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不能成為網絡暴力的狂歡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因確診前去過多個酒吧,成都新冠肺炎確診女孩趙某一度陷入網絡謾罵之中,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悉數被曝光。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鎖定洩露擴散趙某隱私者,並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第一時間流調排查以及依法依規披露確診患者的行程軌跡,對堅決切斷病毒傳播意義重大。作為病毒的受害者,趙某是否嚴格遵守了各項防疫規定,需要相關部門調查認定,即便真有責任,也不是曝光其個人信息,進而大貼標籤攻擊謾罵的理由。在事實並不清晰之時,以「正義」為藉口,「人肉揭底」、一擁而上、惡語相向,完全超出了發表意見的正當邊界,顯然是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放眼輿論場,諸如此類的網絡暴力時有發生,動機與形式五花八門。有人看到新聞憤憤不平,便居高臨下大搞輿論審判,有人生活中遇到些微糾紛,一言不合即公布對方信息,揚言讓其「社會性死亡」。網際網路賦予個體的「麥克風」與「隱身衣」,被一些人大加濫用,宣洩情緒、損害他人。若任由此風蔓延,輿論場勢必烏煙瘴氣、戾氣叢生,任何人都會面臨無辜被「掛」、一「扒」到底的危險。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輿論大可鞭撻醜惡、聲援善良,但不能踐踏法律紅線,讓公共事件成為網絡暴力的狂歡。對「成都女孩」的謾罵聲浪過去後,輿論場上的理性聲音、反思聲音多了起來:「不要被打倒,無論是病毒還是網暴!」這說明,頭腦清醒的人還是大多數。如果說觸網之初,人們對個體隱私、言語暴力的觀感尚且淡漠模糊,那麼隨著圍觀一次次公共事件,也隨著相關法律的日益健全,更多人已認識到網暴的可怕之處,也意識到網絡發言的邊界之所在。

