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是當下網絡輿論場的常態

2020-12-20 巔峰倦客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媒體發展到現在,網友們的網際網路素養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在面對一次次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以及一次次社會問題的討論時,陷入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還是當下輿論場的常態化狀況。

如果你經常觀察新媒體的輿論生態,那麼,你就會發現,在每一次輿情事件的發生,以及每一次對社會問題的討論時,有不少網友並不是站在客觀公正理性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更沒有提出健康有效的合理應對建議。

他們在幹什麼呢?他們在宣洩與此次要討論的事件沒有一毛錢關係的其他問題,使整個事件混亂化;在拿著道聽途說、添油加醋過的事情往該事件上攪和,使大眾不滿的情緒擴大化;在惡意的造謠傳謠中製造網絡恐慌,使網民的戾氣瘋狂化;在故意的挑逗中,使網民與官方的關係對立化;在人為的煙霧彈中,使參與者不理性的總認為自己的行為最正義化。

在這種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很多網友已經對每一次要談論的輿情本事不關心了,他們已經借住該輿情事件引出了他們想要探討的其他問題了。而這個「對其他問題的談論」,才是他們要引起大眾參與每一次輿情事件「狂歡」的真正目的。

我並不喜歡「陰謀論」,但是,我們在參與網路輿情討論時,或者參與社會話題的談論時,這種讓人不相信的「陰謀論」,就會不自覺的以各種形式出現,並利用各種手段,讓不少身穿馬甲的人穿行其中,故意擾亂每一個輿情事件和社會問題的正常討論的走向。

要不然,何以在很多輿情事件才剛剛出現時,很多專業化的系列文章,或者掐頭去尾的模糊化視頻,都會有規律的不停拋進整個輿情事件中間,以擾亂輿情事件正常處理和討論的走向?

還有那些口氣相似,觀點類同,行動統一的評論黨們,為什麼會整齊劃一的去每一個熱點帖子下面,瘋狂式的刷屏霸屏?假如出現有不同意見者,馬上就會成群結隊的予以圍攻和撕咬,直至對方承受不住語言暴力的壓力,而被迫刪帖或者退出發聲。

輿論場的狂歡式的戾氣言論,已經在不斷地擴大化。所以,除了輿情事件的發生時,會遇到各種輿論暴力的圍攻和撕咬。其實,在很多時候,你的一個正常的社會問題的談論,也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很多人,他們並不關心你說的道理對與不對,他們需要的是讓你閉嘴。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的發現,在網絡上存在著各種撕咬式的網絡群體,他們的行動,總是以不講道理的謾罵圍攻撕咬為主,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讓你在這一個事件,這一個話題,或者這一個領域閉嘴。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這一個事件、話題、領域內的討論,只能由他們進行,這是他們的自由領地,別人無權插入。

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帳號,張口閉口的稱某某群體是下等人或沒見識的沙雕,並用非常刻薄的言語對其進行羞辱,然後,便會有其徒子徒孫式的腦殘粉去進行圍攻和清剿。輿論暴力,在這些並沒有涉世很深的新手面前,效果是奇佳的,完全可以嚇退他們,並使這些新手們長時間的閉嘴。

其實,當下的網際網路輿論場,就像是一個亂世之下的江湖。互相傾軋、排擠、撕逼,已經在所難免,而且其發展,也呈現著難以逆轉的態勢。在這樣的輿論場裡,客觀、理性、求真,並沒有多大的領地,而全民戾氣的宣洩和不負責任的情緒的狂歡,已經成為常態。

在這裡,官方公信力的下降,甚至被置之不理,或無情撻伐,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並不稀奇。

每一次輿情事件的爆炸性發展,或者是極其惡劣性的蔓延,你都會發現,那些官方的號召力,總是很難贏來「應者雲集」的影響力。

不管是整個事件都已經調查的水落石出,還是整個情況都已經調查的真相大白。我們會發現,那個手持真相的官方,就像一個站在戈壁灘上的寂寞的吐血俠客,而不遠處就是一群無所謂的看客嘰嘰喳喳的揚長而去。

其實,他們對「真相」並不關心。甚至是,根本不相信,你手中拿的就是「真相」!

