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最大的「應試」教育!為啥還要提倡素質教育?矛盾嗎?

2020-12-17 小蟲大鵬

高考是最大的「應試」教育!為啥還要提倡素質教育?矛盾嗎?

矛盾,真的很矛盾!但還是要提倡,大大地提倡!

首先,這世界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有時候,兩種幾乎完全相對的事物也需要同時存在,這就是矛盾。就像黑與白,就像陰和陽。如果只崇尚白,忽略黑,或者只崇尚陽,忽略陰,最終都是走向毀滅。

我用了毀滅這個詞語,聽起來有點嚇人,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結局。

從極端角度來舉例

如果只注重「應試」、或者智育,而其他方面都被忽略,甚至完全沒有。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果只看考試成績,通過刷題、死記硬背、強化訓練等,提升成績,其他培育完全忽略,就會嚴重影響甚至出現極端狀況——「毀滅」我們的教育。

比如,只注重智育、考試,德育完全沒有,學生沒有一點愛國精神、也沒有健全人格、品格,最終會是怎樣?會不會將「我們的教育」推向「毀滅」?

如果完全沒有體育,為了考試,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假如都近視、體弱、多病,成為「東亞病夫」,那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會走向「末路」?當然這是從極端角度來解讀的。

如果完全沒有美、勞、心理健康等教育,不懂審美,且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巨嬰,且心理脆弱。這樣的學生,即使分數都達到學霸水平,對我們的教育而言,是成功,還是失敗?

所以,過分重視成績,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很明顯弊大於利。不利於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個性發展和主動精神的培養等。

也正因為過分的應試教育帶來了以上弊端,所以我們的教育提出了素質教育。

為何高考還是「應試」?

高考是最大的「應試」,因為對於每個學生來說,高考可以說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試。而這次考試只看考試成績,以考試成績進行決定性的選拔,來決定人生極為關鍵的一次選擇。

也正因為高考是「應試」,所以我們的素質教育也往往徒有其表,很多學校、教師、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

既然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高考為何還是「應試」教育?

我是這麼理解的。

第一、因為高考以「考試成績」來決定,最簡單、最公平。

考試成績反映了一個人的智育水平,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相對是最簡單,也是最公平的。試想,我國每年有那麼多考生,若要進行綜合性評價,就變得異常複雜,而且很難確保公平。而考試成績相對而言舞弊的機率的大大降低。

美國沒有高考,都是學校自主招生,學校會採取相應的考試,比如先申請,再提交高中的所有方面平時成績,還要提交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證明材料、教師推薦信和學生個人陳述等資料,再進行學習能力測試(SAT)、美國大學測評考試(ACT)等。

這些操作過程若是競爭異常激烈的國內,難免會出現各種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等不公現象,所以,全國統一高考,反而是最簡單、最公正的。

那這樣一來豈不是與我們的素質教育產生矛盾?

第二、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矛盾當然還有,但也不是完全對立。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候也是對立的,但要明白萬事萬物都是在矛盾中共存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雖然有矛盾,但不是完全對立,而是可以辯證而統一的關係。

高考要考的好,並不是說每天十幾個小時做題、刷題、死記硬背、強化訓練,而是需要協調自我,提升全面素質才更有考試競爭力。

素質教育,重在思考力的培養,重在能力的培養,重在打基礎,重在全面素質的協調發展的培養,不要讓某一方面而成為另一方面的短板。也就是不要讓身體鍛鍊、心理素質、品德人格、個性能力等成為你學習的短板。素質教育並不是說就不看成績,而是為了考更好的成績,讓自己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

其實可以看看現在的真正的學霸,有哪幾個是死學習的,都很會思考,有創新思維,所以理解力強;也很會安排規劃,懂得安排作息,有好的學習態度,加強身體鍛鍊,增強個人心理素質,提升學習能力。

不知為何那麼多人要把素質教育和考試完全對立起來。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就是眼裡只有智育、考試,反而最終讓學生成為死讀書,而如今提倡的素質教育,相當於「讀活書」、「活讀書」,當然最終的高考還是要以考試來衡量,也是不得已而採取的方式。

