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馨事件,背後的網絡監督與網絡暴力之界定困境

2020-12-23 民商法苑

01現象

許可馨發表不當言論事件持續了幾日之後,至今依舊沸沸揚揚。其實這件事本不複雜,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甚至在某些平臺比此前的肖戰事件持續時間更長、關注度更高、參與度更廣,卻是難得一見。

許可馨發表了不當言論被曝光之後,其又進一步認為網友是耗子,關注她的熱度不會持續3天,這無疑激起了網友的逆反心理,再加上可能這陣子比較閒的人比較多。

02波及

因許可馨的不當言論,目前網友已經把矛頭對準了其家庭、親戚朋友,在網際網路中進行「人肉搜索」,試圖找出其父母的信息,要求徹查這個家庭,看看究竟是什麼來頭,但也誤傷了一些特徵相似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這群撻伐許可馨的人搶佔各類文章評論,無論是有關的還是無關的文章,使用格式化複製的措辭一頓粘貼複製,要求徹查的聲音有之,但對許可馨及其家庭進行謾罵的聲音更多,每每遇到與自己不一樣觀點的文章便大肆罵上一番,質疑他們是不是收了錢。

03問題

無疑這些人中,有部分是在行使網絡監督的權利,然而魚龍混雜,如此聲勢浩大的聲討隊伍,必然也是泥沙俱下。在行使網絡監督權利之中,夾雜了網絡暴力。這一直以來都是鑑別的難點,以前基本上聽之任之,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這個問題越發嚴重。

一方面,如果一律禁止,必然影響網絡監督權利的行使,畢竟這是目前最廣泛、最直接或許也是最有效的監督方式之一,解決了大量的社會「疑難雜症」;

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約束,那麼又會誤傷無辜的人。輿論一旦掀起了狂歡,眾口難調,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公平正義的結果。就比如本次許可馨事件中被當作其親人遭到曝光的那些人。並且由於參與者眾多,給別人造成了傷害,但卻無法問責,因為人太多了,「法不責眾」。

我們只需要問一句,目前如此眾多的網友聲討許可馨,人肉其親屬,那麼出現誤傷的情況,會有參與的網友主動或者被動站出來負責嗎?不會。因為不必承擔責任,所以追求公正也好,肆無忌憚也罷,隨心所欲。不受約束地行使監督的權利,必然不是長久之計。

04類型

哪些行為是網絡暴力呢?根據最近發布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暴力的主要類型有:

對未經證實或者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我們綜合這幾條看,在許可馨事件中,都出現了它們的身影。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在該事件中肯定是夾帶網絡暴力的。但我們卻很不容易將其中單純的網絡監督與網絡暴力的發布者進行區分。因為絕大多數的言論的發布主體都沒有被實名認證。

05觀點

類似的現象這些年以來並不罕見,但接下來如何解決,必然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此,我認為單純意在網絡監督的網友應該文明理性發言,避免動輒侮辱謾罵,對當事人及其親友還有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人身攻擊。保持理性與文明,才是一種正確地行使權利的方式。如果說當初許可馨的言論是粗鄙的可恥的,那麼如今很多網友的言論和行為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嗎?

此外,我覺得官方也應該及時就事情的處理結果進行公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這樣才可以儘早的定分止爭,結束這場風波,那麼多人沒日沒夜、沒時沒刻的關注許可馨,浪費了太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最終無論是誰,都應該為自己的不當言論付出代價,不管是許可馨還是網絡暴力的人。

