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個教育熱點事件備受關注:
一是高考成績放榜後,南京一中被家長圍堵,舉牌「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究其原因是這所「名校」高分人數排名倒數,最終以學校的道歉結束風波;第二件事是浙江一篇被評為滿分的作文,有人認為其晦澀難懂堆砌觀點,有人認為高考考場作文本就是為了應試,對此充滿爭議。
與之關聯的還有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小鎮做題家,指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留學或就業等挑戰面前,因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而遭遇很多障礙,也就是他們從入學到畢業,最擅長的就是做題。
雖然幾件事本身貌似離得比較遠,但回到現象背後會發現,其實我們所有人關注的都是,現在的學校教育究竟在輸出什麼樣的學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素質教育這一「正確」的教育方式,卻終究繞不開 「分數」和「應試」的緊箍咒?
對此,教育人都有哪些深度的觀點見解呢?本周我們梳理相關好文,與您共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做題家」
似乎離開了分數,教育就沒有了抓手。在我們客觀或主觀 「唯分數「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我們究竟要到達的地方是哪裡。
應試教育最終比拼的還是素質教育的成果
作者:吳文博
來源:教育靈感
南京一中事件,有多方面的具體原因,有人簡單地把其高考成績與素質教育掛鈎特別是對立起來的態度和做法都是毫無道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全國各地對此反應也不太一致,而南京市在此問題上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南京模式」與「縣中模式」的爭論。(南京市區各高中高考成績不如各縣區縣中;各縣縣中重視高考應試成績的做法被市區各校稱之為「縣中模式」)。
本質上講是農村與城市,是經濟、生活甚至文化習慣的差異,兩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僅僅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不同做法之間的差別。
學校教育成果是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與非教育教學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文化、學校德育、課程協同、因材施教、精準施策,用心教育,都能影響到教育的實施。
應試這件事本身就需要素質教育來支撐,複習訓練、鎮定應試、冷靜做答何嘗不是一種個人優秀素質和良好品格的大比拼呢?素質教育搞好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人優秀了,學習這事似乎就不是什麼事了。
「高分」「滿分」還遠遠不是教育的目的
作者:鄭朝暉
來源:一個教師的行走空間
「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關鍵其實並不在老師為什麼給出滿分,而在於這個現象背後所反映的語文教學的一些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現象。
孩子是無辜的,對於這個孩子的種種責難其實都是不寬容不厚道的。一個孩子寫這樣的文字,固然可能有其個性上的原因,但是至少在他的心目中覺得文章就是應該這樣寫的。
所以我們要問的是,我們為什麼會給學生這樣的誤導,以為這樣的文章才是好的呢?我們語文老師自身的語言修養和文章修養體現在哪裡呢?其實,我們很多老師還顧不得去考慮什麼語言修養和文章修養,揣摩閱卷者意圖,捕捉文章風向,讓孩子在高考中能夠僥倖勝出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所以網上大家因為這篇文章而討論「語文是個什麼怪」,其實並不確切,語文老師們現在教的其實不是語文,而是「高考語文」。這種詰屈聱牙、裝腔作勢,並不是這個孩子的過錯,折射出的是為了高考所謂的「成功」而投機取巧的教育文化。
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格,是我們教育人的失格。這樣的現象,讓我這個教語文的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們語文老師們虧欠這些「聽話」「善學」的孩子太多太多!
我真誠地希望,更多人觸碰其背後更為複雜而深刻的原因——緣何我們這一代少年缺乏深沉的思考,而只是拼命追求這種「賦魅」(作者自創的詞語)的花裡胡哨?平心靜氣地借著這個機會,好好給社會上上語言修養的普及課,用自己富有魅力的思想與語言去告訴世人什麼才是真正好的語言和文章。
教育絕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 文章: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低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作者:楊三喜
來源:光明日報
目前的一些討論其實有失偏頗。比如認為南京一中的認錯是應試教育的勝利、素質教育改革失敗,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放在截然對立的兩端,認為素質教育必然無法兼顧升學等。這些觀點都是對相關概念的窄化和片面理解。
不管是所謂的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對於實現升學目標而言,都需要通過中高考,都需要去應這個「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沒有應試不應試之分,區別應該在於是只關注分數,還是有更多元的教育目標。
而具體培養路徑的區別則在於,究竟是通過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不斷增加學習時長、加大學習強度,以無窮盡的應試刷題訓練來換取分數,還是通過更高效率的學習來提高成績。前者,高中三年都在題海中度過,後者,則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興趣、發現自我。
素質教育並非不好,不好的恐怕只是沒有辦好的素質教育,這當然是南京一中應該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是退縮回強化應試訓練的老路上。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根本區別到底在哪裡?
大多數人對素質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應試,不題海,多姿多彩,多才多藝……但這是不是和應試教育就完全相反呢?面臨選擇,不妨先來區別。
宏觀一致,微觀不同
◆ 文章:南京一中「認錯」,是素質教育的失意嗎?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分數與全面發展並不矛盾。總體上這個觀點是對的,分數也是綜合素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綜合素質的提高並不必然會影響應試考試的表現。
但從微觀上看,二者的確是矛盾的。第一,極其優秀的孩子是少數,大多數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第二,在目前的高考中,考試內容與形式相對固化,處於同一層次的同學,是否專心複習,在分數表現上的確會有區別。第三,高考分數的區分度越來越低,尤其是在高分區,分數的競爭日漸白熱化,甚至到了「分分必爭」的程度。於是,本來理論上不應該矛盾的東西,現實中的確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衝突。
理論上,抗議家長的行為似乎有悖於素質教育的初衷,但是在目前許多招聘單位只招收名校學生的情況下,家長又怎能輕言放棄對分數與名校的追求呢?
