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雪莉不幸的童年
最近,已故韓國女星崔雪莉紀錄片,
《雪莉哪裡讓你覺得不舒服?》在MBC電視臺播出。
節目中崔雪莉的母親首次提到,當年因為反對雪莉和崔子戀愛,
和雪莉斷絕了女關係。
而雪莉和崔子分手後痛不欲生,曾輕生而割腕自殺,幸好發現及時被救了回來。
然而時隔幾年,雪莉再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最終還是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雪莉的母親在節目中,數度表達對女兒的抱歉與後悔,
流下眼淚表示:「媽媽來晚了,很抱歉。」
不過,這份遲來的道歉卻並不被網友買帳。
有網友在微博中說:「阿姨,檢討一下自己。
別把責任推給崔子」,這條評論獲得了2.7萬的贊。
可見,大家普遍認為,
雪莉的悲劇和她的母親,或者說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
雪莉生前的日記本中有這麼一段話:
小時候受到的傷害,好像一直一直存在心底,給我巨大的影響。
我好像無法接受無限的愛,明明沒做錯什麼事,爸爸卻離開了我,
如果我做錯了、惹事了,好像連媽媽都會從我身邊離去,
我總是沒有自我,總是贊成媽媽的意見。
這些話翻譯過來,意思是說:
小時候,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但是爸爸媽媽卻離婚了,爸爸再也不要我了。
我害怕媽媽也離開我。
因此,我開始迎合她的期待,努力讓自己做的更好,
因為我害怕如果自己做的不夠好或惹她生氣,她也同樣離我而去。
於是,我忽視自己的感受,變得沒有自我,就是為了讓媽媽能夠永遠愛我。
即便雪莉早早出道,一路順風順水,
但很長時間以來她似乎也並不快樂,在她的日記最後一頁寫著:「痛苦」。
02.心理學中如何看待雪莉的悲劇
崔雪莉去世後,經紀公司爆出:她患有很嚴重的抑鬱症,自殺的誘因是抑鬱症。
而研究表明,成年後抑鬱症患者和童年的創傷經歷,有很大關係。
如果從心理學來看,每個人的行為由「人生腳本」決定,
而一個人童年的經歷往往又決定了「人生腳本」。
假設把每個人比成電腦,人生腳本就是,
我們採取哪種程序,去運行我們的生活。
那種程序會抓取相應的信息,形成不一樣的編程,最後呈現不同的人生。
人生腳本的運行,是下意識的。
當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就會不自覺地觸髮腳本開關,
然後內心不斷地驗證意識中的結論,連自己都很難感知到。
崔雪莉的人生腳本之一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為了得到愛,
不讓他人失望,而刻意迎合。
在這樣的人生腳本下,往往會表現的很努力,很聽話,是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比如,雪莉曾在綜藝節目中坦言,自己的目標就是多多賺錢給家人。
是因為雪莉的媽媽一個人帶著3個孩子生活,非常辛苦,
雪莉想讓媽媽不用那麼累,因此很努力地賺錢。
雪莉的第一個戀愛對象是與她年齡相差近14歲的崔子,
第二段戀情是比她年長11歲的金民俊。
戀愛對象都是比自己大很多歲的男人,
是因為雪莉從小就缺乏父愛,所以她在擇偶的時候,
就會傾向於選擇比她年長很多的男性。
但副作用就是,壓抑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一旦爆發,就會放飛自我,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
比如雪莉和第一任男友交往,放飛自我後,
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雪莉不惜斷絕母女關係。
雪莉一直是母親眼中的乖孩子,竟然在戀愛這種大問題上,
改變一貫聽話的風格,開始叛逆。
是因為雪莉太渴望愛了,在這段感情中體會到了母親未曾給到的滿滿的愛,
性格中叛逆的另一面就爆發了。
比如,崔雪莉表演吃奶油,po出一個沒有頭和手腳的娃娃圖片,
不管在任何場合,都不穿內衣。
被媒體大肆渲染後,她在社交軟體SNS,發視頻解釋說:
那些都是假的,我總是被流言蜚語纏身,所以不要誤會我,我不是壞人。
她急著向網友解釋,不過是因為她從小已經習慣了刻意迎合他人的眼光,
所以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面對咒罵的聲音,在鏡頭前剪掉自己的頭髮,怒吼道:
「我有權決定我的人生、我的頭髮、我的服裝、我的愛人,你們管得著嗎?」
翻譯一下,意思是清純美少女只是我的人設,私底下我並不是這樣的。
原來你們喜歡的都是包裝出來的我,我很生氣和失望。
這一行為再次說明,雪莉內心還是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
同時壓抑內心真實的自己很委屈,於是用剪頭髮這種極端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憋屈。
03.雪莉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說,一個女生很在意別人說她有點胖。
當去購物買衣服時,如果營業員告訴她,
這個款式你穿上不好看時,她就會認為是暗示說她胖。
相親屢屢失敗時,她就會覺得是對方嫌棄自己的身材,
所以才沒有了進一步的可能。
雪莉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人生腳本呢?
