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泉水」的三文魚、「黃瓜味」的仙胎魚、專吃海參鮑魚的大海螺……10月以來,本報陸續刊登了9篇「金秋探漁」系列報導,引起不少市民的興趣:「過去從沒聽過 ,這些傢伙還有這麼多新鮮事。目前,青島還有啥水產品是養殖的,都養在哪些地方?」記者輾轉多地探訪了解到,嶗山原膠南大多養海魚,膠州是淡水養殖大戶,並為您繪製出青島水產品養殖地圖。
1
打破老三樣,開養「名魚」
「過去在青島能吃到的養殖魚,基本就是黃魚、鱸魚和黑頭魚這"老三樣",現在外面越來越多的高價"名魚",也到青島安家了 。」10月29日,記者前往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採訪時,該局漁業處的張處長介紹。
本地養殖的三文魚、大菱鮃等高附加值魚種先後在嶗山和原膠南落戶,當地的養殖戶已投資建設了具有恆溫自控、循環水系統的高科技陸基工廠化設施。「這種設備,可以用來養殖石斑魚、三文魚、鮃鰈魚、半滑舌鰨等名貴品種,成活率很高。」嶗山仰口一家大型養殖企業的負責人王金霞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昔日傳統的網箱養殖,面對近海汙染時也做出了改變。記者在嶗山灣、沙子口灣、唐島灣和靈山灣等地均發現,這些具有深海抗風浪功能的網箱,主要是養殖鱸魚、黑頭魚和小黃魚。但養殖水深達到了15米以上。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青島的蛤蜊扇貝是養殖中的「大戶」。去年整個青島市水產養殖總產量為120萬噸,而貝類能佔到一半以上。目前島城貝類養殖種類,主要包括扇貝、牡蠣、海紅、菲律賓蛤仔等。據城陽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貝類的養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灘涂底播養殖,另一種是海上筏式養殖,前者規模養殖較大,貝類成熟後品質、肉質好。灘涂底播養殖,大多在膠州灣,主要養殖菲律賓蛤仔、雜色蛤、牡蠣、縊蟶等 。海上筏式養殖,則多以牡蠣扇貝和海紅為主,主要在嶗山灣前海、鰲山灣西岸和靈山灣。
近幾年來 ,青島扇貝養殖主要以中科紅海灣扇貝和嶗山紅櫛孔扇貝為主。「目前有一種外觀非常美麗的南美紫扇貝剛在島城推廣。」記者了解到,這種紫扇貝貝殼通體是紫色的,特點是扇貝個體大產量高,經過青島農業大學專家研究,現已成功繁育出適合中國北方海域生長的苗種,並在全市推廣。」
此外去年青島市蝦類養殖產量突破了2萬噸,其中在沙子口就有15畝工廠化養殖基地。由黃海水產研究所重點培育出的「黃海一號」,現推廣到即墨、原膠南等地,進行大規模池塘養殖。而青島的螃蟹養殖品種主要是梭子蟹,集中在即墨和原膠南。
2
80萬畝魚都養在哪?來瞅瞅地圖
據介紹,島城有水產育苗場3000多家,總育苗水體300多萬立方米,年育苗能力近100億單位,其中國家級水產良種場1處 ,省級水產原良種場27處 。海水育苗的種類主要有海參、鮑魚、海灣扇貝、對蝦、梭子蟹、大菱鮃、牙鮃等,淡水品種主要有吉富羅非魚、四大家魚等 。全市海水養殖品種20多種,主要包括海參、各種魚類、對蝦、貝類、藻類、三疣梭子蟹等,淡水養殖品種10多種。
其中屬海參、對蝦、鮑魚養殖為重點。目前,全市建設了育苗場近3000家,水體近300萬立方米,年培育參苗30億頭以上;海參增養殖面積8萬畝,年產優質刺參5000噸。2012年海參綜合產值50多億元。對蝦養殖則以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為主,養殖面積9萬畝,2012年產量2萬噸左右,主要養殖方式為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大多採用蝦蟹混養、蝦蟹貝混養等模式。青島鮑魚主產區為嶗山海域,這裡的海域海水清澈,環境穩定,適合開展鮑魚生態底播增殖,鮑魚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去年青島市水產品養殖總量為120萬噸,養殖面積近80萬畝。其中海產品佔到112萬噸。這樣算來,一年平均能上市民餐桌水產品,能有300斤,大概有30多個的品種。」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海產品養殖比較分散,而淡水產品主要集在膠州,其次是平度和萊西。主要是池塘養殖,以鯉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淡水魚為主。
其中,膠州市「專攻」淡水養殖,去年水產品養殖產量近4萬噸,產值近3億元。目前,膠州市擁有國家級良種場1家,青島市級良種場2家,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3家,青島市水產品「十大品牌」2家,青島市無公害養殖基地15處。
3
如何破解「近海無魚」的現象
「可以說,青島是在大力推廣養殖。但在滿足市民餐桌的需求同時,使得近海"超負荷",漁民幾乎捕不到野生魚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炳來說。而根據青島市的計劃,到2015年將加大水產良種應用率,繼續推廣半滑舌鰨、星斑川鰈、大菱鮃等魚類良種;「黃海一號」中國對蝦、「黃海二號」中國對蝦、「臺灣海峽」日本對蝦等蝦類良種;「蓬萊紅」櫛孔扇貝、南美紫扇貝、單體太平洋牡蠣等貝類良種;紫菜、海帶等藻類良種;優良品質刺參、金烏賊等其他水產良種。
不僅如此,按照計劃,到2015年,連片改造養殖池塘20000畝,建成10個千畝以上的標準化池塘養殖基地。在鰲山灣池塘養殖區,規劃面積2.4萬畝,適宜魚、蝦、貝、參養殖。到2015年,改造池塘面積12000畝,建成千畝基地3處。在龍灣池塘養殖區:規劃面積3500畝,適宜魚、蝦、貝、參養殖。到2015年,改造完成3000畝池塘,建成千畝基地1處。早膠州灣北部池塘限養區,規劃面積9400畝,適宜進行蝦、蟹、貝養殖。到2015年,改造池塘5000畝,建設千畝基地1處。
同時,要設9個網箱養殖區。分為位於車島東部、田橫島南部、嶗山灣南部、薛家島、靈山灣網箱養殖區,養殖規模達到連片30個網箱以上。箱體由HDPE材料製作,周長40米以上,網深8~15米。記者了解到,用這種規模的網箱養魚,單個年產量可以達到5噸以上。但是大量集中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餐桌效應的加大,與近年來日益明顯的「近海無魚」現象,如何取捨?