第三、素質教育做得好,考試競爭力也會提升

素質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素質」,也就是關注的是「人」。這是很人性化的教育,在不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思考、實踐動手,其實真正的學霸,都是很主動地學習、思考,主動規劃自己作息,注意身體鍛鍊、心理狀態、品格人格和勞動實踐的結合的。

因為只有這樣的主動、思考、學習的狀態,才能真的全身心投入學習,不斷提升考試競爭力。你會發現,很多考上清華北大的,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書呆子」,而是一個比較全面素質的人。

結語

希望更多的人不要誤讀素質教育,包括學校、教師和家長,以及學生。更不要把素質教育和考試完全對立起來,兩者的確有矛盾,但是也有統一。要學會辯證看待問題。最後,希望能夠通過不斷提倡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創新思考、全面個性發展、主動學習能力,最終真正提升自我學習和考試競爭力。

加油吧!

相關焦點

  • 素質教育註定要向應試教育低頭嗎?
    結果孩子的高考成績反而不如中考選拔成績稍遜一籌的南京二十九中,我們不找你校長找誰?同樣校長尤小平也是滿肚子委屈:誰都知道中國的學子累,辛苦。社會也提倡孩子們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只是高分低能的書蟲,難道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有錯嗎?
  • 【李鎮西】素質教育堵死了貧寒子弟上升的唯一通道嗎?——兼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是不是矛盾的?
    但素質教育又不僅僅是考試和應試成績,還有應試和成績以外更豐富的素養,比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這些雖然都是現行考試制度無法測量的,但很重要,非常重要,相當重要!對此我就不多說了。我想提醒誤解素質教育的人,你們不能先把「應試」這個教育的固有屬性從素質教育中剝離出來,然後對之大加討伐:「沒有考試,還叫『教育』嗎?」可是,素質教育本來就有考試的呀?
  • 揭秘:為啥多年來越是強調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反而越是盛行?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模糊地認為中高考的紙筆考試就能考出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所以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還是比較重視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培養的。既然如此,為了獲得更高的紙筆考試分數,人們完全有更簡潔的、更高效的方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啥還要用傳統的「從做中學」、「從思中學」的「笨」辦法呢?學校教育以獲取現成知識為主,以取得高分為目的。
  • 應試教育扼殺童年,素質教育就能解放孩子了?
    這一年年的,素質教育、減負宣傳了不知道多少輪了,應試教育也被拿出來批判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現在公布出來的政策卻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這減負真的是往素質教育方向引的嗎?確定不是對應試教育的矯枉過正嗎?有多少人考慮過廢除應試教育後,這個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嗎?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素質教育呢?作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長,我覺得,保留應試教育,是對中國廣大的普通家庭負責,素質教育也不見得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快樂」。
  • 金陵名校向「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註定非此即彼?
    最近,因為「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又被吵得沸沸揚揚。然而,兩者真的非此即彼,無法統一嗎?2020年高考南京一中400分以上(江蘇省高考滿分480分)的數量僅有20人,成績慘澹。然而,現在社會流行的「素質教育」真的能教出「素質」嗎?一提到「素質教育」,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然而在「爭入名校」的大環境下,多少學生的「音體美」不只是披著素質教育外衣的「考級教育」、「競技教育」。能有幾個孩子純粹為了興趣、家長純粹為了素質,堅持下去?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到底在爭什麼?
    浙江省教育廳一位處長甚至明確表示,浙江不歡迎衡水中學,理由是衡水中學的做法過於強調分數,這和浙江一貫提倡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相牴觸。  衡水中學辦分校風波引發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還未停息,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的《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又成為網紅文章,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再添一把火。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近期,由於南京一中高考結果引發的部分家長抗議「素質教育」,要求校長下課等在社會上再次掀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而且雙方論點似乎都有理,可謂是針鋒相對。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們對兩者的看法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
    近日,由「南京一中事件"引發起兩種教育模式的熱議,我們怎樣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呢?一、其實素質教育本身與應試教育並無矛盾。二、當前矛盾表現「較嚴重原因主要是人為,說白了就是素質教育走偏了路,做的太假。
