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確診前去過多個酒吧,成都新冠肺炎確診女孩趙某一度陷入網絡謾罵之中,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悉數被曝光。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鎖定洩露擴散趙某隱私者,並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第一時間流調排查以及依法依規披露確診患者的行程軌跡,對堅決切斷病毒傳播意義重大。作為病毒的受害者,趙某是否嚴格遵守了各項防疫規定,需要相關部門調查認定,即便真有責任,也不是曝光其個人信息,進而大貼標籤攻擊謾罵的理由。在事實並不清晰之時,以「正義」為藉口,「人肉揭底」、一擁而上、惡語相向,完全超出了發表意見的正當邊界,顯然是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放眼輿論場,諸如此類的網絡暴力時有發生,動機與形式五花八門。有人看到新聞憤憤不平,便居高臨下大搞輿論審判,有人生活中遇到些微糾紛,一言不合即公布對方信息,揚言讓其「社會性死亡」。網際網路賦予個體的「麥克風」與「隱身衣」,被一些人大加濫用,宣洩情緒、損害他人。若任由此風蔓延,輿論場勢必烏煙瘴氣、戾氣叢生,任何人都會面臨無辜被「掛」、一「扒」到底的危險。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輿論大可鞭撻醜惡、聲援善良,但不能踐踏法律紅線,讓公共事件成為網絡暴力的狂歡。對「成都女孩」的謾罵聲浪過去後,輿論場上的理性聲音、反思聲音多了起來:「不要被打倒,無論是病毒還是網暴!」這說明,頭腦清醒的人還是大多數。如果說觸網之初,人們對個體隱私、言語暴力的觀感尚且淡漠模糊,那麼隨著圍觀一次次公共事件,也隨著相關法律的日益健全,更多人已認識到網暴的可怕之處,也意識到網絡發言的邊界之所在。
網絡暴力如同「消音的槍」,誰扣動扳機,誰就站在法律的對立面。依法發聲、「鍵」下留情,守好對別人的言行邊界,也是為自己築起安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