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間看到一篇介紹美國教育的文章。我們大多數人一直認為美國的教育屬於素質教育,其實不完全是。
據介紹,當前美國教育已固化為三個階層,分三種模式。
處在最底層的就是貧民應試教育,主要針對的就是貧民區孩子的公立學校。全封閉式的管理,是真正的應試教育集中營,在抓應試上,聽說比我們中國的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還要嚴苛。目的就是讓這些孩子考上大學,將來有一個飯碗,說白了,就是把這些貧民區的孩子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
處在中間的就是中產階層的素質教育。這樣的學校主要以培養孩子的特長、才藝及各種能力為主,除了孩子自身的潛質外,比拼的主要還是家庭在孩子身上的經濟投入,投入越多,孩子學的本事越多,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有可能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叫中產家庭的教育,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素質教育。
處在最上層的就是頂層精英教育,這種教育主要由私立學校來承擔。說白了,就是專門培養各領域高級領導的。教育的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這樣的學校只是為處這個階層的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從美國教育的三種模式中,我想到了一個詞——因材施教,這個詞出自我國教育界鼻祖孔子的《論語·先進篇》。當時,孔子身邊有三個學生,一個叫子路,一個叫冉有,還有一個叫公西華。子路和冉有兩個一前一後向孔子問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之間的對話:
同樣的問題: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對子路的回答(慢條斯理):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孔子對冉有的回答(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這就叫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古今中外、校內校外通用的一個最經典的教育原則。也是現代教育中「個性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材施教的背後似乎已變成了因「財」施教。這一點,從美國教育的階層固化的三種模式就能可見一斑。最底層的貧民應試教育,目的只是將來有個飯碗;中產家庭素質教育,目的是為了將來從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高層精英教育,就是為了專門培養高層社會的精英人才。
表面上看是因材施教,其實還是看家庭的經濟實力,或者說財富地位,是名副其實的因「財」施教。
還好,我們中國的教育目前來說階層固化還未形成,全民推行應試教育,無論你是否有錢,只要你肯努力,都可靠知識改變命運,靠教育成就未來。
我們中國教育目前主要還是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雖然我國對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大,無論是城鄉教育,還是區域教育,在硬體設施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但同時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致教育競爭越來越大,家長在教育上的經濟投入也越來越大。
出現了同一區域擇校、同一學校擇班,農村麻雀學校、空殼學校越來等一系列問題。但不管怎樣,作為家長,我們要相信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應試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罷,因材施教、因「財」施教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