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旭:輿論場在發生變化

2020-12-25 搜狐傳媒

    9月24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研究中心聯合搜狐傳媒主辦的"清華新聞公開課"首次開課。來自業界、學界的嘉賓與清華學子和社會公眾共同探討了陝西安監局長名表被曝光引發網絡熱議事件。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曾繁旭從新聞學角度評析了此次楊表哥事件。"網絡圍觀者"稱呼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輿論場的演變由早期的大量意見領袖的帶動形成公眾質疑與追問,到今天發展成少量意見領袖的參與而微博轉髮結構更為鬆散,公眾情緒化傾向較為明顯,說明網絡輿論形態在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本身值得思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曾繁旭發言

  以下為曾繁旭副教授的發言實錄。

  首先我在想,大家在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可能這樣的一個情緒比如網絡暴民背後隱藏的情緒,有歷史背景,理解這個事情最好把它放回到很多網絡圍觀事件的歷史脈絡裡面去看,這樣才能理解這個事情為什麼會引起很多人那麼集中來講網絡暴民的出現,而且集中理解中國的輿論場現在發生了什麼變化。2008年周久耕事情來對比的話,首先這個事情的發酵非常快,當時周久耕事情從他的言論出來引起關注再到他被免職20天的時間。有社交媒體的語境,從被關注到最後地方紀委介入調查只用了六天時間,傳播的動能和影響力更大,周久耕事情以來大家還是很歡欣鼓舞,覺得這是一個集體的狂歡,同時是一個民意表達也能帶來影響。但是在這個事情裡面比較多的聽到了很多傳統媒體或者在微博上面比較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他們其實是有一些反思的聲音,剛才曹老師說到網絡圍觀者的說法,反映社會的輿論對於網絡圍觀事件從早期非常振奮樂觀到現在變得更複雜一些。這種情況像郭老師講的,有它的很偶然的地方,而且這種情況能否真正推動一個制度性的變革,不是那麼得必然。中間比如像在裡面很活躍的意見領袖花冢,怎麼樣讓輿論裹挾著往前走,停不下來,一停下來受到很嚴重的輿論譴責,讓我們看到比較多複雜的情緒在這背後。

  這個輿論場明顯的變化,早期的網絡圍觀事件其實非常好的嵌入到意見領袖的網絡裡面,大量真正意義上的大V,數百萬粉絲的大V他們是有非常多的轉發、評論、參與。這個事件跟另外一個非常有名的網絡圍觀事件江西宜黃爭地拆遷引起自焚,也是通過微博來對當地的行政運作帶來壓力。前段時間剛好完成這個研究,我們抓取了大量的微博數據來做統計,你首先會發現大量當事人朱如九的微博轉發評論的數值都非常非常高。也就是說輿論場除了朱如九本人,還有幾個媒體的意見領袖是非常重要的輿論場,大量的討論和評論都是在這幾個微博場上展現的。現在到了後面的陝西表哥事情的時候你就發現沒有那麼集中的輿論場的作用在裡面。在宜黃事件裡面大量的意見領袖還是媒體記者或者電視主持人或者是時評評論員,這樣一個數值統計下來差不多高達63%的比例都是媒體人的序列。數值這麼高,它的意義是什麼?對於理解網絡輿論的話,當有大量的媒體人或者時評人他們作為意見領袖參與進來的時候,因為他們的專業背景的原因,往往帶動更理性的因素和討論。而在陝西表哥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追溯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明確的輿論場,是更分散的,幾個比較主要有影響力的人花冢、作家天佑更多是比較情緒性的推動性的讓這個集體狂歡更加火上澆油的心態。一個輿論場如果有更多的公共意見領袖真正意義上大V的參與會有一種平和和調和。

