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做題家」陷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該怎樣銜接?

2020-12-17 騰訊網

最近有兩個教育熱點事件備受關注:

一是高考成績放榜後,南京一中被家長圍堵,舉牌「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究其原因是這所「名校」高分人數排名倒數,最終以學校的道歉結束風波;第二件事是浙江一篇被評為滿分的作文,有人認為其晦澀難懂堆砌觀點,有人認為高考考場作文本就是為了應試,對此充滿爭議。

與之關聯的還有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小鎮做題家,指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留學或就業等挑戰面前,因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而遭遇很多障礙,也就是他們從入學到畢業,最擅長的就是做題。

雖然幾件事本身貌似離得比較遠,但回到現象背後會發現,其實我們所有人關注的都是,現在的學校教育究竟在輸出什麼樣的學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素質教育這一「正確」的教育方式,卻終究繞不開 「分數」和「應試」的緊箍咒?

對此,教育人都有哪些深度的觀點見解呢?本周我們梳理相關好文,與您共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做題家」

似乎離開了分數,教育就沒有了抓手。在我們客觀或主觀 「唯分數「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我們究竟要到達的地方是哪裡。

應試教育最終比拼的還是素質教育的成果

作者:吳文博

來源:教育靈感

南京一中事件,有多方面的具體原因,有人簡單地把其高考成績與素質教育掛鈎特別是對立起來的態度和做法都是毫無道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全國各地對此反應也不太一致,而南京市在此問題上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南京模式」與「縣中模式」的爭論。(南京市區各高中高考成績不如各縣區縣中;各縣縣中重視高考應試成績的做法被市區各校稱之為「縣中模式」)。

本質上講是農村與城市,是經濟、生活甚至文化習慣的差異,兩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僅僅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不同做法之間的差別。

學校教育成果是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與非教育教學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文化、學校德育、課程協同、因材施教、精準施策,用心教育,都能影響到教育的實施。

應試這件事本身就需要素質教育來支撐,複習訓練、鎮定應試、冷靜做答何嘗不是一種個人優秀素質和良好品格的大比拼呢?素質教育搞好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人優秀了,學習這事似乎就不是什麼事了。

「高分」「滿分」還遠遠不是教育的目的

作者:鄭朝暉

來源:一個教師的行走空間

「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關鍵其實並不在老師為什麼給出滿分,而在於這個現象背後所反映的語文教學的一些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現象。

孩子是無辜的,對於這個孩子的種種責難其實都是不寬容不厚道的。一個孩子寫這樣的文字,固然可能有其個性上的原因,但是至少在他的心目中覺得文章就是應該這樣寫的。

所以我們要問的是,我們為什麼會給學生這樣的誤導,以為這樣的文章才是好的呢?我們語文老師自身的語言修養和文章修養體現在哪裡呢?其實,我們很多老師還顧不得去考慮什麼語言修養和文章修養,揣摩閱卷者意圖,捕捉文章風向,讓孩子在高考中能夠僥倖勝出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所以網上大家因為這篇文章而討論「語文是個什麼怪」,其實並不確切,語文老師們現在教的其實不是語文,而是「高考語文」。這種詰屈聱牙、裝腔作勢,並不是這個孩子的過錯,折射出的是為了高考所謂的「成功」而投機取巧的教育文化。

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格,是我們教育人的失格。這樣的現象,讓我這個教語文的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們語文老師們虧欠這些「聽話」「善學」的孩子太多太多!

我真誠地希望,更多人觸碰其背後更為複雜而深刻的原因——緣何我們這一代少年缺乏深沉的思考,而只是拼命追求這種「賦魅」(作者自創的詞語)的花裡胡哨?平心靜氣地借著這個機會,好好給社會上上語言修養的普及課,用自己富有魅力的思想與語言去告訴世人什麼才是真正好的語言和文章。

教育絕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 文章: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低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作者:楊三喜

來源:光明日報

目前的一些討論其實有失偏頗。比如認為南京一中的認錯是應試教育的勝利、素質教育改革失敗,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放在截然對立的兩端,認為素質教育必然無法兼顧升學等。這些觀點都是對相關概念的窄化和片面理解。

不管是所謂的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對於實現升學目標而言,都需要通過中高考,都需要去應這個「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沒有應試不應試之分,區別應該在於是只關注分數,還是有更多元的教育目標。

而具體培養路徑的區別則在於,究竟是通過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不斷增加學習時長、加大學習強度,以無窮盡的應試刷題訓練來換取分數,還是通過更高效率的學習來提高成績。前者,高中三年都在題海中度過,後者,則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興趣、發現自我。

素質教育並非不好,不好的恐怕只是沒有辦好的素質教育,這當然是南京一中應該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是退縮回強化應試訓練的老路上。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根本區別到底在哪裡?

