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這個話題,首先得依次搞清楚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什麼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就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分兩種性質的,一種的通過考分的考試,另一種是勝者為王的考試。通過考分的考試,比如畢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等等,往往只要考及格了,就算通過了。勝者為王的考試,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考試,是拔尖競選考試,你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比別人考的好,才能勝出。
第二個問題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個廣義的概念,一方面,從學習知識上來說,就是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實際運用, 它不以考試為目的,也用不著用考試成績來向別人證明什麼,學習了,自我得到了提升,在工作生活中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夠了。
另一方面,從一個人的整體面貌來說,除了要用的知識學習以外,還有個人的素養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個「綜合能力」包含的就多了。例如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體育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發展,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應能力,抗壓能力等等等等。
所有這些能力的培養,基本上是不依賴於書本知識,不依賴於什麼考試,也不依賴於某個老師,某所學校的,它是一個人生活環境的全部能量轉化後的個人能力。
所以,素質教育的結果,是不能用考試來衡量的,衡量它的結果與價值,是一個人一生中所面對的事物,包括人,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態度和行為問題。
舉個一個簡單的例子可知一二,同學A從始至終接受的是應試教育,所有求學生涯都是圍繞著考試進行,在考試方面也取得了成效,領先了許多人脫穎而出成為大家眼中的「人才」。可是呢,有一天在工作中不小心犯了錯誤,被領導狠批一頓,結果,受不了那份自尊心的傷害,跳樓了。
同學B呢,一直接受著素質教育,對於考試我們假設他非常一般,也沒有成為大家公認的所謂「人才」,但是呢,在整個人生的生活工作中,人很開朗,樂觀,能吃苦耐勞,三觀也正,每次遇到艱難挫折,都能逢兇化吉,積極解決,還樂於助人,雖然不大富大貴,可也開心快樂。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說整個人類社會,更需要哪種人。
第三個問題
我們國家近3-40年來搞的是什麼教育?一定不是素質教育,沒錯就是應試教育。3-40年是什麼概念?就是兩代人的時間,也就是現在的60後,70後,80後,90後的人。無論從人,還是從社會,還是單從教育成果看,怎麼樣?很好嗎?沒有問題嗎?同樣都是幾十年時間,我們比較一下發達國家重視的素質教育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有人會說人家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沒法比,是的,結果是沒法比的,但是起碼你得懂差距在哪裡吧?得懂為什麼會有差距的原因吧?
沒錯,國家早就開始注意到了。
因此上,我們再看第四個問題,今天的中國教育領域,是推崇素質教育,還是在推崇應試教育?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當然是在推崇素質教育了。為什麼?先進的總是要取代落後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有人說,應試教育雖然有弊端,但在目前的中國,是最能體現公平的教育模式。理由是,素質教育帶來的成本更高,只能成為富人提升子女教育質量的途徑,而廣大普通人家庭的孩子,在高成本的素質教育模式下,只會更加落後於別人。有道理吧?聽起來確實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說,這種邏輯與理由,是建立在一個極其大的錯誤的前提下產生的。這個大前提就是,把素質教育理解成了就是學美術,學鋼琴,學舞蹈,學體育,學書法等等這些都需要花錢才能完成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之上。邏輯呢,就是只有這些領域比別人強了,才能算素質教育搞的好,才能技高一籌,出人頭地。
怎麼樣?我說,教育失敗的可怕之處,正在這裡,不管腦子怎麼繞,始終繞不過一個「競技場思維」,始終會不自覺地把所有教育問題,看待成是一個進行「比拼的事」,總想的是,我只有這樣,那樣,才會比別人強。這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思維慣性。
保持這種思維的人,只能適合談論自家孩子如何培養才能脫穎而出,而不適合談論一個國家的教育話題。前者無可厚非,就算是把自家孩子培養成超人,也沒什麼錯。但是要說一個國家的教育,就得從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問題。
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發展,需要科技人才,需要尖端人才,這沒錯。這些人才的屬性裡面,工具的屬性成份要大於社會性的。所以人才也叫人材,材料的材。只有精英教育,拔尖教育,考試模式,來一層層篩選人材。這個領域的教育模式,就應該是考考考,因為它就是競技場。
可主流領域,整個國家的主體教育模式,面對的是絕大多數的普通國民,則更需要有素質,有道德,有愛心,有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