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像是星星,值得被溫柔以待,特別是他們心中那份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藝術的熱愛。」她堅持有教無類,將熱愛舞蹈的孩子帶進藝術的殿堂。
她叫李勤。現年49歲的她有兩重身份:一個是三水區西南中學舞蹈老師,致力讓更多人愛上舞蹈;另一個是三水區舞蹈家協會主席,甘當「擺渡人」,以舞蹈節目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更以舞蹈藝術講述這片土地上有過的故事。
踮起腳尖,一手拿著牙刷,一手揮舞手臂,這個動作,李勤一做就是很多年。她笑著說,只要每天早晨站在鏡子前,都會條件反射般地動起來,「我想保持在舞臺上的狀態」。
這樣的堅持,源於李勤小時候的耳濡目染。李勤的父親是她藝術之路上的啟蒙者。
「父親是水電站的一名司機,也是一個文藝愛好者,會組織廠裡工人排練文藝演出。那時候在家裡,我經常聽到有人吹拉彈唱,熱鬧極了。」
從那時起,藝術的種子就埋在了李勤的心中,父親的支持則讓她的夢想從此萌發。上學期間,她總會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抓住一切上臺表演的機會。
很快,到了高三那年,她走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分岔路口。
「那時還是上世紀80年代,我母親怕我學藝術沒前途,就把我帶到一個衛校的門口,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希望我能成為一名護士。」
舞蹈,學還是不學,何去何從,全在一念之間。年少的李勤在衛校門外想了一會,毅然拉著母親的手回家。
「我站在那,想像著在醫院工作的場景,我覺得自己沒辦法面對那麼多的生老病死。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舞蹈,它更像是美好和純潔的化身,能讓我心靈的天空瞬間放晴。」
李勤編排作品《祖國頌》。
從此,她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也堅守著自己的夢想。高中時代,她堅持每天早起練功,不斷地修復自己的舞姿。她深信,舞臺下的千錘百鍊,最終將換來舞臺上的自由翩躚。
「每個孩子都像是被蒙塵的星星,值得被溫柔以待,沒有基礎和天賦也不要緊。」
1993年,來自湖南的李勤大學畢業後來到三水當了一名舞蹈老師。27年過去了,她始終活躍在舞臺上,並將藝術的快樂傳遞給每一名學生。
她曾改編蒙古族舞蹈《天堂》,將一群不會跳舞的孩子帶進了舞蹈世界,也進入了公眾視野。這個舞蹈作品還特意全選用男生,通過肢體語言來抒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對土地的深情。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要在一揮手、一跳躍之間洋溢出蒙古人的純樸、熱情、勇敢和剽悍,這對初學者來說是一大考驗。排練的過程十分辛苦,每一個眼神的交流,每一個弧度的校準,每一次隊形的變換,都需要她與孩子們反覆地練習。
「最初,對於舞臺效果和觀眾反應,我心裡也沒底。令人興奮的是,演出時,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我想,應該是這些第一次上臺跳舞的男孩子,給這個舞蹈增添了更為質樸的感覺。」自此,李勤更樂於打破常規,從新穎的角度來構思作品,增強舞臺藝術表現力。
作品《薪火》的舞臺照。
後來,李勤又創編了《秘境之南》和《薪火》,這兩部作品同樣採用全男班,男舞者分別跳起孔雀舞和水袖舞,以往這種類型的舞蹈都是由女舞者來演繹。其中,《秘境之南》還代表廣東省到韓國去交流演出。
作品《秘境之南》的舞臺照。
1993年起,李勤時常參加當時三水區文化館組織的下鄉演出活動。她希望還能用舞蹈為這個第二故鄉做點什麼。於是,1999年她參與了大型舞劇《潮湧三江》的演出。
「從此我明白,舞蹈為媒,也能用藝術的語言來演繹三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李勤說。
《潮湧三江》是一個講述三水故事的大型舞劇,近100名來自三水各行各業的骨幹分子共同演繹三水歷史的變遷。《潮湧三江》還提到了健力寶這張三水的經典飲料名片,並將「紅頭巾」的故事搬上舞臺。
「我被健力寶勇於創新的氣魄所折服,更欽佩那些遠渡重洋、自重自愛的『紅頭巾』。」李勤說。
後來,李勤還到三水荷花世界去做兼職舞蹈老師,幫景區的舞蹈團編排節目。只要一到中秋、國慶等節日,她就非常忙碌,有時兩三天就要排出一個符合節日主題要求的舞蹈節目。
恰恰因為這樣的磨練與沉澱,她的舞臺經驗與日俱增,對舞蹈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並萌生了創編舞蹈的念頭。她想,一個完整的舞臺,不只有舞蹈,還需要燈光、舞美、音樂、服飾和道具的配合,這些元素共同塑造舞蹈形象。
作品《希望》的舞臺照。
她曾創編了一個名為《希望》的現實題材舞蹈作品。該作品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為背景,有大學生、戰地記者、懷抱嬰兒的母親、農民等角色,主要講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群中國人如何互相扶持。
為了讓作品更有內涵、深度、溫度,在編排之前,她翻閱了大量歷史材料和相關書籍,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每次排練前,她都會和學生們講述那段歷史,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感情投入舞蹈表演中。
李勤看著當時的舞臺影像,回憶起最難忘的場景時說:「最後一幕,被槍掃射的人們重新站了起來,他們目送那對母子向光明處走去。那孩子的最後一聲啼叫,代表了民族的希望。」
2014年,李勤被選為三水區舞蹈家協會主席,6年間,她不斷為三水尋找更多舞蹈人才,吸收他們加入三水區舞蹈家協會,籌劃著一個又一個比賽、講座、外出學習……
李勤編排作品《天浴》。
「舞蹈是大眾的藝術,我希望有更多人愛上舞蹈、學習舞蹈,為熱愛舞蹈的人提供才藝展示平臺,打造真正的『百姓大舞臺』。」李勤相信,精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那些跳過的舞蹈、創編的作品,它們塑造了一個人氣質和風骨,那是對這份熱愛的最好呼應與回答。
李勤,廣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佛山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三水區舞蹈家協會主席。代表作有《秘境之南》《薪火》《希望》,曾多次在省、市、區級舞蹈比賽中獲獎。
每個作品都是新嘗試
記者:在您看來,舞蹈藝術應該是什麼樣的?
李勤:我理解的舞蹈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通過視覺、聽覺來感受的一種綜合體驗,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中,舞蹈語言、節奏、音樂、表現力、歷史背景、人文地理和構圖都是舞蹈的重要要素,缺一不可。舞蹈通過多種要素表現出一個獨特的世界,傳達豐富的感情色彩,塑造出具有直觀動態的舞蹈形象,給人美的體驗。
記者:為什麼會選男生來跳水袖舞?
李勤:在我的舞蹈世界裡,總希望與眾不同,有亮點、有高潮、有期待。每個作品都是一種新嘗試,其實當時就是想做不一樣的東西,從不同角度去表現舞蹈的美,所以就選擇了男生來表現。
記者:為什麼會選擇來三水從事舞蹈教學?這個地方對您的藝術創作產生了什麼影響?
李勤:其實人和人或者人和事都是一種緣分,來三水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挺喜歡三水的安靜樸實,有生活氣息。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一種沉澱、一種積累、一種經歷,在三水生活工作也是我想要的一種狀態,不能說是有多大的成就,但能給我滿滿的幸福感,所以可以說是三水成就了我。
文/佛山日報見習記者盧麗華
圖/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