  提到了趨勢性的問題,還有一個可以作為對比的例子就是2011年的7.23動車重大事故,這個也跟陰天的話題密切相關。當時7.23動車事故可能不是一個由意見領袖和很重要的網絡大V或者很重量級的網友的參與,而是相當普通的參與,而且這個事件覺得非常能夠突出的體現出微博作為新媒體的角色和它那種至關重要的力量。有網友概括,微博微動力,看上去很細碎很瑣碎很多不知名的人在那兒來做這件事推這個事,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威力無窮。如果簡單的看一下7.23動車事故和微博關係的話,可能會有一些對我們理解媒體的作用會有一些幫助,至少會有這麼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個,它是第一時間,微博最開始關注報出這個事件。有人統計第一條微博的發出關於這個事件的報導和正式媒體的播報以及一些官方機構救援到場和媒體記者到現場中間有兩個小時的距離。動車相碰期間一個農民工用手機拍下來  ,再加上當事人事故當中的人在受損傷程度不同的車廂裡面都在播發,微博上拼命轉發和評論。這是一個很突出的表達。另外一個,第一時間而且是第一地點,根本上對我們新聞或者說事件發生報導的在場是一個很大的改變。當時就有很多人在場是當事人他們在那兒發出來了,而這種在場可能跟以往出了一個什麼事件需要有媒體記者趕過去和拍去播去報,他們是最先在場的,現在很多人當事人在場,這些人把這些東西呈現出來,又有成千上萬的網友是通過電腦通過微博關注,在電腦後面但是他們也在場,你不能否認他們在場。這樣的變化改變了在場的概念,還有事件發生之後對於真相的重構。當然也有官方報導,包括埋車頭等等這些事,甚至有網友航拍了用滑翔傘航拍再來報到。之後又有一個群體性參加,公眾來參與真相的重構,而且是眾構,不是權威媒體來構,而是大家都在參與真相的了解和重構。接下來有幾個轉換,以往的報導往往是且不說哪兒哪兒通稿,這個完全改過來了,紙媒、報紙、刊物很多媒體的報導和對信息的披露是從微博上來的,現在是從民間到官方的這麼一個過程。還有線上線下的轉換,虛擬和現實的轉換,這個播報之後你會看到人們之間在網上的那種虛擬的社會關係,一下子就到現實當中出現了。比如很多人跑去獻血,這是現實當中發生的,很多計程車司機、私家車司機開著車跑過去幫助運輸,還有不少溫州的富二代,各種各樣的救助。現實當中看到人們社會關係的連帶這種網已經在現實當中鋪開了,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或者令人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也有從表達到行動,大家不僅僅在網上表達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身體力行以一個公民的方式去參與。這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微博的作用。

  李老師剛才提出在微博時代傳統媒體的處境和生產環節的問題。這兩天為了準備新聞公開課也找了幾個在實踐當中很活躍的記者採訪他,他們講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其實也真的某種程度上呈現了我們在一個微博時代記者的處境問題。其中有一個記者為了約訪楊達才,在微博上給楊達才留言,如果你願意出來澄清或者你有一些意見要表達跟我聯繫。楊達才關注他了,楊達才關注人非常少,後來楊達才被很多人質疑再說有關部門介入調查之後,很多網友通過楊達才關注的少數幾個人找到這個記者,給她@了很多下,是不是楊達才的二奶?怎麼自己作為一個專業記者突然間就被捲入到這樣一個浪潮裡面來?微博是一個很好的工作途徑,但是有時候也是預料不及的複雜的狀況。我找了《南方都市報》一個網言版的記者,一直跟進這個事情,我們在微博時代一個月做一個報到不可能,你犧牲了一些專業性,你要非常快做出報導的回應。《南方都市報》的記者跟我說,在這個事件發生的第一天在評論部一直反對把這個事情放到傳統媒體的版面上,理由是作為一個反腐報導來說並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網民所有的批評無可厚非,現場的微笑後面講出有手錶等等,作為一個記者來說你應該掌握的新聞要素其實並不是非常得齊全,做一個反腐報導來說沒有拿到非常紮實的證據。有一些媒體人反思,其實有各種掙扎或者覺得要不要報,如果不報會喪失掉非常好的發言機會。同時感覺到被裹脅往前走的力量。後來這個記者說他採取的辦法就是網上有多少他們就簡單的回顧網上的東西,但並沒有有辦法拿到更紮實的證據。

  就我自己採訪到的幾個記者都有在某種程度上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掙扎,早期的微笑或者到手錶的環節,他們的困惑在於,有手錶,這個手錶的照片是非常模糊的,也是一些網上所謂的鑑定專家說的價格,那麼這個價格可信不可信,或者這是不是一個官員可能承受的表的價格等等。因為這樣就介入去報導,會不會形成一個比較權威部門的道德審判,這個有問題了。只有29號楊達才自己做微訪談,他說我只有五塊表,第二天很快有人找出你其實有十幾塊表,這裡面明顯有一個撒謊的行為,這個是明確的證據,是媒體可以明確說他有過失的部分。而前面的微笑或者是戴表的部分其實還不足夠構成傳統意義上做反腐的調查報導這樣一個證據。

