到素質教育,不得不提起「南京家長已瘋」的梗。
2019年9月份開始,南京各中小學紛紛按政策給學生們減負,不布置筆頭作業,減少考試,什麼單元考、周考、月考,統統取消。
這對於習慣了孩子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家長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很多家長覺得,不考試,我怎麼知道孩子最近學得好不好?
先不論小學初中,就拿南京一中來說,這種公辦重點高中大搞「素質教育試驗」,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小範圍試點,但效果好不好呢?
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貼吧,論壇,微博,學生家長對一中褒貶不一。我總結了有代表性的觀點:
家長認為,高中階段還是要以應試教育為主,不願自己的孩子在高中成為「試驗品」,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而不少學生認為,一中的整體氛圍是孩子們喜歡的,並且不應該以分數論英雄,反對唯分數論,一中學生的後勁是很強的,在大學裡和工作崗位上都能表現很好。
看來,素質教育,受孩子們歡迎,但很讓家長們憂心。
我認為,《南方都市報》針對此事的評論文章,觀點很中肯,「在整個社會還處在應試教育激烈競爭的背景下,高考競爭壓力較之過去有增無減,南京一中探索素質教育,無疑會成為吃虧的一方。」
好,暫且按下「素質教育試驗」不表,我們再來看看目前的高考和錄取機制。
江蘇高考改革,12年來牽動了所有家長的心,「3+2」模式被譽為對偏科寬容度最低的模式。
拿今年的江蘇省文科狀元來說,因為選修歷史只拿到B+,雖然考了430分的高分,仍無緣清北。
明年,江蘇高考又要變動了,新高考將採取「3+1+2」的形式,總分恢復750,文理滲透更強,對高分的追求不變。
高校招生錄取,又是更複雜的標準,由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共同決定。
其中,綜合素質評價屬於參考項,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
但是,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在很多地區,仍然只是走個過場,真正重要的,還是考試成績。
我想把話說的嚴謹一點,想要走高考獨木橋,來決定人生開端高低的孩子,在目前的高考形式下,和社會競爭大環境下,高中階段,還是需要以提高成績為主。
最簡單的例子,現在,一些優秀線上教育平臺招聘老師,都只招收清北畢業生,高薪高階的工作機會,永遠向高階高分的學校,打開更寬的大門。
如果,你想通過高考,改變人生軌跡,哪怕只是想給自己的未來,打開一個更好的局面,那你只能,努力把分數再提高一點。
我了解的三十多歲的朋友,實現財務自由,或者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高薪的,一部分來自985,一部分來自海外名校,一部分家境本來殷實,只有寥寥幾位,可以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從普通大學畢業。
而他們付出的辛苦與代價,跟高中三年拼命學習比起來,多太多了。
名校畢業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更好的臺階,更好的資源,更好的人脈。
有沒有名校畢業過得慘澹的?有,但跟普通高校比起來,少之又少。
高考,是社會現狀下,最直接的階層晉升方式,對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機遇難得。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會因為懶惰,就隨便去上了當初那個大學。
雖然我知道,人生路漫漫,大學只是一段經歷,但這十幾年的辛苦,如果我能復讀去上一所更好的學校,它們一定會更有價值一些。
我不會談素質教育色變。反而,我給孩子選擇的,是當地一所被冠以「素質教育」頭銜的小學。
我不反對提高孩子的應試技巧,但我認為,起碼孩子的小學階段,更重要的能力,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對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的保護,在這點上,素質教育做得更好一些。
素質教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們作為家長,也一定要眼光更加長遠,全方面考慮孩子真正需要的能力。
拿我自己的環境舉例,南京,我學區的公辦小學,下午3點左右放學,作業不多。
這就給家長更大的機動性,更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擔子會更重些,孩子發展的空間也就更多些。
在我看來,選擇素質教育,有兩種選擇方式。
第一,通過興趣班或課外班,培養孩子多學科全面發展
既然公辦放學早,就可以結合孩子興趣,加上一些課外班的內容,現在的孩子,大多琴棋書畫樣樣學,學著學著,就能篩選出來孩子真正喜歡的內容,一直發展下去。
增加閱讀時間,增加遊學時間,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圖書館啊,公園啊,博物館啊,周末、節假日都可以帶孩子常去轉轉。
增加運動項目,給孩子更多運動時間,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也收穫很多課堂上無法習得的能力,比如協作、團隊意識、創造力。
很多人認為,公辦教育這樣的改革並不公平,把更多的教育權回歸家庭,很多父母比較忙或者教育水平低的家庭,無法給孩子提供與學校相當的教育能力。
不置可否。但政策已經這樣的話,我們只能靠自己變中求勝。
我今天剛剛讀過一篇文章,筆者在一座小縣城生活,孩子在農村長大,把孩子接回身邊後,她下定決心好好培養孩子,就省吃儉用給孩子買了很多書。
從此,她一有空就陪孩子閱讀,孩子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可以帶給孩子更廣闊的眼界,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力,專注力,最終,孩子成為縣城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我想,如果你無法選擇更多,就努力選擇一種,就是閱讀。
第二,選擇適合的民辦
我給孩子選擇的小學,學費是另一所以成績著稱的民辦小學的70%,是離家最近民辦小學的50%,跟公辦+5天的興趣班相比,價格相當。
學校的選修課內容非常豐富。你沒有辦法單從選修課就學深、學精,但你可以通過廣泛接觸,明確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從而堅持下去,讓興趣驅動孩子更深入的學習。
學校非常重視閱讀,哪怕沒有食堂,也要修一座大大的漂亮的圖書館,平時,周末,寒暑假,孩子都可以來借書看書。
在每間教室裡,還有一個書架,擺滿了書,每天中午休息的時間,課間,孩子都可以隨時閱讀。
一位二年級的學生家長跟我分享,她家孩子小學前一個字都不認識,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已經可以自主閱讀全是文字的書了,這就是大量積累的結果。
學校的戶外運動時間很多,5天的選修課中,也有必選一門運動項目。
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運動習慣,不但有利於他們的大腦發育,更會幫助孩子提高心肺功能,強身健體,減少近視發生率。
相比通過刷題獲得的應試技巧,我更重視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到現在,我家孩子課外都是線上課,價格實惠一些,但對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較高。
我們從小注意保護他的專注力,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他會按照流程,預習,上課,複習,基本都自我監督。
課程會有反饋系統,所以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自主追求更好的結果,我完全不幹預。
我想,等到中學階段,孩子的性格發展趨於穩定,興趣愛好基本定型,良好學習習慣和內驅力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追求成績,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打拼,是自然而然的事。
結合目前的形勢,我認為,應試教育,應該在低年級的基礎教育中讓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但是,素質教育,要量力而行,要分階段;面對高考,除了知識積累,大量練習訓練應試技巧,依然是一條不能鬆懈的路。
幫孩子打好「學習力」的基本功,在未來的路上,越走越遠。
關注@薩妮兒,成長的路上,給你溫暖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