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箏會不會彈奏顫音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同樣是演奏《憶江南》樂段:
不會顫音,曲調有一種生硬直白的感覺,絲毫沒有景色美感和演奏情感;
會顫音,你弦下的每個音符都有其韻味,這種輕顫音所散發出的效果,聽眾仿佛就能置身於煙雨濛濛、潺潺流水的江南意境中。
顯然後者更能打動你的老師和考級評委。
來感受下古箏十級老師的《憶江南》,顫音就是能演奏出曲魂!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顫音,顧名思義就是當我們右手彈弦後,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起伏按動,使右手彈奏出來的音產生有規律的波動效果,從而起到延長音波、美化和潤飾音色的功能。
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顫音又有什麼類別?到底什麼時候顫?如何顫?
顫音有何分類?
顫音就著弦力度而言,有輕、重之分。我們來看幾種使用頻率較高的顫音。
輕顫音:箏友們使用最多的顫音,這種「顫音」常用於輕淡、高雅,速度較慢的旋律中,右手彈弦後,左手用食、中、無名三指做垂直的起伏快速按動。
小顫音:常用於悽涼、悲怨的旋律中,左手按弦方法與「輕顫音」相同,但顫弦幅度更小、頻率大。
重顫音:常用於感情比較強烈的旋律中。右手彈弦後,左手用食、中、無名三指作垂直的慢而大的起伏按動。它是在「輕顫音」的基礎上加大顫音的幅度,增加弦音的緊張感。
顫音,什麼時候顫?
看下面這首《茉莉花》的曲譜,在音符上方看到類似(~~)的符號,就表示此音符需要演奏顫音。
但問題來了,上面的舉例曲譜比較特殊,實際上大多數的曲譜「顫音」通常都無明顯的標記。所以不依賴曲譜,顫音使用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以下三種情況,一般要加顫音,只要掌握好了,我們就能找到彈奏感覺,運用自如。
1.時值(節拍)音加「顫音」;
2.重拍上的音加「顫音」;
3.右手大指彈的音加「顫音」。
這種練習方法有助於我們熟悉顫音、找感覺,但對於有一定基礎的箏友,我們不推崇這種「標記顫音」的固定彈琴模式,這與靈活的顫音演奏宗旨背道而馳。
顫音是不規定速度,不規定次數,不規定深淺度的,即可理解為完全自由的彈奏方式。演奏者視曲曲風和曲風,自行斟酌決定什麼時候顫音、怎麼顫音。
顫音,怎麼顫?
簡單的理解為:右手彈弦後,左手隨後在琴弦左側約10-15釐米處做上下起伏顫動。
看似簡單的動作,從手型到按弦頻率都有法可尋。我們來學習輕顫音的練習方法,這種顫音使用最廣。
手型: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自然併攏彎曲、手腕略抬起,手臂放鬆。
兩個常見的錯誤手型:第一,手腕太低
第二,凸腕,腕抬高,容易緊張
調整好手型,下面正式進入「慢練數點」顫音練習法:例如,我們現在要顫「5」(sol)音
第一步:
右手彈弦後,左手在弦慢速輕顫。
為了速度一致,嘴裡數2-8表示顫的頻次,彈弦和顫時間點一一對應,訓練5分鐘左右。
這一步主要找到上下按弦的感覺,並訓練均衡的按弦力度和頻率。
第二步:
這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嘴上依舊數拍子(2-8),上下顫動頻率加快,反覆多組。
有些箏友速度一旦提上去了,按弦力度也隨之加大,注意這是錯誤的,我們彈的(sol)的顫音,萬不可用力過猛,導致音偏。
第三步:
依舊先彈後顫,邊彈邊數節拍,注意左手顫音時值是要足夠節拍的時值,跟上述兩步相比,左手顫動次數不變,但數拍子(1-4)。
顫音練習只要掌握了方法並反覆練習,其實並不難,再給大家劃下顫音重點:
1、先彈後顫
2、勻速慢練
3、力度均勻,每下必須回原點。
4、勤練
顫音的學習技巧其實並不複雜,但是不同人彈出來的曲子韻味就是不一樣。在這裡我們想說:雖然顫音只是一個簡單的一上一下顫弦動作,但要將這個動作練到極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耐心。
將一個顫音動作練到極致,抵過十幾種炫琴技能;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勝過平庸地做一萬件事。
彈好琴的精髓,無非就是把每一個動作練到極致。
(註: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