大多數人對素質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應試,不題海,多姿多彩,多才多藝……但這是不是和應試教育就完全相反呢?面臨選擇,不妨先來區別。

宏觀一致,微觀不同

◆ 文章:南京一中「認錯」,是素質教育的失意嗎?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分數與全面發展並不矛盾。總體上這個觀點是對的,分數也是綜合素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綜合素質的提高並不必然會影響應試考試的表現。

但從微觀上看,二者的確是矛盾的。第一,極其優秀的孩子是少數,大多數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第二,在目前的高考中,考試內容與形式相對固化,處於同一層次的同學,是否專心複習,在分數表現上的確會有區別。第三,高考分數的區分度越來越低,尤其是在高分區,分數的競爭日漸白熱化,甚至到了「分分必爭」的程度。於是,本來理論上不應該矛盾的東西,現實中的確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衝突。

理論上,抗議家長的行為似乎有悖於素質教育的初衷,但是在目前許多招聘單位只招收名校學生的情況下,家長又怎能輕言放棄對分數與名校的追求呢?

可見在此事上,要理性思考和反思的不應只是家長、校長和老師,更應該是教育管理部門和專家。如何給學生更加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空間去探索自我、實現全面發展,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育不容試錯,素質教育成本更大

作者:俞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應試教育首先是社會問題,而後才是教育問題。社會大眾功利主義看待教育,並不是江蘇一省的問題,整個東亞地區死記硬背只要分數的傳統觀若一直不改,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培養就會一直是教育的短板。

事實上,支持「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家長在南京、江浙、北上廣深地區都大有人在,而且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可惜迄今仍未成為社會的主流。

北師大教授檀傳寶表示,南京在教育觀念的進步上探索不少,也有一些成效,但是一有風吹草動就「道歉」就自我否定,足見社會壓力巨大。

素質教育提出已多年,分數還是主要的剛性依據,這不禁讓人反思,現實中搞素質教育的阻力主要在哪裡?搞素質教育真的沒有土壤嗎?

梁挺福表示,在以考試為主要選拔方式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成效,應試教育可直接拿數據說話。

於家長而言,在高考賽道上讓孩子做素質教育試驗,必然會面臨兩方面壓力,即來自孩子將來的競爭壓力,與試驗失敗帶來的機會成本壓力。

於學校而言,當前素質教育只是賺了吆喝,真正響應的人極其少,絕大多數人還是用消極的觀望態度審視它、質疑它。中國社會當下還是缺乏搞素質教育的土壤。

其實,分數與綜合全面發展並不矛盾,基於此共識,如何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發展素質教育,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關鍵。

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各方面素質都得以提升,而非不要成績,反之會促進成績的提高,所以兩者本就是一回事。

南京中學需要反思的,不是要不要素質教育的方向堅持,而是素質教育如何落實的專業路徑問題。

兩種模式銜接,土壤在哪裡?

任何教育都只是一種形式,只有身在教育之中,探尋教育的本質,才能真正迎接瞬息萬變的將來。

作者:小鯊

來源:識局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們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能經常聽全球頂尖專家的講座報告,參加有趣又有意義的實踐項目和國際比賽,實行的無疑是大家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但是人大附的學生應試能力也絲毫不差,每年大量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名校,並且進入大學後仍能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不落下風。

為什麼人大附這種學校一直在搞素質教育還依然能在應試中碾壓,「有的學校」一搞素質教育就被縣中碾壓?因為「有的學校」搞的根本就不是素質教育。

要培養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既要有良好的師資和資源幫助學生們茁壯成長,也需要學生們自己的努力奮鬥。人大附這類全國頂尖高校,師資力量強大,老師真的能用非常精煉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楚知識概念的本質,把學科的邏輯體系的框架搭建得非常完備,同時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做得也很到位,一節課的講授的效果頂得上普通老師滔滔不絕講一周的效果,這些學校的學生相當於半天就能學明白其他人一周才能學會的東西,剩下的6天半不管是繼續鑽研課本還是搞興趣愛好,都是碾壓。

