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灰鴿叔叔
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
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及時接收優質教育信息,將我們設為星標🌟保持聯繫,一起前行
01
說個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
因為發現學校的高考「考分比往年低了」,南京一中高一高二的家長不畏酷暑和大雨,跑到學校門口表示「一中不行」,「校長下課」。
我以為這個場景主要出現在體育尤其是足球界,沒想到拓展到了教育界。南京一中就像尤文圖斯,家長就像喊著「薩裡下課」的球迷。可見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文體果然不分家。
由於有家長指認,一中校長強推「素質教育」是考分下降的「罪魁禍首」,於是大家又在討論「素質教育的潰敗」。感覺教育就是一場拳擊比賽,紅方的短褲上印著「應試」,藍方的短褲上印著「素質」,鑼聲一響雙方就呼啦啦揮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分數高就沒素質,有素質就分數低。
怎麼可能。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
02
作為家長,我一直是「素質教育」的支持者和懷疑者。
支持,是因為「素質」肯定是重要的,是正確的,是必須的。我們國家需要「高素質人才」,不是「高應試人才」。
懷疑,是因為「素質」這個事情不太好判斷。
我曾經問一個二線城市的資深教師,什麼是綜合素質啊?他回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又接著問,那怎麼證明全面發展啊?他又回答,我們建立了一套評估體系。那我再問,怎樣的評估體系啊?他說:
評級打分。
德有德的考核,智有智的考核,體有體的考核,美有美的考核,勞有勞的考核。
還是要考試。要考好,還是要應試。只不過「素質教育」旗幟下的應試範圍,比大家傳統概念裡的「語數外」要多一些罷了。
我琢磨了一會兒說,可不可以這麼理解,素質教育,是範圍更大的應試教育?
老師立即陷入了迷惑:也不能這麼說……也可以這麼說……但是……如果這麼說……
我說,乾脆認了吧,不然素質教育肯定出「怪胎」。
03
為什麼我認為「素質教育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如果你不這麼理解,奇奇怪怪的事情就會特別多。
比如有些學校,或者有些培訓機構,馬上就會扯上一面「素質教育」的大旗。「我們不搞應試,我們不注重分數,我們致力於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至於「素質」到底是什麼,公有公的說法,母有母的說法。
有人組個五音不全的合唱團,花錢包個劇院搞唱演出,就是「素質教育」;有人弄個垃圾國學班,一群人穿個漢服背個《弟子規》,就是「素質教育」;有人搞個海外遊學,外包給一個旅遊團拍幾張照,就是「素質教育」……
你拿著一堆視頻和照片,也吃不準這個錢到底花得值不值得。因為人家說了,「不會體現在分數上,但讓孩子提升了素質」。
你還會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新名詞,音譯詞,一堆機構拔地而起,一批老師突然出現,宣傳海報花裡胡哨,你跟他談標準,談分數,他就憐憫地看著你:
「不要用應試思路。我們的素質培養,是埋一顆種子,在孩子長大後會慢慢地顯現出來。」
什麼鬼話。孩子長大後,發現種子壓根沒有,我都不知道找誰維權。
脫離「應試」,在不少「培訓者」的眼裡,「素質教育」就是斂財的偽裝。
比如說有些學生,或者他們的家長,也很喜歡「素質教育」的說法。我說,哎呀,您這個孩子字寫得不好啊,趁著暑假練練,文言文也不熟啊,課綱裡的還是得背背,馬上有家長反駁說,這種無聊的練習是教育之恥!是浪費時間!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就很納悶,你節約下來的時間會用來幹嘛?會怎樣提升你的素質?
還有同學會和我討論考試的「必要性」,比如我只喜歡地理,為什麼不能只考地理;我畫畫很好,為什麼還要去學函數;我編程很強,為什麼要逼著我寫作文……「評價體系應該更多元啊,更開放啊,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啊」。
同學們,事實上,現在的評價體系,已經很多元了,而且還在不斷完善。你參與的每一次聽力,每一場實驗,每一個跑道上的計時,都是越來越「多元」的一部分,但所有的多元、全面,都離不開「公正」。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為未來的選擇打下基礎。脫離基礎去談素質,談選擇,那別人還能走獨木橋,你就只能踩牙籤。脫離了「應試」,在有些「求學者」的眼裡,「素質教育」就是懶惰的藉口。
04
儘管確實有「無法體現在分數上」的素質教育,但我更害怕那些斂財的偽裝和懶惰的藉口。如果有可能,我還是希望那些素質能有一個評判的標準,而最公正的方式,依然是考試。
如果我們覺得這損害了素質教育的本意,那素質教育就有可能成為關係與背景的保護傘,並不會成為我們呵護孩子成長的遮雨棚。
你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高考出題思辨化,考查學生邏輯自洽的思考力、表達能力和閱讀積累
素質教育的歸宿,還是應試教育,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最好也是這樣。不這樣,麻煩肯定更大。想清楚這一點,探索就不會無的放矢,學習就不用摸石頭過河,許多糾結也會煙消雲散。
素質教育說了那麼多年,高考中考的硬標準一直沒變,但分項分值會做調整,專業扶持會做變化,就是兩者結合的最好證明。
想不通,搖擺苦痛;想明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