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縣嵩口鎮圍埔村又稱「圍家埔」,是革命老區村和庫區移民村,位於清流縣域中心,317省道貫穿全村。從嵩口至圍埔須經一座大橋--「圍埔大橋」,該橋於1973年建成通車,曾是我縣最長的一座公路橋,也是清流現仍通行中歷史較為悠久的大橋之一。
47年前圍埔大橋的建設是清流交通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作為原大靈線的重要節點,它的建成貫通了清流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從此結束了圍埔村民依靠擺渡過河的歷史。作為圍埔人,當年我也參加了圍埔大橋的建設,回顧往事,有艱辛,有淚水,有感動,有振奮,而今天的圍埔大橋又將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人們面前。
擺渡過河的艱苦回憶
圍埔村是一座近千年的古村,三面環水,一面依山(東、南、西面系九龍溪水,北面依山,地形四周高山,呈鍋狀),有農戶400餘戶,人口1800餘人。山林面積1.4萬畝,耕地面積1301畝,庫區水域面積1207畝。
村民沿九龍溪單邊建房居住,村裡60%的農田(近800畝)和80%的山地都座落在大河對岸,村民生產勞作須靠渡船往返於渡口兩岸。舊時,圍埔村臨水三面設有上、中、下三個渡口,尤以中渡最為繁忙。但老村和渡口在1974年安砂水庫蓄水後都被淹沒了。
過去村民擺渡過河,如遇突降暴雨,或水流變急,或操作不慎,極為危險,也因此發生了多起慘痛的事故。1966年農曆6月6日和1967年農曆4月4日的兩年裡各有一位圍埔村男性強壯勞力獨自一人乘船到對岸參加生產隊勞動,在撐船當中不慎落水身亡。1968年農曆2月12日上午8點左右,發生了一起7人8命的重大交通事故。當時,圍埔村民乘渡船到河對岸參加生產隊勞動,渡船上坐滿30餘人和9頭耕牛,嚴重超載。因下暴雨河水猛漲,水流變急,渡船從村邊渡口橫撐到對岸靠岸時,船頭碰到岸邊巖石後產生振動,站在船頭的幾頭耕牛同時向後傾斜,造成船體左右搖擺,船艙內進水即刻傾翻。全船人員落水,除會遊泳和被救的人員外,共有7位村民不幸遇難,遇難者中有3男4女,其中有一名孕婦已懷身孕8個月。從1966年到1968年的3年間,為了乘渡船去勞動生產,圍埔村共失去9條人命,實為悲慘。當時,圍埔人迫切期盼能建一座大橋,結束擺渡過河的歷史,方便村民安全來往兩岸。
下放幹部的積極支援
當時有一批省直機關幹部下放到圍埔村,其中有原擔任過福建省委書記秘書的顧銘,以及鄭藝、鄭善等6位下放幹部。他們都居住在村裡參加生產隊勞動,並經常深入農家了解村情民情。當了解到村裡60%的農田和80%的山地都在大河對岸,幾百年來農戶到河對岸耕山種田及所有農作物收成都是靠一條渡船往返承載,尤其是了解到九條人命事故的情況後極為震驚。他們深入調查分析在圍埔村建橋的各項有利條件,並由顧銘同志執筆撰寫了強烈要求建設圍埔大橋的報告,逐級向上級反映。1970年秋季,圍埔大橋經福建省交通廳批准建設。
此後多年,每當提及圍埔大橋建橋之事,圍埔村民都說要感謝顧銘等下放幹部,是他們的努力爭取,將大橋建在圍埔村,這批省下放幹部為圍埔村辦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齊力建橋的同心壯舉
圍埔大橋的建設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1970年秋,清流縣成立了建橋指揮部,縣交通局派出邱東生擔任建橋總指揮,張群英任副總指揮。工程師陳英負責技術總監,福州下放幹部鄭善任財務,共同負責大橋的建設工作。
圍埔村按每個生產隊抽調青壯勞動力長年投入大橋的施工。參加建橋的民工每日補助人民幣貳角、大米半斤,由縣指揮部支付。據統計,整個大橋工程共投入民工合計1.6萬個工日,投入的工日轉到民工各自生產隊計算工分,待年終結算報酬。