可見在此事上,要理性思考和反思的不應只是家長、校長和老師,更應該是教育管理部門和專家。如何給學生更加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空間去探索自我、實現全面發展,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育不容試錯,素質教育成本更大
作者:俞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應試教育首先是社會問題,而後才是教育問題。社會大眾功利主義看待教育,並不是江蘇一省的問題,整個東亞地區死記硬背只要分數的傳統觀若一直不改,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培養就會一直是教育的短板。
事實上,支持「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家長在南京、江浙、北上廣深地區都大有人在,而且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可惜迄今仍未成為社會的主流。
北師大教授檀傳寶表示,南京在教育觀念的進步上探索不少,也有一些成效,但是一有風吹草動就「道歉」就自我否定,足見社會壓力巨大。
素質教育提出已多年,分數還是主要的剛性依據,這不禁讓人反思,現實中搞素質教育的阻力主要在哪裡?搞素質教育真的沒有土壤嗎?
梁挺福表示,在以考試為主要選拔方式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成效,應試教育可直接拿數據說話。
於家長而言,在高考賽道上讓孩子做素質教育試驗,必然會面臨兩方面壓力,即來自孩子將來的競爭壓力,與試驗失敗帶來的機會成本壓力。
於學校而言,當前素質教育只是賺了吆喝,真正響應的人極其少,絕大多數人還是用消極的觀望態度審視它、質疑它。中國社會當下還是缺乏搞素質教育的土壤。
其實,分數與綜合全面發展並不矛盾,基於此共識,如何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發展素質教育,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關鍵。
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各方面素質都得以提升,而非不要成績,反之會促進成績的提高,所以兩者本就是一回事。
南京中學需要反思的,不是要不要素質教育的方向堅持,而是素質教育如何落實的專業路徑問題。
兩種模式銜接,土壤在哪裡?
任何教育都只是一種形式,只有身在教育之中,探尋教育的本質,才能真正迎接瞬息萬變的將來。
作者:小鯊
來源:識局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們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能經常聽全球頂尖專家的講座報告,參加有趣又有意義的實踐項目和國際比賽,實行的無疑是大家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但是人大附的學生應試能力也絲毫不差,每年大量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名校,並且進入大學後仍能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不落下風。
為什麼人大附這種學校一直在搞素質教育還依然能在應試中碾壓,「有的學校」一搞素質教育就被縣中碾壓?因為「有的學校」搞的根本就不是素質教育。
要培養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既要有良好的師資和資源幫助學生們茁壯成長,也需要學生們自己的努力奮鬥。人大附這類全國頂尖高校,師資力量強大,老師真的能用非常精煉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楚知識概念的本質,把學科的邏輯體系的框架搭建得非常完備,同時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做得也很到位,一節課的講授的效果頂得上普通老師滔滔不絕講一周的效果,這些學校的學生相當於半天就能學明白其他人一周才能學會的東西,剩下的6天半不管是繼續鑽研課本還是搞興趣愛好,都是碾壓。
「有的學校」沒有這麼優秀的教師,學不到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只學到了「輕鬆學、愉快玩」的形式,也想著自己也能只學半天、玩6天,還能培養出高素質,這是教育上的形式主義。
「縣中」們至少認清了形勢,知道自己的教學水平就這樣,做不到旁徵博引深入淺出,那就只能老師學生們一起下苦功夫,勤能補拙。
教師:堅持你的相信,不斷達成目標
作者:李鎮西
來源:鎮西茶館
素質教育不會妨礙高考成績。
第一,素質教育遠不只是活動,它也體現於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為素質教育只是吹拉彈唱、蹦蹦跳跳,那是極大的誤解;
第二,素質教育的學科教學包括衝刺高考,需要時間但絕不只是時間的堆積,也不是「題海戰術」的濫用,而是效率的提高,更是以一當十的「精題巧練」,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智慧是極大的挑戰。所以,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
李鎮西老師曾帶第一個高三畢業班,搞了大量改革與探索,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班級生動活潑,孩子們開心快樂。然而,高考成績下來後,的確沒有考好,「素質教育」都成了「罪狀」。
得到批評的焦點就是:正是那些所謂「改革」影響了高考成績!批評者的邏輯非常簡單卻無比雄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多的活動必然佔用學習的時間,高考成績焉能不受影響?
但無論如何反思和檢討,他都不認為是這些影響了高考成績。自認為教育改革沒有錯,而且成為他當時堅定不移的信念;不過他也清楚改革還有缺陷。
終于堅持第二輪,班級高考空前輝煌,的確,素質教育沒有錯,素質教育不會影響高考!
作者:青葭
來源:少年商學院
作為學校的家長,如何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必須具備的是,即使將來人才選拔的方式變了,孩子也可以應付自如。而不是考察形式變一次,自己就慌一次。
而如果經濟實力和孩子的天分都沒到完全到高枕無憂的地步,那我們至少要意識到一點:在這個資源有限的社會裡,要得到更好的東西,就必然有更艱辛的付出,任何一種錘鍊人才的方式都不可能輕鬆,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如果某種教育方式顯得很輕鬆,那並不一定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你的孩子可以不必像其他孩子一樣每天頭懸梁錐刺股,但心靈經歷的磨練一樣不能少。
比如,孩子可以不刷那麼多題,但並不意味著他不必去思考這些題的本質。
很多父母對「應試」的印象還停留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但其實高考題早就變了一次又一次了。
現在的高考題,更多地是考察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邏輯,以及與世界對話的能力,而不是去問學生「魯迅的文章裡窗簾為什麼是藍色的」。
如果一種教育方式能夠真正讓學生洞見事物的本質,明白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繫,那麼這就是一種「素質」教育,無論它表面的名字叫什麼。
編輯 |田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