未來發展
6000艘漁船將往深海走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既想吃到魚,又能看見海裡「養魚」。這該如何兼顧?青島目前正加快海洋捕撈業「走出去」步伐,鼓勵企業和船主「並小建大,拆舊建新」,改善漁船裝備,通過捕撈遠海魚,以解近海的「燃眉之急」。
記者了解到,青島現有近海捕撈漁船6000多艘,總功率17.3萬千瓦,45千瓦以上的漁船1000多艘。主要捕撈品種為:海鰻、鮁魚、鯷魚、小黃魚、帶魚、玉筋魚、鮐魚、毛蝦、鷹爪蝦、蝦蛄、章魚、魷魚、烏賊、海蜇等。
「不當漁民,當廚師!」這是紅島東大洋漁港的青島正杰生態魚廠經理王正杰悟出來的理。日前,他們完成一項創舉:將漁船改造成休閒遊船。不打漁了,一層海上觀光,二層給客人休息吃飯。
「因為油價、人工費用太貴了 ,加上近海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出海也打不到多少魚。不光紅島,其他地方漁民也不願出海了 。」按照《青島市「十二五」漁業振興規劃》,青島市已把休閒漁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漁業經濟增長點來發展,全市休閒漁業已從漁家宴、漁家樂等傳統的以食為主的方式,向玩、遊、樂並舉的方向發展。
「比如紅島蛤蜊節,就是休閒漁業的最好衍生產品,也被命名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而據漁民們介紹,擁有500多年歷史的田橫祭海節,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青島擁有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2處 ,省級休閒漁業示範點19處。全市休閒漁業示範點累計投入40億元 ,總面積達16萬畝,水面面積9萬畝,年接遊客達140萬人。未來,能否給更多漁民增收?
由海鮮捕撈地變「加工地」
記者了解到,市海洋與漁業局已制定計劃,到2015年將培育省級以上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0處,創建10個海上田園、海鮮品嘗、節慶休閒等休閒漁業品牌。「首先要發展以垂釣為主的休閒漁業基地。以近郊的池塘養殖基地為主,建設休閒漁業垂釣項目。以人工魚礁區和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區為依託,建設海上垂釣平臺。以捕撈漁船為依託,建設海上捕撈、垂釣項目。」工作人員介紹,今年起青島將重點開發海盜旅遊項目,並推廣以「漁文化」為主題的漁業節慶活動。結合漁業節慶活動,開展觀海景、吃海鮮、購海貨、海洋科普展示等特色活動,實現市民遊客與漁民的雙贏。
「如今,青島是全國第二大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俄羅斯等地。全市共有一百餘家企業獲得美國HACCP認證和歐盟認證,成為國內獲此類認證最多的城市。」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分析說,雖然全市共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40多家,其中,年出口創匯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2家,共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2012年完成水產品出口創匯17.4億美元 ,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但青島漁業發展的標籤,卻將從海鮮捕撈地,逐漸向「加工地」轉變。
「由於受到海捕產量的影響,青島市將重點扶持海產品加工業。今年起,青島將建設養殖魚類加工基地。以鮃鰈類、黑鮶 、鱸魚等為主,培植3個龍頭加工企業,研究開發保鮮魚、即食魚、調味魚、醃乾魚、魚罐頭、魚糜製品等產品,同時依託科研部門,利用魚加工的下腳料,研製膠原蛋白提取、魚粉和魚油開發等。同時建設海參加工基地和貝類加工基地。以養殖海參為主,培植10個海參加工龍頭企業,研究開發幹海參、即食海參、保健品等產品。貝類以雜色蛤、牡蠣、扇貝等為主,培植10個貝類加工龍頭企業,研究開發冷凍品、幹製品、調味品、即食品、罐頭製品等產品。」
按照計劃,到2015年,青島海產品年加工量達到10萬噸,年加工產值突破4億元。「通過形成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海產品在青島進行深加工,提高海產品的附加值,實現漁民、養殖戶和企業三方共贏。」
文/圖 記者 王宗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