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2021-03-01 博雅小學堂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灰鴿叔叔

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

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及時接收優質教育信息,將我們設為星標🌟保持聯繫,一起前行

01

說個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

因為發現學校的高考「考分比往年低了」,南京一中高一高二的家長不畏酷暑和大雨,跑到學校門口表示「一中不行」,「校長下課」。


我以為這個場景主要出現在體育尤其是足球界,沒想到拓展到了教育界。南京一中就像尤文圖斯,家長就像喊著「薩裡下課」的球迷。可見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文體果然不分家。

由於有家長指認,一中校長強推「素質教育」是考分下降的「罪魁禍首」,於是大家又在討論「素質教育的潰敗」。感覺教育就是一場拳擊比賽,紅方的短褲上印著「應試」,藍方的短褲上印著「素質」,鑼聲一響雙方就呼啦啦揮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分數高就沒素質,有素質就分數低。

怎麼可能。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

02

作為家長,我一直是「素質教育」的支持者和懷疑者

支持,是因為「素質」肯定是重要的,是正確的,是必須的。我們國家需要「高素質人才」,不是「高應試人才」。

懷疑,是因為「素質」這個事情不太好判斷。

我曾經問一個二線城市的資深教師,什麼是綜合素質啊?他回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又接著問,那怎麼證明全面發展啊?他又回答,我們建立了一套評估體系。那我再問,怎樣的評估體系啊?他說:

評級打分。

德有德的考核,智有智的考核,體有體的考核,美有美的考核,勞有勞的考核。

還是要考試。要考好,還是要應試。只不過「素質教育」旗幟下的應試範圍,比大家傳統概念裡的「語數外」要多一些罷了。

我琢磨了一會兒說,可不可以這麼理解,素質教育,是範圍更大的應試教育?

老師立即陷入了迷惑:也不能這麼說……也可以這麼說……但是……如果這麼說……

我說,乾脆認了吧,不然素質教育肯定出「怪胎」。

03

為什麼我認為「素質教育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如果你不這麼理解,奇奇怪怪的事情就會特別多。

比如有些學校,或者有些培訓機構,馬上就會扯上一面「素質教育」的大旗。「我們不搞應試,我們不注重分數,我們致力於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至於「素質」到底是什麼,公有公的說法,母有母的說法。

有人組個五音不全的合唱團,花錢包個劇院搞唱演出,就是「素質教育」;有人弄個垃圾國學班,一群人穿個漢服背個《弟子規》,就是「素質教育」;有人搞個海外遊學,外包給一個旅遊團拍幾張照,就是「素質教育」……

你拿著一堆視頻和照片,也吃不準這個錢到底花得值不值得。因為人家說了,「不會體現在分數上,但讓孩子提升了素質」。

 

你還會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新名詞,音譯詞,一堆機構拔地而起,一批老師突然出現,宣傳海報花裡胡哨,你跟他談標準,談分數,他就憐憫地看著你:

「不要用應試思路。我們的素質培養,是埋一顆種子,在孩子長大後會慢慢地顯現出來。」

什麼鬼話。孩子長大後,發現種子壓根沒有,我都不知道找誰維權。

脫離「應試」,在不少「培訓者」的眼裡,「素質教育」就是斂財的偽裝。

比如說有些學生,或者他們的家長,也很喜歡「素質教育」的說法。我說,哎呀,您這個孩子字寫得不好啊,趁著暑假練練,文言文也不熟啊,課綱裡的還是得背背,馬上有家長反駁說,這種無聊的練習是教育之恥!是浪費時間!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就很納悶,你節約下來的時間會用來幹嘛?會怎樣提升你的素質?

還有同學會和我討論考試的「必要性」,比如我只喜歡地理,為什麼不能只考地理;我畫畫很好,為什麼還要去學函數;我編程很強,為什麼要逼著我寫作文……「評價體系應該更多元啊,更開放啊,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啊」。

同學們,事實上,現在的評價體系,已經很多元了,而且還在不斷完善。你參與的每一次聽力,每一場實驗,每一個跑道上的計時,都是越來越「多元」的一部分,但所有的多元、全面,都離不開「公正」。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為未來的選擇打下基礎。脫離基礎去談素質,談選擇,那別人還能走獨木橋,你就只能踩牙籤。

脫離了「應試」,在有些「求學者」的眼裡,「素質教育」就是懶惰的藉口。


04

儘管確實有「無法體現在分數上」的素質教育,但我更害怕那些斂財的偽裝和懶惰的藉口。如果有可能,我還是希望那些素質能有一個評判的標準,而最公正的方式,依然是考試。

如果我們覺得這損害了素質教育的本意,那素質教育就有可能成為關係與背景的保護傘,並不會成為我們呵護孩子成長的遮雨棚。

你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高考出題思辨化,考查學生邏輯自洽的思考力、表達能力和閱讀積累