1970年秋,建橋工程隊開始進場開採石料,在大橋附近的甲坑壠羅坡窠山場和鑿子樹下河邊,以及大山田尾開採大量的花崗巖石塊運至工地進行加工。由於當時無機械化操作,石料的開採、切割、搬運全憑人力手工,又需避開汛期,因而耗費了大量時間。直至1971年秋,才開始橋墩圍水清基和澆灌橋墩基礎。1972年上半年,砌好四個橋墩和兩岸的碼頭。其中一個村對岸的碼頭清基深挖近8米仍未有牢固的基底石,最後採用幾十根直徑40公分左右,每根長約8米以上的青松木進行加工,把松木一端劈成尖樁套上錐形鐵套,另一端套上鐵圈打入碼頭基礎中,再澆灌水泥混凝土形成碼頭的基礎,該碼頭基礎至今仍堅固如初。建橋清基圍水需做竹篾籠子的毛竹和打碼頭基樁的青松木均由邱寨大隊無償提供,在該村陳細坑山場砍伐,請下禾伐木場的汽車運至圍埔。1972年下半年安裝拱架,開始築砌橋體拱石,所用的拱架大部分從清流南門橋建成後拆卸下來運至圍埔,兩橋共用拱架節約了木材和加工成本。當年底,整座橋拱築砌完成。1973年初開始橋面鋪設和橋體兩面護欄的安裝以及漿砌兩岸碼頭兩側的護坡,當年3月竣工通車。
1973年圍埔大橋建成
圍埔大橋是以民辦公助的形式建設的。國家撥款30萬元,建橋實際支出28萬元,剩餘2萬元上繳國家。在整個建橋過程中除建設工程隊外,主要投工是以圍埔村勞動力為主。需突擊施工時由指揮部抽調部分外村民工支持,三年多共投入1.6萬個工日,為國家節約幾萬元資金。
圍埔大橋全長168米,橋面寬6米,4墩5孔,各跨跨徑25米,淨高5米,最大荷載汽車15噸、掛車80噸,橋墩及河兩岸的兩個碼頭均用花崗巖石砌成,石拱卷上部空腹,下部石抬擋。橋面基層混凝土加泥結碎石路面,為永久式石拱公路橋。1993年,將原泥結碎石橋面改建成貫入式瀝青橋面。從遠處眺望,大橋整體建築造型極為雄偉壯觀,成為圍埔村口河面上一道亮麗之景。大橋的建成通車,解決了圍埔村有史以來交通只靠一條渡船擺渡的落後困境,而且為後來貫通我縣南面的田源、鄧家等六個鄉鎮的公路建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圍埔人應該感恩黨和政府當年及時批准並撥款支持建設大橋。但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為大橋建設出力流汗甚至流血的所有建設者們。如大橋的技術總監陳英,為福州閩侯人,負責大橋的圖紙設計和施工,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大橋建成後定居圍埔直至2019年去世。當年插隊圍埔的知青劉民國,在參加大橋建設鋸模板時右手食指被電鋸割掉一半,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作為圍埔人,我也有幸參與了圍埔大橋的建設,在大橋建設中流過汗、熬過夜,至今難以忘懷,引以為榮。如今,每當經過圍埔大橋時,看見絡繹不絕的汽車、摩託車馳過橋上,以及村民勞作邁著矯健的步履從橋上歸來,我心中常常湧起一股喜悅和自豪,更有無限的感慨!
加固改造的時代新姿
歲月時光悠悠而去,一晃眼之間,圍埔大橋已經建成使用47年了。經47年風雨,大橋整體質量雖然堅固,但橋面和欄杆等破損嚴重,給行車和行人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對大橋進行加固改造成為重要議題。
為保障廣大村民安全出行,嵩口鎮黨委、政府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理念出發,積極向上爭取籌措項目資金,於2019年啟動實施了圍埔大橋加固改造工程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33.8萬元,重點對整體橋面和欄杆進行整體修復,原橋面左右兩側各加設1.5米人行道,並安裝復古式欄杆及路燈。該項目已於2019年12月9日正式開始施工,現已完成行車道路硬化,馬上著手進行護欄、路燈等施工,並將於2020年6月完工。
圍埔大橋修繕
屆時圍埔大橋將以更靚麗的新姿橫跨圍埔九龍溪上,展現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更好地造福於民。
作者 | 黃德機
編輯 | 柯佳偉
審核 | 鄒新根 吳火招
覆審 | 嚴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