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該摒棄,「素質教育」才是社會需要

2020-09-03 我是老碗哥


談這個話題,首先得依次搞清楚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什麼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就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分兩種性質的,一種的通過考分的考試,另一種是勝者為王的考試。通過考分的考試,比如畢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等等,往往只要考及格了,就算通過了。勝者為王的考試,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考試,是拔尖競選考試,你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比別人考的好,才能勝出。

第二個問題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個廣義的概念,一方面,從學習知識上來說,就是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實際運用, 它不以考試為目的,也用不著用考試成績來向別人證明什麼,學習了,自我得到了提升,在工作生活中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夠了。

另一方面,從一個人的整體面貌來說,除了要用的知識學習以外,還有個人的素養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個「綜合能力」包含的就多了。例如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體育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發展,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應能力,抗壓能力等等等等。

所有這些能力的培養,基本上是不依賴於書本知識,不依賴於什麼考試,也不依賴於某個老師,某所學校的,它是一個人生活環境的全部能量轉化後的個人能力。

所以,素質教育的結果,是不能用考試來衡量的,衡量它的結果與價值,是一個人一生中所面對的事物,包括人,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態度和行為問題。

舉個一個簡單的例子可知一二,同學A從始至終接受的是應試教育,所有求學生涯都是圍繞著考試進行,在考試方面也取得了成效,領先了許多人脫穎而出成為大家眼中的「人才」。可是呢,有一天在工作中不小心犯了錯誤,被領導狠批一頓,結果,受不了那份自尊心的傷害,跳樓了。

同學B呢,一直接受著素質教育,對於考試我們假設他非常一般,也沒有成為大家公認的所謂「人才」,但是呢,在整個人生的生活工作中,人很開朗,樂觀,能吃苦耐勞,三觀也正,每次遇到艱難挫折,都能逢兇化吉,積極解決,還樂於助人,雖然不大富大貴,可也開心快樂。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說整個人類社會,更需要哪種人。


第三個問題

我們國家近3-40年來搞的是什麼教育?一定不是素質教育,沒錯就是應試教育。3-40年是什麼概念?就是兩代人的時間,也就是現在的60後,70後,80後,90後的人。無論從人,還是從社會,還是單從教育成果看,怎麼樣?很好嗎?沒有問題嗎?同樣都是幾十年時間,我們比較一下發達國家重視的素質教育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有人會說人家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沒法比,是的,結果是沒法比的,但是起碼你得懂差距在哪裡吧?得懂為什麼會有差距的原因吧?

沒錯,國家早就開始注意到了。

因此上,我們再看第四個問題,今天的中國教育領域,是推崇素質教育,還是在推崇應試教育?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當然是在推崇素質教育了。為什麼?先進的總是要取代落後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有人說,應試教育雖然有弊端,但在目前的中國,是最能體現公平的教育模式。理由是,素質教育帶來的成本更高,只能成為富人提升子女教育質量的途徑,而廣大普通人家庭的孩子,在高成本的素質教育模式下,只會更加落後於別人。有道理吧?聽起來確實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說,這種邏輯與理由,是建立在一個極其大的錯誤的前提下產生的。這個大前提就是,把素質教育理解成了就是學美術,學鋼琴,學舞蹈,學體育,學書法等等這些都需要花錢才能完成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之上。邏輯呢,就是只有這些領域比別人強了,才能算素質教育搞的好,才能技高一籌,出人頭地。

怎麼樣?我說,教育失敗的可怕之處,正在這裡,不管腦子怎麼繞,始終繞不過一個「競技場思維」,始終會不自覺地把所有教育問題,看待成是一個進行「比拼的事」,總想的是,我只有這樣,那樣,才會比別人強。這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思維慣性。

保持這種思維的人,只能適合談論自家孩子如何培養才能脫穎而出,而不適合談論一個國家的教育話題。前者無可厚非,就算是把自家孩子培養成超人,也沒什麼錯。但是要說一個國家的教育,就得從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問題。

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發展,需要科技人才,需要尖端人才,這沒錯。這些人才的屬性裡面,工具的屬性成份要大於社會性的。所以人才也叫人材,材料的材。只有精英教育,拔尖教育,考試模式,來一層層篩選人材。這個領域的教育模式,就應該是考考考,因為它就是競技場。