素質教育的歸宿,還是應試教育,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最好也是這樣。不這樣,麻煩肯定更大。想清楚這一點,探索就不會無的放矢,學習就不用摸石頭過河,許多糾結也會煙消雲散。

素質教育說了那麼多年,高考中考的硬標準一直沒變,但分項分值會做調整,專業扶持會做變化,就是兩者結合的最好證明。

想不通,搖擺苦痛;想明白,柳暗花明。

相關焦點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誤區一: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只看分數,填鴨式教育,學生沒有創新意識合作精神,以後的發展受限。中學階段的知識以基礎為主,也是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更是對人生道路的鋪墊,因此一個學生如果連最基礎的應試都無法應對,基本的知識都無法掌握何談素質,要知道智育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德育!誤區二:素質教育就是不要成績,就是學習音樂,美術等興趣愛好。
  • 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不是「應試教育」
    這種重視選拔教育、輕視普及教育, 知識傳授以應試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學率,從上個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逐步被強化,愈演愈烈,被社會強烈詬病。其實,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素質」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但已經被理解成比知識和能力更高級的東西,或者說是內化為人的與智慧相關的格調和品位表現。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它的特點是採用機械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學生僅能以出版社出版的課本為準進行學習,並以升學率高低檢驗學校教育質量、教師工作成績及學生學業水平。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只重視學生智育的培養,而不是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應試考試」也叫「升學教育」,也有人稱為「填鴨式教育」。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到底誰更適合中國式教育?
    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抗衡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教育才能適合現在的孩子教育,相反,素質教育並不是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它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果說應試教育的目的是成"材",那麼素質教育的目的則是成"人",它不僅僅關注學生現階段的狀態,更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舉個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 2020-10-23 08:05:03   文件透露出以下信息:逐漸提高體育中考分值,要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水平;力爭2022年,全面覆蓋美育中考。強調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兩個文件都在強調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這讓人不由聯想到一直被提倡的素質教育。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對我的看法,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依法治教,就不可能讓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沒有什麼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選擇」。反對者從道理上講,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九五」新名詞: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中)客觀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唯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到底在爭什麼?
    不過,支持者所支持的並不是填鴨式教育、題海戰術,也不是僅僅為了升學考試的教育,更不是培養出高分低能、缺乏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  支持應試教育的原因在於理念和現實的衝突。雖然素質教育提倡了這麼多年,但是當下升學考試的依據仍然是以分數為主。既然整套評價體系是以分數論英雄,學生就必然要在分數上進行競爭。
  •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傻傻分不清?簡單理解素質教育的意蘊
    自從素質教育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學界對素質教育的意蘊、內涵進行過許多大大小小的討論、交流,目的是完善素質教育理論、更好地將素質教育應用於教育實踐中。除此之外,此舉也是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學者之間關於素質教育這一概念與實施方法的不必要的分歧,以期儘可能地減少對素質教育的錯誤解讀和素質教育實施方法上的錯誤。然而,不可否認和難以避免的是,就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每個人對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和素質教育實施方法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 為什麼要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素質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應試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中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高分和片面升學率以應對考試的教育。
  • 應試教育就是大家一起「死磕」,素質教育則是家庭資源的「比拼」
    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真正以人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在民間,社會上並不怎麼認可「素質教育」,甚至連教育者也不太敢宣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了「管得松」的代名詞,社會似乎更認可「應試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上下相背」的情況呢?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對頭?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此以後,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多次寫入教育的政策文件。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關係嗎
    前段時間某校大門遭到學生家長圍堵要求校長下課一事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再次掀起了社會的大討論。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說不出兩者的什麼哲理關係,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者更貼切地說,作為一個家長,我只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
    近日,由「南京一中事件"引發起兩種教育模式的熱議,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一、其實素質教育本身與應試教育並無矛盾。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當然包括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且是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方面,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怎麼體現呢?,顯然是考試成績。應當說學習素質和其他素質是相輔相成的,其他素質真正提高了,就會促進學習品能力及學習一成績的提高,反過來知識豐富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又會帶動其他素質的提高。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是將素質教育作為主題,作為戰略部署。2020年了,素質教育進展的怎樣了?素質教育,一個目的兩個重點四大要義。以提高全面素質為目的,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有感於活在應試教育下的素質教育
    下面是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的一段話,「我希望一中的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應對高考,更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從興趣到志趣。」這裡,其實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而且最關鍵的是應試上,也就是說只有高考的我去做,去學,其他的都可以放棄或淺學,大部分時間都被放在了與考試相關的學科上,那麼,偏科是顯然的,更不用說其他一些非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更偏了,偏到可能沒有了。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誰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這次爭議也表明,很多人依然對素質教育有所誤解,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是不抓學習,輕視高考」。這便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而素質教育,除了對考試成績的追求以外,還包含更豐富的能力和素養培養,以能支撐學生的長遠發展。那麼,一所學校搞注重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會影響學生成績嗎?或者說,素質教育下的孩子,應試能力一定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