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不可能吧?」 14日下午5時左右,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三的一名學生在課間休息時刷到一條消息,忍不住驚呼出聲,「雪莉死了。」
「她怎麼去世了?太突然了!」
「不敢相信!」
「她才25歲啊!」
議論紛紛,討論不斷。雪莉之死,一時成為川外學子關注的熱門話題,人們在驚愕和悲痛之餘,更加關注香消玉殞背後的真實原因!
1
崔雪莉,這個名字在各大網絡平臺熱搜榜單已經掛了兩天,各大媒體和社交帳號都在討論著這個25歲卻韶華早逝的女孩,一個年輕漂亮的韓國女藝人。
儘管浩若煙海的網絡信息都在猜測雪莉可能死於抑鬱症,或因韓娛樂圈財閥控制所致,但大量報導表明,網絡暴力至少是壓倒崔雪莉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文系大三學生高志偉對雪莉的突然死亡表示惋惜,「在網絡上,人人都是旁觀者,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加害人,我們只能謹言慎行才能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只有豐富自己才能避免別人傷害我們。」
英語學院大四學生盧海霞向《每日川外》記者表達了對此事件的看法。她說,雪莉事件發生以後,部分網友表現大概就是「表演」吧,大家想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表現自我的理性和人性,這是人的社會性所驅使。
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學生張新千認為,「雪莉本人我並不是很了解。現在網絡上很多人發言悼念她,但這些發文告慰她的人,也許恰恰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網絡暴力不需要事後的漫天憐憫與惋惜,需要的是泛化生活中的一點理解和包容。」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很長時間會存在的現象,在短時間內沒辦法改變。」新聞傳播學院大三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覃姓同學向記者發表了對網絡暴力的看法。她說,「其實很多網際網路用戶的文化素質不高,很容易情緒化。而且現在是後真相時代,許多人並不是在尋找真相,他們更注重的是過程的討論,並且會以自己的想法揣測原因和未來的事態發展。」
2
是的,又一個明星藝人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原因也許是抑鬱症,也許是網絡暴力,也許是她所處的被資本腐蝕嚴重的娛樂圈帶給她巨大的恐慌和絕望。但無論是何原因,崔雪莉生前的確在承受著我們難以想像的網絡輿論攻擊。
什麼是網絡暴力?大家都略有耳聞,那麼在此次雪莉事件中,網絡暴力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網絡暴力或成為致其自殺的原因之一
雪莉在生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著網友的惡意評論的攻擊。儘管在鏡頭前依舊是「人間水蜜桃」,但鏡頭之後卻能看出她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堅強。鋪天蓋地的惡意評論,還是刺到了她原本緊繃的神經。雖然目前其死亡原因尚未公布,但據媒體報導,網絡暴力的客觀存在至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網絡施暴者不自覺地以暴制暴,陷入惡性循環,傷及死者親友
報導顯示,雪莉葬禮消息發布後,其前組合成員隊長、我國女演員宋茜的微博竟遭到網友圍攻。
無獨有偶,幾年前喬任梁去世之後,多數明星都在網絡上悼念友人,而沒有及時發聲的友人之一的陳喬恩也遭到了網友的攻擊和謾罵。不發聲,似乎也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3
網絡暴力頻頻發生,人們似乎總是在呼籲反思,但卻很難對症下藥。
網絡暴力發生,你可能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之中
雪莉在生前飽受輿論攻擊之時,未必沒有人肯站出來為她說話,但這一微弱的聲音由於對多數人的意見屈從(不屈從的後果可能是被群起而攻之)而保留自己的觀點選擇了沉默。但當雪莉去世後,網友們討伐鍵盤俠的言論之中,也未必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但這種聲音也會因為沉默的螺旋而陷入寂靜之中。
所謂「一邊倒」的言論,有時候除了「水軍」出沒之外,還有「沉默的螺旋」在發揮作用。
網絡暴力發生,你也許陷入了極端情緒之中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當你死去,世界突然愛你」。此類看似富有哲理和反思意味的言論在網上頻出,昭示著大眾在此時陷入了一種極端情緒。
這種情緒就像是二戰之後,世界各國從巨大的創傷和悲痛中脫離,整個社會進入極度的興奮一樣,如嬰兒潮、大躍進、日本的泡沫經濟等。
就像是《烏合之眾》中所言,「在理性和感情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敗過。」
網絡暴力發生,媒體的指向偏差
韓劇《匹諾曹》中,不良媒體和資本勾結起來引導民眾,將一起救火事件的輿論矛頭轉向在救火中失蹤的消防員,輿論的壓力致使其妻兒選擇了跳海自殺。
當部分無良自媒體和專業媒體為了追逐新聞熱度和媒體流量,而不顧事實亂寫一通時,大眾很難得到真實、全面、客觀、平衡的信息,更不必說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網絡暴力發生,多數網友缺乏獨立和理性思考
網際網路時代帶給人們交流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了大眾海量和碎片化的信息,在此情況下人們往往被削弱了思考能力,總是依賴權威觀點,缺乏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悲哀,人們似乎不會去想、也不知道怎麼去想「為什麼」。
4
我們從來沒有小看言語的力量,鮮活的事例一次次告訴我們網絡暴力的可怕。在引起反思的同時我們似乎應該注意到:
國家法律無法預防網絡暴力,只能起到事後懲戒作用,若要防治網絡暴力,還需道德手段規範個人和社會行為。記者認為,拒絕網絡暴力,你需要:
管住嘴,邁開腿,多讀書,多思考;
不信謠,不傳謠,慧眼辨真偽,鍵盤不亂敲。
生命可貴,彼此珍惜!
【乾貨學院】
「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學理論。
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
《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
總編輯 / 嚴功軍 劉國強
執行總編輯 / 楊清波
主編 / 王琪琦
執行主編 / 劉襟懷
副主編 / 李春平
撰文 / 王琪琦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