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國教育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偉大戰略。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
其實,80後感受應該是最深的,什麼德智體美勞、三好學生的表彰都是很虛的,應試成績更多的是指揮棒,20年過去了,我國教育跌跌撞,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達到素質的教育的那種理想目標。應試教育大行其道,各種技能學習班、課後補習班好像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而且是樂此不彼,學區房是越來越貴,但是學生們基本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等方便確實遠遠落後的。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應試教育確實好像為國家輸送了很多人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之前很多時候中國各個領域都是在模仿,一味的去學習西方,放棄了犧牲了本來屬於我們有價值的東西,而素質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對比亞洲國家,日本在小學畢業前會對孩子樹立培養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對環保意識、不麻煩別人、禮貌待人等重重點訓練,直到根深蒂固。對比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美國,小學和高中學業尤其的輕鬆,他們更加注重對孩子社交能力和領導力的培養,培養溝通的能力和領導力要明顯高於成績。
素質教育沒有按照想像中發展,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1、素質的教育其實不太符合中國傳統教育的習慣,中國式的家長總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雖然說課後讓孩子參加學習班,培養愛好,但是學習成績永遠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輔助,所謂的素質教育其實更像是一個美好的口號。
2、談到素質教育,我們還得分析,應試教育為什麼會存在,存在的根源在於中國人太多,為了社會國家以及家庭個人的發展,總會制定一些教育人才選拔的規則,而在情景下你的應試教育的成敗成為衡量你獲得社會資源多少的問題。
但是作為家長的你,情願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嗎?按照小編的想法,孩子的素質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無論你成績有多好,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思想。現在都是終生教育,學生生涯結束時,思想的競爭才剛剛開始,隨著年限越大,你會發現有思想的孩子格局要大很多
第二, 基本禮儀和文化。 孩子面對社會,要遵守社會的基本公德禮儀,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自身的文化不能夠丟掉,應該在孩子這一代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