「有的學校」沒有這麼優秀的教師,學不到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只學到了「輕鬆學、愉快玩」的形式,也想著自己也能只學半天、玩6天,還能培養出高素質,這是教育上的形式主義。

「縣中」們至少認清了形勢,知道自己的教學水平就這樣,做不到旁徵博引深入淺出,那就只能老師學生們一起下苦功夫,勤能補拙。

教師:堅持你的相信,不斷達成目標

作者:李鎮西

來源:鎮西茶館

素質教育不會妨礙高考成績。

第一,素質教育遠不只是活動,它也體現於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為素質教育只是吹拉彈唱、蹦蹦跳跳,那是極大的誤解;

第二,素質教育的學科教學包括衝刺高考,需要時間但絕不只是時間的堆積,也不是「題海戰術」的濫用,而是效率的提高,更是以一當十的「精題巧練」,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智慧是極大的挑戰。所以,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

李鎮西老師曾帶第一個高三畢業班,搞了大量改革與探索,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班級生動活潑,孩子們開心快樂。然而,高考成績下來後,的確沒有考好,「素質教育」都成了「罪狀」。

得到批評的焦點就是:正是那些所謂「改革」影響了高考成績!批評者的邏輯非常簡單卻無比雄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多的活動必然佔用學習的時間,高考成績焉能不受影響?

但無論如何反思和檢討,他都不認為是這些影響了高考成績。自認為教育改革沒有錯,而且成為他當時堅定不移的信念;不過他也清楚改革還有缺陷。

終于堅持第二輪,班級高考空前輝煌,的確,素質教育沒有錯,素質教育不會影響高考!

作者:青葭

來源:少年商學院

作為學校的家長,如何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必須具備的是,即使將來人才選拔的方式變了,孩子也可以應付自如。而不是考察形式變一次,自己就慌一次。

而如果經濟實力和孩子的天分都沒到完全到高枕無憂的地步,那我們至少要意識到一點:在這個資源有限的社會裡,要得到更好的東西,就必然有更艱辛的付出,任何一種錘鍊人才的方式都不可能輕鬆,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如果某種教育方式顯得很輕鬆,那並不一定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你的孩子可以不必像其他孩子一樣每天頭懸梁錐刺股,但心靈經歷的磨練一樣不能少。

比如,孩子可以不刷那麼多題,但並不意味著他不必去思考這些題的本質。

很多父母對「應試」的印象還停留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但其實高考題早就變了一次又一次了。

現在的高考題,更多地是考察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邏輯,以及與世界對話的能力,而不是去問學生「魯迅的文章裡窗簾為什麼是藍色的」。

如果一種教育方式能夠真正讓學生洞見事物的本質,明白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繫,那麼這就是一種「素質」教育,無論它表面的名字叫什麼。