  • 南京一中道歉,是素質教育的「滑鐵盧」,還是應試教育的勝利?
    雖然學校沒有明確承認要向應試教育方向傾斜,但從這些字眼可以看出,這就是典型的衡中模式,因此有一些專家認為,南京一中的《告家長書》其實是素質教育開始向應試教育低頭。這可能是當前教育改革最深層次的一個矛盾。雖然現在有一部分地區開始嘗試綜合素質評價,在高考時不再單一的關注成績,而是借鑑國外的模式,除了看成績之外,還需要看學生的綜合素質。
  • 有感於活在應試教育下的素質教育
    下面是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的一段話,「我希望一中的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應對高考,更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從興趣到志趣。」這裡,其實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而且最關鍵的是應試上,也就是說只有高考的我去做,去學,其他的都可以放棄或淺學,大部分時間都被放在了與考試相關的學科上,那麼,偏科是顯然的,更不用說其他一些非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更偏了,偏到可能沒有了。
  • 中產教育迷思:躲不掉的應試教育,抓不住的素質教育
    有了老大以後,混跡很多媽媽群,大家都喜歡聊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其實對於這兩個詞是什麼定義,並不確定。只是單純地因為自己的經歷牴觸應試教育,希望自己孩子的教育被升級為模糊的素質教育。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該校提倡素質教育多年,不允許補課、考試、排名……把減負的教育思想落實到了極致,最終尷尬收場。教育的褒貶首先我們明確一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概念。「應試」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應對選拔性考試的能力,追求考試成績與升學率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多方面的能力,旨在提升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兩者不存在「好」與「壞」,因為它們的側重點不一樣,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有不同,但也有交集。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教育的目的不同,雖然「素質」教育注重的全方位成長更具有人本主義色彩,但是我國實行的教育模式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也說:如果你想讓孩子獲得更好的中學教育,還是選擇國內,等學有所成再送去常春藤名校。中美教育的鮮明對比,不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照嗎,社會主義至少還保留了階層上升渠道,而資本主義則完全階級固化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年輕的科學家輩出,而美國本土的科學家垂垂老矣。三、應試教育是最高效的培養人才方式。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相對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不以分數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不再以比較難的知識點為主要教學內容,要給學生教綜合性的生活化的實踐性的內容。可以看到,學校在努力,教育在努力,開設了很多課程,形式也很多樣。可,分數依然那麼重要,依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高考、中考等,基本都是看分數的。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殘酷真相:為什麼大科學家多出現在歐美?
    之所以有應試教育,是因為有考試且十分看重考試成績、背誦和解題。素質教育就是字面意思,我們會很快聯想到西方的教育制度,他們的教育就比較開放。只是歐美國家在資本主義的改革下,開創性人才需求大增之後逐漸改行素質教育,東亞則仍然堅持應試教育。韓國高考:殘酷的真相我國就是典型應試教育國家,在這種制度下的我們,幾乎大部分人都要用考試來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學歷。
  • 南京一中VS二十九中,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重新看待這件事情,其實家長最難接受的不過是自家孩子費心費力考入了一所優質高中,但同學家的孩子去了縣中,三年後高考成績卻壓了自家孩子一頭。那麼對於家長和學生來說,到底是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呢?
  •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南京——你真的想好了嗎?
    10%有嗎?即使有,剩下的90%普通人怎麼辦?唯一出路就是應試教育。 NO.2|貳 大家不要神化素質教育,也不要妖魔化應試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字面意思是應對考試的教育。放到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應對的不就是高考嗎?
  • 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
    這兩天,好多微信群都炸了,大家紛紛在討論一個熱門新聞:南京的一所超級名校在高考中400分以上的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們跑到學校去要求換校長。而校長迫於壓力,不得不公開道歉,表示自己長期以來的素質教育是錯的,從現在開始會增加教學壓力,向應試教育看齊。事實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必然對立的嗎?
    令人深思的是,幾年前,衡水中學申請到江蘇開辦一間分校,被江蘇省教育廳否決了,理由是江蘇省實行的是素質教育,專事應試教育的衡水中學不適合江蘇。沒想到今天力主素質教育的南京一中尤校長竟被要求下課,諷刺意味可謂深矣。我在高中任教已超三十年,長期以來深感升學壓力巨大,沒想到這次南京一中事件仍刷新了我的認識,深為尤校長嘆息一聲,當這校長,豈是壓力山大一詞可形容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