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微末的一件小事,有時只是兩個普通人之間有了一些齟齬、摩擦,卻迅速發酵為新聞熱點,有的還會升級為公共輿情事件,引發各方熱議之餘,甚至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出面回應、處置。「茶壺裡的風暴」最終外溢,這類案例在當下的教育輿論場中並不少見。
「茶壺裡的風暴」是從英美等國引入的舶來詞,原本用以形容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小風波,或組織機構內部的問題。但在傳播過程中,其詞義不斷演進,現在也指代那些原本不是什麼大事,後來卻變得較為嚴重的事件。而「茶壺裡的風暴」外溢出來,會把茶壺之外的桌面、地面搞得一團糟,最近就出現了幾起非常典型的案例。據媒體報導,江蘇南通一位媽媽為了讓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當上值日生,午夜時分給孩子的老師發了一條長消息,沒有收到回復;幾天後,家長卻發現被這位老師「拉黑」了。無獨有偶,在浙江杭州,一位爸爸開豪華跑車送孩子上學,結果引發其他家長不滿,孩子的老師建議家長以後不要這麼做,以免引發孩子之間的攀比。這位家長爭辯了幾句,結果被踢出了家長群。
上述兩則案例,看似只是尋常小事,但當家長把微信聊天截屏公之於眾,卻都在網絡空間引發了口水戰,不同身份的網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結果居然登上熱點新聞排行榜,進而引發多家權威媒體跟進報導、評論。在這類典型案例中,微信群就可以看作那個「茶壺」,事實上,微信群如今在各類輿情事件中扮演著日益吃重的角色。
「茶壺裡的風暴」外溢,關鍵往往在於戳中了部分公眾的心理痛點。一位家長和一位教師產生齟齬,看似只是兩個人之間溝通不暢,卻暴露出當前家校關係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喜歡向孩子的老師提各種要求,核心無非是多照顧一下自家孩子;而教師們則希望家長不要當「甩手掌柜」,儘可能地抽出時間和精力,與教師齊心協力把孩子教育好。雙方的出發點都不壞,但在交流過程中,因為溝通的方式方法等問題,有時難免產生不愉快,倘若雙方脾氣不佳、互不相讓,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對立,進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平心而論,家校之間偶爾出現不和諧現象很正常,在任何國家和地區也不可能完全杜絕。但家校關係的小「痛點」時不時地能升級為輿論大「熱點」,一個直接原因,乃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升級換代。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手機網民佔97.5%。老百姓上了網,網絡虛擬空間也就成了民聲、民意聚集的場所。在以往信息傳播渠道較為單一的時代,「茶壺裡的風暴」通常只在「茶壺之內」發酵、擴散,波及面和影響力有限,一般情況下很難進入大眾視野。但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產生了質的變化,「茶壺裡的風暴」在各類因素的合力推動下,逐漸開始突破時空的限制,不時在平靜的輿論之湖掀起大大小小的波瀾,甚至導致湖水局部沸騰。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重慶一位林女士的遭遇。她的兒子在讀小學三年級,經常用一款手機軟體完成作業,結果她最近發現,該軟體嵌入了多個手機遊戲,這讓她憤怒不已。此事一經曝光,迅速引起眾多家長共鳴,成為最近教育圈的熱點新聞。不僅如此,此事還引起了重慶市教委有關負責人的注意,並表示,目前學生使用的學習軟體都是學校與老師選擇的,市教委未做統一規定,相關部門今後會加強監督管理。
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回應、處置這類「茶壺裡的風暴」很有必要。前不久,發生在山東菏澤的「紅領巾上印廣告」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日前,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堅決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和幼兒園。此外,從某高校大學生社團微信群中的「耍官威」現象被爆出,到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引發持續性爭議,一系列教育熱點輿情事件的生成、發酵、擴散過程都告訴我們,「茶壺裡的風暴」不容小視,一旦外溢,將散發出驚人的輿論傳播能量。在新媒體時代,它不斷發生著嬗變,並正在逐步塑造一種新的輿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