網絡暴力如同「消音的槍」,誰扣動扳機,誰就站在法律的對立面。依法發聲、「鍵」下留情,守好對別人的言行邊界,也是為自己築起安全空間。

相關焦點

  • 莫要成為網絡暴力「遞刀者」
    不管是出於正義也好,還是圍觀起鬨也罷,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暴力似乎成了一場不設圍牆的群體狂歡,人人可以鳴鼓而攻之,而人人也可能成為那個被「暴力」的可憐者。輕則遭遇歧視,重則抑鬱自殺,一旦出現,它便如摧枯拉朽般將所到之處肆虐得體無完膚。傷害之大讓人不得不反思,什麼樣的理由能使「施暴者」如此傷害他人?
  • 許可馨事件,背後的網絡監督與網絡暴力之界定困境
    在行使網絡監督權利之中,夾雜了網絡暴力。這一直以來都是鑑別的難點,以前基本上聽之任之,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這個問題越發嚴重。一方面,如果一律禁止,必然影響網絡監督權利的行使,畢竟這是目前最廣泛、最直接或許也是最有效的監督方式之一,解決了大量的社會「疑難雜症」;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約束,那麼又會誤傷無辜的人。
  • 一碗即食燕窩帶來的網絡暴力
    字幕配的是「辛巴團隊時大漂亮直播間買的燕窩全是糖水,能給個解釋嗎」哪怕她發布了澄清視頻,哪怕後來打假人王海也確實檢測這些燕窩誇大宣傳,哪怕涉事產品公司都已經改了名稱,變成了燕窩風味飲品,這場網絡暴力也沒有停止的跡象。
  • 雪莉事件:網絡暴力之殤
    雪莉之死,一時成為川外學子關注的熱門話題,人們在驚愕和悲痛之餘,更加關注香消玉殞背後的真實原因!  英語學院大四學生盧海霞向《每日川外》記者表達了對此事件的看法。她說,雪莉事件發生以後,部分網友表現大概就是「表演」吧,大家想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表現自我的理性和人性,這是人的社會性所驅使。    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學生張新千認為,「雪莉本人我並不是很了解。現在網絡上很多人發言悼念她,但這些發文告慰她的人,也許恰恰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辛巴辛選燕窩事件不應成為網絡水軍的「狂歡」
    網絡暴力問題是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一大難題,其巨大的殺傷力堪稱是威脅網絡安全秩序的頭號殺手。前段時間一場燕窩事件風波把頭部主播辛巴辛有志直接推上了風口浪尖。最終,辛巴辛有志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主動提出替品牌方退一賠三,自掏腰包墊付6000多萬來兜底。
  • 清華學姐事件:網絡暴力何時休
    清華學姐事件:網絡暴力何時休最近幾天「清華學姐」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各大網站上,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11月17日,清華大學一女生在食堂疑似被性騷擾,認為是一學弟用手猥褻其臀部。但之後知乎上卻出現了一篇自述,後來正是這篇字字討伐學姐的自述讓事情在網絡上發酵起來,但奇怪的是這篇自述卻並不是學弟自己寫的。在這場「暴力盛會」中,學姐也好學弟也好,無論做錯與否,無論錯的程度如何,他們都被「架」上了網絡暴力的刑場,任網友們肆意宣洩心中的不快、壓力,釋放隱藏在心底的暴力因子。他們是可憐的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最近還出過一個熱搜——醫生救護車內吃香蕉。
  • 日本大阪小學生暴力事件多發 專家:多因為使用網絡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2月2日報導,因大阪發生的兒童暴力事件數量居日本首位,大阪教育委員會在兒童暴力行為多發的公立小學成立了專家援助組,配合各個家庭改善這一嚴峻情況。  為什麼近年來兒童暴力行為猛增呢?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是家庭環境惡化例如貧困狀況的發生,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
  • 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暴力分析
    原本是一場慘痛的公交車事件,卻演變成對「女司機」的輿論審判,對女司機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網絡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打破著道德底線。而網絡暴民的存在成為網絡暴力發生的重要因素,對網民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 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具體內容,網絡暴力違法嗎
    二、什麼是網絡暴力目前,對於網絡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有人稱網絡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絡事件發表網絡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範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
  • 「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中新網7月22日電 題:「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記者 吳慶才  一個口吐鮮血命懸一線的江西六歲女童最近令全國數以萬計民眾揪心。她身上累累傷痕究竟是被「史上最毒後媽」狠打所致,還是另有其因?一場關乎人性暴力和網絡暴力的雙重爭論在坊間展開。
  • 全球化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
    這一方面造成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常常出現信息極化與變異,另一方面也為謠言、假新聞等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相比於真實信息,謠言的傳播速度往往更快、傳播範圍更廣。而公眾在突發公共事件情境下的焦慮心理,使其信息鑑別能力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也更容易轉髮帶有情緒色彩的信息,從而導致輿情整體上呈現情緒化特點。此外,影響範圍越大的突發公共事件,其輿情更容易呈現全球化特點。
  • 為什麼要反對網絡暴力倡導正能量傳播?
    我參與到網絡正能量傳播的時間契機,應該要從2013年說起。那一年,有一名女高中生因為不堪網絡暴力的騷擾,最終選擇了投河自盡。當時,正值21歲的我看到一個年齡和自己相仿的鮮活生命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凋零的時候,給我的思想衝擊還是非常巨大的。我當時就在想,我們當中會不會有人成為下一個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我們當中又會不會有人參與到下一場網絡暴力的狂歡成為施害者。
  • 新媒體時代,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是當下網絡輿論場的常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媒體發展到現在,網友們的網際網路素養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在面對一次次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以及一次次社會問題的討論時,陷入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還是當下輿論場的常態化狀況。他們在宣洩與此次要討論的事件沒有一毛錢關係的其他問題,使整個事件混亂化;在拿著道聽途說、添油加醋過的事情往該事件上攪和,使大眾不滿的情緒擴大化;在惡意的造謠傳謠中製造網絡恐慌,使網民的戾氣瘋狂化;在故意的挑逗中,使網民與官方的關係對立化;在人為的煙霧彈中,使參與者不理性的總認為自己的行為最正義化。
  •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搜集研判應對策略
    在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能通過發達的移動客戶端和網絡社交媒體迅速形成,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由於事件突發、影響嚴重,突發性公共事件會對公眾引發巨大的心理衝擊。一旦在信息傳遞中隱含錯誤內容和不良誤導,公眾就喪失了對真實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從而表現出盲目的趨從或對抗,無視或拒絕真相,從而進一步擴大事件的惡劣影響。
  • 在網絡暴力語境中,沒有人該看「徐大sao」的笑話
    事件剛開始時,部分人提出合理質疑,認為徐大sao的收益過少,與同行相比存在詐捐的可能。但是在作者本人作出解釋後,依然有人抨擊煽動,部分網民對徐大sao的質疑猜測,漸漸轉變為鄙夷謾罵,並迅速演變成為一場網絡暴力:有對視頻質量的否定,對其身份的質疑,甚至還有對他家人的人身攻擊。在部分網民的推波助瀾之下,徐大sao成為眾矢之的,「罵大sao」演變成一場畸形的輿論狂歡。「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 真實案例告訴你,如何向網絡暴力SAY NO
    因此,如果權利受到侵害的自然人已經去世,其近親屬可以成為網絡暴力案件中的權利主體。除此之外,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其所提供服務的範圍內,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連結等必要措施時,如果侵犯相關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被刪除屏蔽斷開連結的網絡用戶也有權向其追究責任。
  • 小心,網絡"爆款"熱詞背後暗藏標籤暴力
    原標題:小心,「爆款」熱詞背後暗藏標籤暴力 「保溫杯」的餘溫還沒有散去,對「油膩男」的口誅筆伐就接踵而至,隨著大眾狂歡式的參與,一場對中年危機的話題討論一次次淺表化,演變成一種貼標籤式的網絡暴力。
  • 致」明華「的一封信:另一種愛丨如何勒住」網絡暴力「韁繩?
    明華「事件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換位思考的問題,雖然說高考的確是人生的一道坎兒,還是很重要的一坎兒,但是做人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最近,除了高考作文原型被「人肉」後遭惡語相向,「網絡暴力」不乏其它的新例證:「質疑何炅吃空餉」事件中,舉報人喬木的手機、郵箱、微信、女兒照片等個人隱私被網友公開,遭到眾多網友辱罵乃至人身威脅;烏魯木齊一男子護子打狗,迅疾遭到人肉搜索;之前成都女司機與「路怒」衝突事件中,女司機也在遭遇街頭暴打後,又經歷了網絡「暴力圍攻」。
  • 竇靖童談網絡暴力:盤點遭受過網絡暴力的明星們
    5月25日,竇靖童在網上更新長文,明確表達了自己對網絡暴力的看法,此文一出,得到眾多網友的呼應。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暴力很可怕,給很多人帶來了困擾,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下面藍心帶大家了解下竇靖童談網絡暴力的根源及這些年遭受過網絡暴力的明星們。
  • 反對網絡暴力,這位委員為啥提阮玲玉?
    很多人認為,在網絡上發言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自由——以虛擬身份享受比現實世界更大的自由,但其實任何一種自由都是有法律邊界的,世界上沒有不受監管的自由,在網絡上亦是如此。王潤澤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提議應加強網際網路內容監管,不能任由網絡言論享受無限制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