編輯 |田佩

相關焦點

  • 中產教育迷思:躲不掉的應試教育,抓不住的素質教育
    即使在幼小銜接的壓力下,我們也更願意選擇思維啟蒙、原版英語啟蒙、大語文素質課程,讓孩子用更接近我們理解的素質教育方式去學習。 最近,我身邊好幾個四、五年級孩子都在這個暑假抓緊一切時間考鋼琴十級、八級,用他們父母的話說:到了畢業班就沒時間搞這些素質興趣了,要趕緊考完級,畫個句號。
  • 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
    近日,由「南京一中事件"引發起兩種教育模式的熱議,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一、其實素質教育本身與應試教育並無矛盾。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當然包括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且是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方面,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怎麼體現呢?,顯然是考試成績。應當說學習素質和其他素質是相輔相成的,其他素質真正提高了,就會促進學習品能力及學習一成績的提高,反過來知識豐富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又會帶動其他素質的提高。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是將素質教育作為主題,作為戰略部署。2020年了,素質教育進展的怎樣了?素質教育,一個目的兩個重點四大要義。以提高全面素質為目的,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應試」無能,不要甩鍋素質教育
    」,而自己考不好是因為搞素質教育。哪有什麼素質教育?!有的只是應試教育而已,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真正搞素質教育的學校少之又少,沒有一家不搞應試教育,但是也沒有一家學校承認自己在搞應試教育。為了替應試教育開脫,甚至有人說,應試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這句話貌似正確,是啊,現代社會就是一個考試社會,你想找一份工作,你想晉級晉升都要考試,不會考試的人幾乎無法在社會立足。
  •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這所大城市名校向來努力素質教育,卻因為高考分數不如縣中被家長抗議,而許諾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向加以整改。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中產的教育陷阱:投入全部身家,卻培養出了一個個「城市做題家」
    一個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群體的出現。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的寒門學子。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
  • 為什麼要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要了解素質教育和影視教育的區別在哪裡,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應試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中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高分和片面升學率以應對考試的教育。
  • 衡水中學又火了,「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再躺槍
    與此同時,討論「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孰優孰劣的年更貼也紛至沓來。筆者想說的是:別比了!有這時間去看看雲南省前教育廳廳長、國家督學羅崇敏講的「兩個偽命題戕害中國教育」它不香嗎?裡面也有提到對衡水中學的看法,那些還在視衡水中學為「妖魔」的人,不妨去了解一下真正的衡水中學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對頭?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此以後,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多次寫入教育的政策文件。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筆者針對該發言中的一些看法撰寫了一篇文章《依法治教和應試教育,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什麼》,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的是依法治教,在政府教育部門依法治教的基礎上,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是學校的自主選擇。
  • 素質教育不如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該如何搞?
    可惜家長有點急功近利,拿北清率來衡量素質教育。南京各校公布了高考戰報後,家長們把各校的成績放在一起比較,發現二流學校二十九400分以上達68人,比南京一中多出兩倍多,兩所學校的高分的差距竟如此大。於是追求清華北大名校的家長們就責難南京一中搞素質教育。
  • 一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較量:寒門子弟陪不起
    家長不滿的理由是:南京一中大搞素質教育,輕視高考。說到底,這是一場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PK。雖然沒怎麼實施,但是素質教育的「美好願景」,卻早已被一些人描繪得無比美好。很多專家批評、學者反對應試教育,連很多家長也跟著起鬨:「應試教育真的太害人了!」「只有推行素質教育才能拯救孩子。」我只想說一句: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工薪家庭還支持素質教育,那就是真的蠢!
  • 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灰鴿叔叔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 素質教育,是個什麼東西,你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然而素質教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素質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改變?素質教育是不是讓我們對孩子培養更加迷茫?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又是什麼關係?而後天素養和對先天已成條件的優化提升,就應該是素質教育。二、我們應該怎樣去所謂的素質教育我們應該在對孩子任何一方面提升的時候,要兼顧孩子的其他方面,就像營養均衡一樣。但是營養均衡,也得有主食作為支撐,否則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素質教育也一樣。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並非對立
    人民網上海6月19日電(記者沈文敏)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存在一個很大的困擾,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似乎是一對天然不可調和的矛盾。為了提倡素質教育,必須反對應試教育,有關方面還取消了奧數、英語一年多考,引來了學生和家長的不同看法。對此,昂立國際教育總經理慄浩洋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並不是對立的關係。
  • 匯上優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文件強調了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強調了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當傳統的應試教育與開放的素質教育相碰撞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兩者並軌會有什麼尷尬的處境?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應試教育?
  • 高考是最大的「應試」教育!為啥還要提倡素質教育?矛盾嗎?
    比如,只注重智育、考試,德育完全沒有,學生沒有一點愛國精神、也沒有健全人格、品格,最終會是怎樣?會不會將「我們的教育」推向「毀滅」?如果完全沒有體育,為了考試,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假如都近視、體弱、多病,成為「東亞病夫」,那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會走向「末路」?當然這是從極端角度來解讀的。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到底在爭什麼?
    浙江省教育廳一位處長甚至明確表示,浙江不歡迎衡水中學,理由是衡水中學的做法過於強調分數,這和浙江一貫提倡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相牴觸。  衡水中學辦分校風波引發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還未停息,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的《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又成為網紅文章,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再添一把火。
  • 我國的教育,到底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對立。「應試教育」本質上是目標教育理念的體現。它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對象,是選擇社會階層和人力的工具。在這裡,教育的選擇功能被視為終極目標和本體,而人的發展只是適應選擇的手段和選擇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