相關焦點

  • 遵循新聞價值規律 打通「兩個輿論場」
    ,概括了當下主流媒體新聞模式的新變化、新氣象,指出了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媒體應秉持的新聞理念,在理清各媒介要素相互作用關係的基礎上,給出了打通「兩個輿論場」的途徑和手段。 關鍵詞:新聞規律;輿論場;新聞理念 「兩個輿論場」的概念,是新華社前總編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兩個並不完全重疊的「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人民群眾議論紛紛的「口頭輿論場」[1]。
  • 輿論場交鋒:博弈、衝突、互動與通融
    從輿論場的定義入手,勾勒出輿論場因網際網路而凸顯、因自媒體而多元的演進軌跡,揭示了在對立和衝突成為當今輿論場關係主流特性的背景下,輿論場之爭所蘊含的文化、利益、語境等六大內涵,以及這一紛爭在社會建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由此引出並系統闡述了輿論場之間化解紛爭、減少對抗、擴大交集、通融社會的操作路徑,為構建良好輿論場關係、重塑新型輿論場格局拓展了視野,開啟了思路。
  • 李良榮老師一文給你弄明白「輿論場」
    門哥說:輿論場一直是新傳考研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模塊。尤其隨著近些年,媒介環境的變遷,我國輿論場出現結構性特徵和顛覆性變化。當媒介接近權被無限賦予的今天,公民新聞成為重要的新聞內容組成。傳受界限日漸模糊,越來越多的離場介入者開始參與輿情的變化、反轉之中,虛假新聞、反轉新聞屢見不鮮。
  •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微博輿論場要素
    對於輿論的形成環境問題,劉建明曾提出了「輿論場」的概念,並論證了輿論場的三個要素,後來成為了輿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微博輿論場的要素,實質上也就是探討微博平臺上輿論的形成環境。
  • 「茶壺裡的風暴」改變教育輿論場
    「茶壺裡的風暴」最終外溢,這類案例在當下的教育輿論場中並不少見。  「茶壺裡的風暴」是從英美等國引入的舶來詞,原本用以形容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小風波,或組織機構內部的問題。但在傳播過程中,其詞義不斷演進,現在也指代那些原本不是什麼大事,後來卻變得較為嚴重的事件。而「茶壺裡的風暴」外溢出來,會把茶壺之外的桌面、地面搞得一團糟,最近就出現了幾起非常典型的案例。
  • 【熱點評論】「茶壺裡的風暴」改變教育輿論場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網絡的流行,「茶壺裡的風暴」這個從英美等國引入的舶來詞也愈發地活躍起來。但家校關係的小「痛點」時不時地能升級為輿論大「熱點」,一個直接原因,乃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升級換代。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手機網民佔97.5%。老百姓上了網,網絡虛擬空間也就成了民聲、民意聚集的場所。
  • 輿論場結構演化論--四川頻道--人民網
    四、輿論場的演化與動態方程 1、輿論場的演化及其內在規律 通過分析輿論演化發展的進程可以發現,輿論場的演化歷程可以創新性地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單核管制輿論場、雙焦橢球輿論場、莫比烏斯輿論場、單核共生輿論場。
  • [學子論文]淺析二十年國內網絡輿論特徵變化
    摘要:今年是中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周年,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成長,國內網絡輿論的相關特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關鍵詞:網絡輿論、變化、傳播特徵、「朱令案」 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這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起始點,如今中國網際網路走過了整整20周年,與其伴隨產生的網絡輿論的特徵和環境也產生了顯著的變化。
  • 新媒體時代,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是當下網絡輿論場的常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媒體發展到現在,網友們的網際網路素養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在面對一次次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以及一次次社會問題的討論時,陷入網民狂歡式的情緒宣洩,依然還是當下輿論場的常態化狀況。如果你經常觀察新媒體的輿論生態,那麼,你就會發現,在每一次輿情事件的發生,以及每一次對社會問題的討論時,有不少網友並不是站在客觀公正理性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更沒有提出健康有效的合理應對建議。他們在幹什麼呢?
  • 大數據解析九寨溝地震72小時輿論場