所以,我們會慢慢覺得,當每一次輿情事件的出現,或者是社會問題的被談論,很多人,並不是想要所謂的真相和答案,更不是想要所謂的合理建議和對策。

他們更多的,只是想要有一次可以不負責任的情緒宣洩和戾氣狂歡的機會。他們要的只是這個宣洩的藉口,能夠讓他們毫不負責任的隨便撕咬和圍攻。他們根本不關心,這些宣洩是否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好的結果,甚至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難以彌補的惡果。

現實中的懦弱慫包無能之輩,在網絡上總是表現的極其瘋狂的接近變態,他們需要不停地尋找能夠使他們毫不負責的撕咬的藉口。因此,每一次輿情事件的發生,和對社會問題的討論,便給他們提供了難得的宣洩機會。

宣洩才是他們的目的,其他的,他們都不關心。

當下的網際網路,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同時,網際網路又是一個記仇的地方。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狂歡式的宣洩情緒便成了輿論場的常態。

要麼,你的臉皮足夠厚,要麼你的徒子徒孫足夠多的,要麼你的內力足夠強,要麼你不參與這一切。否則,進入新媒體輿論場,就必然會被裹挾的不能自已,甚至喪失自我。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會覺著自己才是最正義的化身,而自己的所做作為,都是在促進整個社會的真正的公平和正義的實現。除了,那一小撮兒別有用心者!