心理學中認為,90%的人生腳本都和我們的依戀關係有關。
依戀關係是指,我們早已和重要他人的關係,即我們和父母的關係。
雪莉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從此母親帶著3個孩子生活,
父親對他們再也不聞不問,而小小年紀的雪莉就踏入了演藝圈。
也就是說,童年時期的雪莉再也沒有得到過父愛,
而母親因為長期不在自己身邊,母愛也是匱乏的,
這造成了雪莉極度缺愛和安全感。
在紀錄片中,雪莉曾被採訪時說:
從小就開始工作,好像沒有人覺得我年幼,肩上的重擔很多,有很多害怕的時候。
很感謝練習生期間,姐姐們的照顧,那時可以依靠的只有姐姐。
再來說說雪莉和母親的互動模式。
雪莉的日記本寫著「我總是沒有自我,總是贊成媽媽的意見」,
雪莉害怕媽媽也離開自己,所以總是討好媽媽,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練習生期間,哪怕自己很累,從沒有告訴過媽媽。
長大後,和第一個戀愛對象崔子交往,遭到了媽媽的堅決反對。
雪莉第一次和媽媽翻臉,甚至斷絕了母女關係,
把自己的經濟大權也從媽媽那收了回來。
大家才知道這麼多年,雪莉一直都是乖乖女,事事順從母親的心意,
壓抑自己的感受,為了給家裡減輕生活的負擔,把收入都交給了媽媽掌管。
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雪莉因為十分缺乏安全感,為了不讓他人失望,總是迎合他人。
當然,雪莉最終選擇自殺,除了她的人生腳本,
早期和父母的互動模式,還和外部環境有關。
雪莉作為明星,一舉一動都受到網友的關注,很多東西也會被放大和過度解讀。
第一段戀愛,與大自己近14歲的崔子交往後,遭到了網友的不滿,甚至惡評。
雪莉會覺得世界上除了媽媽不理解自己,
別人也不理解自己,原來只有迎合別人,別人才會喜歡自己。
在雪莉徹底放飛自我,曬出沒有手腳的娃娃照片和烤鰻魚的視頻後,
被網友罵的更慘了。
然後,雪莉會進一步加強這種感受,內心越來越孤獨,
對人生越來越失望,最終徹底絕望。
04.我們該如何改寫人生腳本
那麼,我們該如何重設人生腳本,變成更好的自己呢?
1. 回憶並記下童年有哪些至今難忘的細節,想想這件事給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長大後,遇到同樣的情景,
你是否還會用和童年一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有相同的感受?
2.看電視劇或電影、小說等時,遇到打動自己的故事,
無論是令人氣憤或難過或快樂的,問問自己:
為什麼這個故事觸動了我,是因為我有同樣的渴望還是有相同的感受?
是不是因為童年經歷中,沒有體驗過或獲得過,因而把這種願望保留至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未完成事件。指的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從來不會消失。
它們總會留在潛意識裡,成為一個未解決的情結,影響著後來的人生。
例如某個夢想被粗暴打斷、喜歡的東西總得不到、父母突然離婚等。
對於那些你心中至今無法跨越的坎,如果無法或羞於和當事人敞開心扉,打開心結。
可以選一個安靜的空間,直接通過冥想或者書寫出來進行這件事情。
在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中,如果有憤怒、委屈,想哭,
都允許自己去表達,在內心告別這件事。
3. 回憶生活中自己重複在某件事上受挫的經歷,或人際交往中讓自己反感的行為方式,
分析讓自己感到痛苦或討厭的真正原因,並與童年經歷聯繫。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希望我們都可以從重複的人生腳本中爬出來,重新審視自己,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