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醫療,最能挑動人的神經。教育決定下一代,醫療關乎前一輩。
相較於父母,很多人關心孩子更多一些。所以,大家關注教育比醫療更多一些,這也是教育盛產焦慮的原因(傳說中的社會G點)。
NO.1|壹
這是網傳前不久發生的「南京一中事件」,事件的起因似乎是中招生源質量與高考成績不匹配,對於事件本身小編不予評論。今天,只給大家列舉幾個事實:
1,相較於其他地市,南京的學生上課時間短,作業少,課外補習多,考試能力自然而然就略顯不足。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你有數據嗎?確實沒有,就憑感知和了解。
2,南京和其他地市一樣共用高校招生資源池。說的簡單點就是:大家一起搶各高校招生名額。相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資源等,這裡更加公平:不會因為你是省會或者你是親兒子而多給你分配名額。
3,隨著中美關係以及國際環境的日趨複雜化,這樣的狀態可能會維持很久,直到中國登頂第一併實現對第二名的碾壓,或者我們被第一名碾壓,總之一山不容二虎。由此可知,未來的出國過程難度增加且不說,出國學成之後的前景也是堪憂的。
4,明年起,江蘇省高考將啟用全國卷。全國卷可不考核你英語口語有多棒,也不關心你是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不會對素質教育薰陶下相較於同齡人略顯成熟穩重的外表多看一眼。全國卷,只看分數。
5,家裡有礦的,不管什麼高考成績都能上好學校的,考什麼學校無所謂的,可以忽略以上四點。但是這些人能有多少?10%有嗎?即使有,剩下的90%普通人怎麼辦?唯一出路就是應試教育。
NO.2|貳
大家不要神化素質教育,也不要妖魔化應試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字面意思是應對考試的教育。放到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應對的不就是高考嗎?高考公平嗎?不能說絕對公平,最起碼目前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方式了。既然高考是公平的,那麼應試教育就是公平的。你能接受高考,就應該接受應試教育。
大家可能沒有關注到,其實考教師資格證、導遊證、法律從業資格證等各種證件的過程,不都是考前瘋狂看書做題的「微型應試教育」嗎?
回過頭來談所謂的素質教育,只不過是把應試教育花在學校裡的時間和精力放到了課下補習班。你素質教育學得好,比同齡人都成熟穩重見多識廣還多才多藝,但最後別人是985,你是211,怎麼辦?目前國內的就業環境仍然是更看重好學歷高學歷的。
有一種觀點被大家普遍認可:在沒有直轄市保護的前提下,誰素質教育搞的越多,誰在高考面前就會被淘汰。其實這樣的觀點還是有點偏頗,不一定非要享有壟斷的高等教育資源,只要能夠單獨鎖定資源就行。簡單點:單獨給南京分配名額,這個名額可以不是壟斷的,但要公平。能夠實現這種方式,搞什麼教育都行,反正別的地市搶不了我們的名額(意思跟直轄市保護差不多,只是我們並不要求壟斷過多資源)。ps:這種狀態下,29中和南外的關係跟中美關係一樣,也是一山不容二虎。他們倆必須有一個要消失,因為沒有別的地市搶名額,學校之間模式不同也會互相搶的。
NO.3 | 叄
那麼,從素質教育往應試教育轉變,難嗎?就像科學家分析的那樣,阻力很大。不願意過苦日子的老師會阻止,部分想要素質教育(這部分人雖少但能量很大)的人也會阻止,以校外培訓為生的培訓機構及其附屬利益集團更會阻止。
怎麼樣才能促進由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轉換呢?通過三年全國卷考試的磨練,成績夠差(這可能會犧牲三屆考生許多家庭的前途,真的不忍心看到)或許才能促進從上到下想要改變。前面我們說過了,高考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省會或者親兒子而佔到什麼便宜,那麼作為十三太保的其中「一寶」,南京為什麼要比其他寶寶差呢?
確實,應試教育是要犧牲的。拿小編為例,小學的時候特別喜歡寫散文和詩詞,還經常被老師拿到班級上分享。五年級的時候老師專門找到我,說:小升初考試成績是初一分班的重要依據,考試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寫散文和詩詞,會翻車的。這裡多說一句,小編的這位恩師(是班主任,也是語文老師)很有智慧,為了實現權力平衡,小學的時候就實行「三班長輪流執政」制度,這也是小編從小關心政治的重要原因。就這樣,第一次放棄了喜歡的散文和詩詞。
到了初中,剛有回歸散文的苗頭,又被時任班主任給澆滅了:記得三年後的中考寫散文是不行的。結果是,小編又一次妥協了,只是這次,是和散文道永別。
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有。我們叫南京都市圈,所以可以從都市圈維度找出路。南京都市圈城市尤其是離南京比較近的鎮江、揚州、滁州和馬鞍山(看中安徽模式的去安徽城市,看中江蘇模式的去江蘇城市),把你們的應試教育搞好,憑藉房價和教育優勢,這次真的可以揩到南京很多油。
突然發現,話匣子打開了竟然寫了這麼多。俗話說的好,關心則亂。作為父親,肯定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公平的教育(高考)環境。作為深愛南京的普通市民,當然也希望南京能更好。
NO.4 | 肆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南京——你真的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