相關主題文章:許可馨的熱度與美貌無關,她自己犯的錯,禍不及家人

相關焦點

  • 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具體內容,網絡暴力違法嗎
    二、什麼是網絡暴力目前,對於網絡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有人稱網絡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絡事件發表網絡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範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
  • 雪莉事件:網絡暴力之殤
    雪莉之死,一時成為川外學子關注的熱門話題,人們在驚愕和悲痛之餘,更加關注香消玉殞背後的真實原因!  英語學院大四學生盧海霞向《每日川外》記者表達了對此事件的看法。她說,雪莉事件發生以後,部分網友表現大概就是「表演」吧,大家想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表現自我的理性和人性,這是人的社會性所驅使。    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學生張新千認為,「雪莉本人我並不是很了解。現在網絡上很多人發言悼念她,但這些發文告慰她的人,也許恰恰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專家稱網絡暴力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界定
    新浪科技訊 9月19日凌晨消息,在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昨日召開的「讓網絡遠離暴力」主題座談會中,來自高校、青少年網絡協會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展開了討論,有專家稱「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以界定。  「網絡暴力」是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詞,但它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
  • 許可馨事件: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
    一、許可馨事件但是,令國人傻眼的是,許可馨不但辱罵國家,辱罵14億國人為「軟骨頭」,而且還誣衊國家的抗疫措施:回國像犯人?坐牢十四天?全體國人馬上清醒地認識到:除了對許可馨本人的「辱國罵民」進行譴責和追責外,如果不將許可馨背後的「根」找到,並拔了,真相永遠就不可能大白於天下!許可馨還會繼續「放肆」。於是,國人開始從「根上」去找尋真相!俗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 許可馨,一個讓@廉石聲音犯難的網絡熱搜名詞
    如今,離許可馨網絡事件發生足足一周的時間還多了,許可馨的網絡熱搜還居高不下,儘管後面強大的網絡公關、網絡刪帖還在繼續進行,但還有許多人在口誅筆伐,等待著許可馨受到應有的懲罰,等待著支持許可馨享有這樣優渥資源的帶頭大哥現身,等待著能教育出許可馨這樣素質的中國官僚、富商教育教父神秘現身。
  • 許可馨事件後,有人當爸爸,當爺爺,小心這些蹭熱度的人不懷好意
    許可馨事件後,有人當爸爸,當爺爺,小心這些蹭熱度的人不懷好意。許可馨言論爆發後,網絡上是輿論一片譁然!當然更多的是討伐,希望她道歉的聲音。同時更多的網友希望看到她背後的家庭。且不論這事給國人造成的影響,但是就在這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網絡上卻有人蹭了許可馨事件的熱度,幹起了不懷好意之事。先給大家看看以「許可馨」註冊的帳號,這只是在某個平臺上的。
  • 如何界定校園暴力?
    近年來人們對校園暴力越來越關注,不僅在網絡平臺上激烈討論社會的真實案例,而且關於校園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全球範圍內,校園欺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據WHO對48個國家資料的統計,各種形式校園暴力的發生率高達60%,校園暴力是15~44歲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校園暴力除了肢體暴力,被孤立、被排斥等隱形暴力和語言暴力同樣普遍存在,卻更難以界定。是不是自己被排斥或被辱罵就是遭受校園暴力了呢?校園暴力本身又該如何下定義呢?
  • 留學生許可馨事件,半個月之後,怎麼感覺越來越「玄乎」了
    先是因為國外疫情嚴重,鬧著要包機回國的「小留學生」們,接著就是在網絡裡大放「狠話」的留學生許可馨,更是有幾年前誇美國空氣「奢香甜美」的楊舒平等留學生。其中最讓人意難平的莫過於:許可馨事件了,那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的同時,各種猛料接二連三的出來。
  • 許可馨事件被官方回應,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國留學生朋友圈被刷屏
    文章:遇見可可圖片:網絡01留學生許可馨在網絡上發布不當言論的事件,超過3億多的閱讀量和近百萬次的熱搜。她的言論激發了廣大網友的憤怒。最終許可馨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她還是選擇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則道歉:我愛我的祖國,我也愛我的同胞......很抱歉我沒能與你們共情,以後不會再想這樣宣洩情緒了。
  • 公共事件不能成為網絡暴力的狂歡