    大數據解析九寨溝地震72小時輿論場來源:中青在線 中青輿情監測室-孫惠賢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相信很多國人都沒有忘記這一時刻。9年前,一場8級地震的突襲讓阿壩州汶川成為一片廢墟。
  • 胡錫進談「馬保國現象」:憐憫多於憤怒,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
    11月29日,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上發文,談及馬保國現象: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確有值得調整的地方。我們的泛輿論場總體上有些悲觀和玩世不恭,消極因素經常壓倒積極因素,這在很多時候可以理解,尤其是當它發生在網際網路上時,有些與網際網路的天性有關,也不必時時都很認真,但我們應當有我上面說的集體意識。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輿論反轉」是在2013年成為關注熱點,相對權威的學術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如若追本溯源,新聞學當中「反轉新聞」的概念應是最早提出,但「反轉新聞」是對某類新聞事件性質的概括,而「輿論反轉」一般是在事件發生後才出現的一種輿論現象,所以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 專家:西方推動「顏色革命」方式正發生變化 中國應保持警惕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繼丹】5日晚,2021環球時報年會夜話第二場——「預測2021年的中國」在北京舉行,有專家表示,美西方慣於在他國推動的「顏色革命」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應對「顏色革命」繼續保持警惕。
  • 社交聲量場和公眾輿論場,是開啟汽車營銷的兩扇大門
    新浪副總裁兼新浪汽車總經理葛景棟認為,社交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就是用戶的注意力,而用戶注意力大面積聚焦在輿論與媒體平臺,但並不是每一個有用戶注意力的平臺都能具備公眾輿論場的能力。葛景棟引用中國傳媒大學侯鍔教授的評價說,「只有微博是中國唯一的社交化輿論場」。
  • 留學生面對的海外輿論場
    這篇文章不聊申請,不聊留學準備,不聊留學前景,聊聊出國以後可能面對的輿論環境。「一個李子柒,抵得上10個孔子學院」,這雖是網友的調侃,但是也側面說明了中文媒體在海外的尷尬處境。拿外國人對中國的態度舉例,國內不少主流媒體刻意進行了篩選,過濾了很多不友好的信息,讓只關注這一邊消息源的人們感覺外部輿論環境良好。其實,外部輿論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樂觀。反過來,不少人只關注一些披著「公知」外衣的自媒體或網紅,聽信Ta們嘴裡的美好的西方國家,任由他們春秋筆法,對國內的一切無理由地持憤世嫉俗的態度,得到機會就開始槓這槓那。
  • 何良慶再談全媒體:打造良好的輿論場是企業品牌造勢的必經之路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讓社會傳播迅速邁入全媒體時代,傳統的輿論模式受到了巨大衝擊,媒體的集體轉型促使企業開始探尋品宣新路徑。何良慶認為,全媒體時代,企業品牌形象塑造有了更多可能性,講好品牌故事必須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打破原有思維,樹立全媒體思維格外重要,藉助全媒體的影響力打造出良好健康的輿論場,是企業轉型成功的必經之路。一要打破程式化,樹立全媒體思維在新興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新時代,企業宣傳再沿老路子是走不通的。
  • 「是否學英語」不能成了輿論場「攪屎棍」
    過度的「英語熱」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讓大量中國學生將聰明才智、時間精力浪費在這一派不上多大用場的學科上。對於學英語重要性的討論不能走偏,不能變成了不同立場人士相互之間的攻訐與「互懟」,而需要各方都能夠平心靜氣,多一些理性討論,少一些偏見,少一些意氣之爭,這樣才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才有助於社會進步。
  • 趙瑞琦,劉慧瑾:中國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建構:「三個輿論場」的夾角與控制
    由此,即可增強三個輿論場的共識度,建構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在意識形態上的網絡話語權。關鍵詞:輿論場;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 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徐瑾:中國需要更加公平的輿論場 上海論壇
    FT中文網財經版塊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在圓桌會議上發言,她認為公正是媒體基本的素養,要打造一個更為公平的輿論場和觀點平臺。本文以速記為原本整理,與鳳凰國際智庫讀者分享。FT中文網財經版塊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謝謝主持人,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做這樣的分享。