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素質教育」?至今也沒有誰說得清楚,因為這一概念來源於「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類似的口號。
當對「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提出質疑時,有人就說我們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的,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明學校與社會之間、分數與能力之間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
20世紀末期,西方教育理念開始滲透進國內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提倡不能像機器生產那樣的培養學生,要培養自我個性想法之類的,慢慢的,就導致很多教學又向另一個軌道方向無限偏離。可以最後又要繞回來看結果。
最終,家長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跨出校門就成為名家、名人,又要玩又要學習好?這不能不說是一些對教育寄予厚望者的一種畸形心理。
就現在一些所謂的取得了「素質教育」成效的學校而言,在幾年或十幾年後,這些學校培養的學生就一定都是高能者嗎?他們的「素質教育」特徵和經驗何嘗又不是教育的特徵和經驗,從所謂的「素質教育」裡抽去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及其教育手段,「素質教育」又還剩下什麼呢?
要說「素質教育」孔子早就提倡「素質教育」了。
第一、為教育評價提供了一張不客觀的標籤。
一是什麼是高素質?沒有客觀的標準,評價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或是評價他人都是以評價者自己的期望值來決定的,你說他是高素質的,他就是高素質的;你說他是低素質的,他就是低素質的,甚至還可以這樣說,有的評價者連期望值都沒有,隨心所欲。
二是就教育本身而言,不管哪一種教育方式都包含有其值得肯定的成分,像現在就有人提出「應試也是一種素質」。
第二、就教育系統本身而言是在自我矮化,使教育工作者無所適從。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了,在這期間社會穩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先後普及了小學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為社會輸送了數以億計的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的勞動大軍,在高科技的隊伍中大多數是我國自己培養的人才。
成績的取得不是因為有了「素質教育」,差距的存在不是換一個名稱就能夠改變的,而「素質教育」這個名稱只能給一些遠離教育實踐的人對教育說長道短提供藉口。
教育需要探索,需要創新,需要改革,絕不是以一句空洞的口號來代替具體的行業術語。
教育需要付出時間,可能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摸索出適合我國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新中國的教育越來越好,這是給中國孩子最好的福報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