    因確診前去過多個酒吧,成都新冠肺炎確診女孩趙某一度陷入網絡謾罵之中,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悉數被曝光。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鎖定洩露擴散趙某隱私者,並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在事實並不清晰之時,以「正義」為藉口,「人肉揭底」、一擁而上、惡語相向,完全超出了發表意見的正當邊界,顯然是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放眼輿論場,諸如此類的網絡暴力時有發生,動機與形式五花八門。有人看到新聞憤憤不平,便居高臨下大搞輿論審判,有人生活中遇到些微糾紛,一言不合即公布對方信息,揚言讓其「社會性死亡」。
  • 其實校園暴力跟網絡暴力沒有什麼不一樣
    校園暴力/網絡暴力發生的地點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導,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所以,學校須正視並加以制止和預防欺凌事件的發生。並且同學和家長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的。
  • 在美國學習的學生許可馨胡言亂語,不管他們的父母是什麼事
    在美國留學的學生許可馨胡言亂語,不管他們的父母什麼事,確實太多了許可馨因為熱搜被罵,她的父母和她在一起運氣不好,這與方女士的名言一致:「時代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許可馨的父母沒想到突然有座山落在他們頭上,這名坑爹的女孩不知怎的吸引了太多的口水,他們都快淹死了。
  • 反對網絡暴力,這位委員為啥提阮玲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作為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學者,在網絡剛剛開始普及之時,王潤澤就注意到網絡暴力現象,並撰文呼籲:加強監管,規範網絡言行。這種現象在網絡暴力事件中並不少見。王潤澤說,她堅決反對網絡暴力:「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網絡作為一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日益密切,由此帶來的網絡暴力事件,其影響就不僅僅局限於網絡虛擬世界了。目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這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規範網絡言行迫在眉睫。」
  • 許可馨,多麼「文藝」的一個名字!
    許可馨,多麼「文藝」的一個名字!由於國內疫情形勢已經得到了良好發展,而國外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所以很多留學生、外籍人士都紛紛想湧入中國。而由於湧入中國的人數過多,其中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留學生、外籍人士不合理要求的事件。
  • 省紀委監委調查許可馨事件,她走到今天,是靠爸媽的錢和人脈嗎?
    按說,她應該懷揣感恩之心趁著青春大好時光好好讀書,勵志成才。但是,就是這個許可馨,在疫情期間,在國外,在網上,發了一些輕率輕狂無腦無恥極端不負責任的辱國言論。但凡任何一個有愛國心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中國人,都不會接受和容忍許可馨那樣背祖忘典侮辱自己祖國的言論。其時,網友在網媒上對許可馨的聲討一浪高過一浪。
  • 許可馨事件第12天:孩子的背後是父母,一言一行體現的是家庭教育
    距離許可馨因不當言論網絡爆紅,已經過去12天了。儘管不少網友還在堅持「為許可馨尋找爸爸媽媽,不讓她成為一名孤兒」。但是,許可馨的父母顯然不打算出面了,想讓這件事就這樣以「冷處理」結束。這不禁讓我先到了同樣在前不久曾因不當言論登上熱搜的「美籍華人演奏家事件」,其老父親積極反應,負責任的態度,讓人看到責任與擔當。
  • 拒絕網絡暴力,讓語言與愛同行
    屏幕背後的人戴著一層隱藏嘴臉的面具仗著這張廉價的面具變得肆無忌憚在面具背後,醜陋猙獰的面龐憂鬱邪惡的目光在鍵盤上不停敲打著的手指只能針對每天能夠在電影電視和網絡中關注到的公眾人物每當公眾人物傳出了未經證實的緋聞鍵盤手們就仿佛抓住了一個免費的宣洩口對事件不停地潑墨潤色
  • 「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中新網7月22日電 題:「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記者 吳慶才  一個口吐鮮血命懸一線的江西六歲女童最近令全國數以萬計民眾揪心。她身上累累傷痕究竟是被「史上最毒後媽」狠打所致,還是另有其因?一場關乎人性暴力和網絡暴力的雙重爭論在坊間展開。
  • 許可馨在網絡上辱罵他人屬於違法行為
    在網絡上辱罵他人屬於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辱罵他人的行為是侵犯公民的名譽權,而不論採取何種形式。筆者不是律師,但網絡非常發達,很容易搜索到各種法律條文的。白衣天使是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是責任擔當,但作為中國藥科大走出來的許可馨,別說救死扶傷,連最起碼的仁慈善良都做不到,甚至用粗鄙的語言辱罵病危中正搶救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許可馨這種學醫的還能行什麼醫,救什麼命?真枉費了祖國對她的培育之恩。
  • 留學生許可馨喜提熱搜?網友:看菜下單
    01不知不覺,許可馨事件已經大半個月了,儘管有中國藥科大學、留學基金委員會等方面的聲明,但是許可馨事件還是沒有一個令公眾滿意的答案。這樣一來,再沒爆點,許可馨的名字也從網絡的熱搜上撤了下來。公眾不滿意,熱搜也撤了下來。現在大家有沒發現,只要有許可馨的消息出現,就會有網友打卡式的關注。而且網友們關注的問題都是一致的,但還是勸一下大家,固然要知道真相,但也不能因此產生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