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素質教育就不得不提應試教育,從這二者的轉變更能明確「什麼是素質教育」。
我們為什麼要應試教育?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資源不足,需要從廣大的基礎中選擇人進行資源不足的高等教育,而這種選擇基於社會系統本身的設置。
隨著發展,教育資源愈發充足,不斷的擴招,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使得這種選擇不再重要,當人們普遍能有教育資源可以使用的時候,有沒有使用這些資源的資格就不重要了,與此相應,能不能更好的使用這些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需要素質教育。再提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選拔框架,取決於社會結構,在高考恢復之初,我國第三產業薄弱,社會發展主要依靠第一和第二產業,這些產業框架相對比較穩定,各個位置所需求的人才要求也比較明確,且協調性不高,這正是應試教育最適合的土壤。隨著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崛起,對於人才的需求的硬性指標模糊,協調性也很高,沒有了明確的指向應試教育也失去了指導作用,不基於單一生產框架的素質教育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
我們所有的觀念都來自於歷史,我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歷史的必然。應試教育追尋的是「位置」,素質教育追尋更多的是「價值」,從這樣的形態上,很容易分析出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價值體系沒有基礎框架,重視的交互,只有交互才有價值,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所以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相互碰撞的社會中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尊重他人,不再是遵循本位的系統裡,處於什麼位置做什麼事的強硬要求。人與物的價值,在生產關係中,人不再是龐大社會生產系統的中一顆螺絲,可以正面的與物產生價值互動。
從知識的教育上講,由於應試教育是基於某些生產框架的,學生應該遵循這種框架的要求,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學什麼就教什麼,教什麼就學什麼。而素質教育不需要依託於固定的框架,所以一般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想學什麼就教什麼,素質教育絕不會忽視知識的教導,只是知識框架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素質教育單從量上說不應該比應試教育少,量應該多的多,素質教育是不可能減負的,只可能加重。
不過素質教育加的是知識的質量,減少了應試的磕絆,如果僅談考試的負擔,那確實會減負。單從知識的教導上來說,素質教育是符合「知行合一」理念的,人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致良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所學的一切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那麼所學的一切又有什麼用呢?再繞回去,在社會資源嚴重不足的時候,能不能使用有限的資源直接決定的生活的質量,可當多數人都擁有了資源的時候,更好的使用這些資源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話題,我點到為止。看下面有人說「快樂教育」,多說一句。「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是不同的概念,我國可以推行素質教育,但不太可能推行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