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米粉的發明有兩個傳說,我們先來說說看起來像神話故事的這個。
秦始皇除了修建長城以外,還開鑿了溝通湘江、灕江的靈渠,這一南北水上通道為運送糧草提供了便利,也為秦朝統一嶺南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米粉的傳說就是從靈渠的修成開始。靈渠修通後,秦始皇微服到桂林遊玩,旅遊總是離不開美食,皇帝也是人。秦始皇有個特殊的嗜好,愛吃鯉魚須和魚肚(鯉魚須是十大禁菜龍鬚鳳爪的主要食材之一)。灕江盛產魚,這下把秦皇始高興壞了,頓頓都要有魚須,可多少條鯉魚才能炒一盤他想要的菜啊,他在灕江遊玩個把月不要緊,江裡的鯉魚快讓他吃絕了,這可把鯉魚王急壞了,跳著腳的要把秦始皇的船弄翻,讓他掉到江裡餵魚。河伯趕緊攔住他,告訴他好歹那是世間的帝王,不能隨便亂來,還是想個別的方法吧。鯉魚王冥思苦想,終於想出用大米磨成漿做成魚須(米粉)和魚肚(切粉)的樣子,秦始皇吃了後大為滿意,於是放過鯉魚專吃米粉,從此桂林米粉開始出名。
這個神話聽起來很是不靠譜,接下來我們再說個靠譜的傳說。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開始徵服南越。南越多是少數民族,他們不服秦朝的統治,頑強抵抗,這使得秦兵一時難以攻下,造成長時間做戰。由於後方運送糧食困難,只能在當地徵糧,當地的大米粗糙難入口,導致吃慣了北方麵條的士兵大量出現餓肚子或水土不服生病的現象。餓肚子怎麼能打勝仗?解決食物成為了首要問題。後廚們想說辦法,終於想到了把大米磨成米漿再榨成條狀,直接放到開水裡煮熟,做成和北方麵條相似的食物。這樣,桂林米粉便發明出來了。
可以說,桂林米粉的發明與秦始皇有莫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