相關焦點

  • 試論新媒體時代網絡段子的特點與功能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段子已經成為人們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網絡段子文化也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網絡段子主題豐富、內容精練通俗、語言風趣荒誕、反諷性明顯。
  • 警惕網絡輿論的「蝴蝶效應」
    新媒體傳播優勢既是網絡輿論形成發展的重要歸因,也為網絡輿論引導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再次,社會網絡環境優化。根據CNNIC第39次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移動網民經常使用即時通訊類、微博社交類、綜合電商類、綜合資訊類、網絡直播類等五類APP,網絡輿論場逐漸向移動端轉移。
  • 政務新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移動化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輿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政府提高了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力度。各級地方政府打造新媒體時代的「網際網路+政務」模式,相繼構建立體化的政務新媒體傳播格局。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和政務客戶端,搭建起了官民之間的溝通橋梁。
  • 從網絡流行語看網民輿論生態
    網絡流行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般指一定時期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客觀環境的催化下,由特定事件或話題引出,與公眾心理思潮和社會活動傾向相契合,從而在網際網路推動下盛行的詞彙、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群模式。它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遷、社會心態以及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情緒。
  • 輿論場交鋒:博弈、衝突、互動與通融
    一、輿論場的基本含義 綜合分析當下社會輿論的主要生成方式及其集合構成,輿論場,應是基於文化學及傳播學範疇的社會文化圈層劃界,是公共意見分類集中表達並形成集聚效應的傳受人群集合,是對等傳播時代異軍突起且互不兼容的社會文化紛爭主戰場,是突破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主要力量交會點,也是影響當今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化走向及其基本構成的社會動力源。
  • 我國新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新媒體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快捷獲取信息並進行輿論監督行為的平臺,讓不相識的人們在網絡上分享信息、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和意見。正是由於這種言論自由的無序性,人們會在網絡上面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發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論,而這些言論往往會帶動網絡上一些群體的盲目跟風行為。一旦有任何與自己意見相衝的言論,很容易出現謾罵、攻擊等不理智行為,從而形成了網絡暴力。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同時社交媒體時代成就了真正的大眾時代,形成了狂歡、戲謔以及對宏大敘事的反抗等種種前所未有的個人意見表達過程。 喚起大家共同的情感,將信息和情感迅速傳導到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中,還可以藉助轉發評論分享實現「二次裂變式傳播」。正如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互動儀式論中所表達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者活動中相互傳達個人關注的焦點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通過網絡交往獲得了情感滿足、群體認同。 微博作為當下情感表達的重要平臺經常上演著情感動員的過程。
  •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網絡輿論全面呈現
    另外,還有網民說&34;三、非全日制研究生系列事件網絡輿論存在的問題1、官、媒&34;主導性表態打破話語權平衡當前的官方和媒體基本上遵循著&34;話語邏輯達成了一致性意見,爭取非全日制研究生實現平等待遇的目的。這種主導性的表態導致網絡輿論呈現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一定程度的對立。
  • 詞媒體時代:全民造詞的狂歡
    詞媒體的傳播主體包括全體網民、傳統媒體和專業機構。信息的創建者、消費者和提供者都是詞媒體的傳播主體。身處Web2.0時代,在信息碎片化大潮的裹挾下,全體網民都陷入了造詞用詞的集體狂歡中,連一向嚴肅的黨媒官媒也頻頻使用網絡熱詞以顯示親民的姿態。現在人們對造詞的狂熱就像全民集體參與造詞狂歡節,人人參與,人人傳播,人人調侃,人人發洩。
  • 【輿情綜判】當下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的十個問題
    當下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的十個問題:1、網上輿論熱點事件頻發2、網絡輿論媒體輿論錯位3、境內外輿論互動加深4、意見領袖影響網絡輿論>總的看,當下我國網絡輿論生態整體向好,「拉幫結派」「叫陣約架」式的爭論和極端表達逐漸失去市場,網絡空間逐漸清朗起來。
  • 【熱點評論】「茶壺裡的風暴」改變教育輿論場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網絡的流行,「茶壺裡的風暴」這個從英美等國引入的舶來詞也愈發地活躍起來。雙方的出發點都不壞,但在交流過程中,因為溝通的方式方法等問題,有時難免產生不愉快,倘若雙方脾氣不佳、互不相讓,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對立,進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 「茶壺裡的風暴」改變教育輿論場
    「茶壺裡的風暴」最終外溢,這類案例在當下的教育輿論場中並不少見。  「茶壺裡的風暴」是從英美等國引入的舶來詞,原本用以形容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小風波,或組織機構內部的問題。但在傳播過程中,其詞義不斷演進,現在也指代那些原本不是什麼大事,後來卻變得較為嚴重的事件。而「茶壺裡的風暴」外溢出來,會把茶壺之外的桌面、地面搞得一團糟,最近就出現了幾起非常典型的案例。
  • 社會焦慮與網絡民粹主義的特質
    與西方國家民眾政治表達方式不同,中國民眾更習慣於在網絡空間表達意見。中國當下絕大多數的負面情緒與危機話語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中看到,這些負面情緒是實體社會壓抑結構的轉移。在當前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信息真實性甚少人關心,不論何種信息,只要能承載負面情緒,就能為大多數網民所認同,只要具備所指的批判性張力,就能激發起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演化為一種民粹主義輿論。
  • 以「中年油膩」為例解讀網民群體狂歡現象
    [1]媒介的變革導致信息接收、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變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的便捷性、迅速性和及時性,讓網民群體能夠更加及時、快速地參與網絡生活環境中,而在相對自由的網絡空間環境中,由於缺少把關人的監管,部分網民群體的理性缺失,容易被一些敏感信息刺激,進而形成網民群體狂歡的現象。
  • 李良榮老師一文給你弄明白「輿論場」
    2、從過去「一家」獨大到「三網」並重過去,中國的網絡輿論經歷了以論壇、貼吧為主導的「社區時代」,以博客為主導的「書房時代」,以微博為主導的「廣場時代」和以微信朋友圈為主導的「客廳時代」,在一個時期,往往是一家獨大。
  • 曾繁旭:輿論場在發生變化
    輿論場的演變由早期的大量意見領袖的帶動形成公眾質疑與追問,到今天發展成少量意見領袖的參與而微博轉髮結構更為鬆散,公眾情緒化傾向較為明顯,說明網絡輿論形態在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本身值得思考。  首先我在想,大家在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可能這樣的一個情緒比如網絡暴民背後隱藏的情緒,有歷史背景,理解這個事情最好把它放回到很多網絡圍觀事件的歷史脈絡裡面去看,這樣才能理解這個事情為什麼會引起很多人那麼集中來講網絡暴民的出現,而且集中理解中國的輿論場現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話語權的失控與平衡
    網絡輿論是一個「刺激-反應」的過程,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在網絡傳播後,經歷了個體意見表達、社群意見碰撞、網絡輿論形成三個階段,網絡輿論形成後,由於網民的態度、意見等不斷高漲,時間受到關注的程度會越來越高,影響也越來越大,從而有更多的網民參與到時間討論中去。
  • 幼教虐童案件中網絡輿論失衡問題探析
    三、幼教虐童案件中對網絡輿論的思考 1、打通兩個輿論場的重要性 從攜程親子園事件的報導可以看出,面對網絡輿論失衡問題,我們應該同時把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官方輿論與民間輿論放在一起考慮。在面對熱點事件發酵時,要正確看待民間輿論場的繁榮,證實輿論場的主要言論觀點,官方媒體與主流媒體也要積極接納以自媒體為平臺的民間輿論,打通官方輿論與民間輿論兩個輿論場。在輿論熱點事件發生後,官方媒體要實現新媒體傳統媒體結合處理的方式,重視新媒體平臺在網絡輿論事件中的導向作用,不僅利用新媒體平臺正面回應,而且還應利用廣播電視、期刊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發聲,實現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融合共通。
  • 政府網絡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進入3.0時代
    他回顧了網絡輿論引導前兩個階段的特徵和方法,認為1.0時代以政府為中心,2.0時代以公眾為中心,而根據數字時代網際網路輿論場的新變化,3.0時代應以每個人為中心,其核心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以算法為驅動,以每一個民眾為中心,為每一個民眾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以下為彭波教授演講全文,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特徵分析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途徑。網絡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同時具有強有力的資源整合力,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發表意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