可主流領域,整個國家的主體教育模式,面對的是絕大多數的普通國民,則更需要有素質,有道德,有愛心,有情懷的人。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該摒棄,素質教育才是社會正統
    同學B呢,一直接受著素質教育,對於考試我們假設他非常一般,也沒有成為大家公認的所謂「人才」,但是呢,在整個人生的生活工作中,人很開朗,樂觀,能吃苦耐勞,三觀也正,每次遇到艱難挫折,都能逢兇化吉,積極解決,還樂於助人,雖然不大富大貴,可也開心快樂。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說整個人類社會,更需要哪種人。
  • 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不是「應試教育」
    圖片來自網絡"應試教育" 本質上是由於教育資源匱乏和不均衡導致的。"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構建教育體系, 安排教學內容, 以考試分數選拔升學為目的。這種重視選拔教育、輕視普及教育, 知識傳授以應試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學率,從上個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逐步被強化,愈演愈烈,被社會強烈詬病。其實,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素質」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但已經被理解成比知識和能力更高級的東西,或者說是內化為人的與智慧相關的格調和品位表現。
  • 素質教育不如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該如何搞?
    ,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名校高文憑,高考招生仍然在唯分數論,家長的上名校情結濃重,只有像尤校長一樣有情懷、懂教育的少數校長搞素質教育,顯得有些獨木難成林。素質教育喊了這麼多年,新理程改革也做了二十年了,可應試、唯分數定乾坤的格局仍難捍動,其甚至還變本加厲。素質教育改革是國家和整個社會的事,需要自上而下全面開展,從實處落實,辦實事,不空喊口號,知行不一。一、社會用人單位要打破唯文憑一標準。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筆者針對該發言中的一些看法撰寫了一篇文章《依法治教和應試教育,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什麼》,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的是依法治教,在政府教育部門依法治教的基礎上,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是學校的自主選擇。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可以說是中國教育最熱鬧的話題。所謂的「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社會公德教育;4. 世界觀教育;5. 人生觀教育;6. 勞動觀念教育;7. 終生學習教育;8. 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按實現範圍來分,中國素質教育主要分為個人素質教育、社會素質教育、國家素質教育三個層面。素質教育按內容來分,可分為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體素質等。這差不多就是我在各種資料上收集到的對素質教育的簡要陳述。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近期,由於南京一中高考結果引發的部分家長抗議「素質教育」,要求校長下課等在社會上再次掀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而且雙方論點似乎都有理,可謂是針鋒相對。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們對兩者的看法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 為什麼要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要了解素質教育和影視教育的區別在哪裡,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應試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中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高分和片面升學率以應對考試的教育。
  • 走出「做題家」陷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該怎樣銜接?
    應試這件事本身就需要素質教育來支撐,複習訓練、鎮定應試、冷靜做答何嘗不是一種個人優秀素質和良好品格的大比拼呢?素質教育搞好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人優秀了,學習這事似乎就不是什麼事了。
  • 素質教育碰上應試教育,到底誰該做出讓步?
    原來,校長您正在進行素質教育改革。父母們認為學校不專注於學習,輕視高考。這才讓校長可以「下課」的的戲碼。為了回應許多家長的反應,學校採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包括學習新的高考和明年對新的高考做出回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管理,例如將晚上的自學時間擴展到十點;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培訓,例如分層教學,組建優秀學生團隊等。校長及其父母的意見並不統一。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對立的嗎?
  • 我國的教育,到底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對立。「應試教育」本質上是目標教育理念的體現。它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對象,是選擇社會階層和人力的工具。在這裡,教育的選擇功能被視為終極目標和本體,而人的發展只是適應選擇的手段和選擇的「副產品」。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家長要求校長下課,高中不需要素質教育
    南京一中的校長尤小平,他是特級教師,做過多年的校長,只是他自從擔任南京一中的校長後,認為應試教育對孩子智商有妨礙,一直推行素質教育。這次的高考成績一出數據,就讓家長看到了他的素質教育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是不可取。
  •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傻傻分不清?簡單理解素質教育的意蘊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會導致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法多樣化、複雜化,從而使得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客觀上受到一定的阻礙,具體表現為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相關人員難以選擇實施的方法,因為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確的、自己的方法才是值得被選擇的,不同意見相持之下執行人員不免難以抉擇。
  • 「九五」新名詞: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中)客觀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唯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灰鴿叔叔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江蘇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了素質教育,並且積極實施。一系列的改革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應試教育從來沒有「低頭」「讓步」。教育究竟該怎麼定位?「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習近平這一重要論述給了教育一個十分準確的定性。素質教育以人為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關係嗎
    前段時間某校大門遭到學生家長圍堵要求校長下課一事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再次掀起了社會的大討論。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說不出兩者的什麼哲理關係,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者更貼切地說,作為一個家長,我只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